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元代枢密院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1
转发:0
评论:0
元代枢密院,蒙古建国之初,由大汗及宗王各自统率军兵,怯薛协助处理军务,并无专设总领全军的
  蒙古建国之初,由大汗及宗王各自统率军兵,怯薛协助处理军务,并无专设总领全军的机构。元朝建立之后,沿宋、金旧制,于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五月,设枢密院,专掌军务。《元史・百官志二》载:“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世祖中统四年,置枢密副使二员,佥书枢密事一员”,《百官志》没有枢密院使官名的记载,有人怀疑元代无枢密院使这一官称,其实不然,《元典章》卷7“职官条”就明举枢密使之名。《元史・世祖纪》:“(至元二十三年),铨定省,院,台,部官……枢密院除枢密院使外,同知枢密院事一员”。同书《董文忠传》:“(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十月,奏曰:陛下始以燕王为中书令、枢密使”。《南村辍耕录》也有“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之言。从这些记载可知元代确有枢密院使其官。但这一职务不授于一般大臣,倒由皇太子领其虚衔。《元史・世祖纪》:“中统四年五月乙酉,初立枢密院,以皇子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同书《裕宗传》:“至元十年(公元1273年)二月,立为皇太子,仍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所谓“判枢密院事”就是兼枢密院使之意。可见皇太子也领枢密院使之虚衔,而握实权者,则是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副使等官。  

  元代制度,管军政及武器的官吏专由蒙古人任之。色目人已极少,而汉人、南人更是绝不担任。《黑鞑事略》徐《疏》说:“若行军用师等大事,祗鞑主自断:又却与其亲骨肉谋之,汉儿及他人不与也”。《元史・兵志序》也说:“以兵籍系军机重务,汉人不阅其数,虽枢密近臣,职专军旅者,惟长官一二人知之。”所以,有元一代,没有一个汉人知机密院事。仅在元初(即至元元年至四年)赵壁与史天泽两人任过短期的枢密院副官,这是由于世祖初年为了利用汉人之力以征服汉人的需要而任之。 

  枢密院建置之初,以皇子真金为院使,其下仅置副使2人,佥书枢密事1人。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在副使之上置同知枢密院事1人,佥书枢密院事之下,置院判1人,机构渐趋完备。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增置佥书枢密院事1人。次年,在同知枢密院事之上置知枢密院事1人,为该院之首官。此后,员额虽有增减,但设官则无变化。  

  元代的枢密院还有一些制度特异于前代的:即自置院之初,四宿卫(即四怯薛)即各派代表一人参预院议,四宿卫是皇帝身边的护卫,因其承担职务的重要,故参预枢密院议事,这是可以理解的。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以后中书省也派平章政事2人参决院事,其用意就不甚清楚了。《百官志》称参预院议之平章为议事平章。这种制度至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00年)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枢密院
组织枢密院设议长1名、副议长1名、顾问官24-28名。任命资格为40岁以上、国家元勋的人物。另外,各国务大臣都自然成为顾问官,可以参加表决。在东京的成年亲王也可以参加会议。枢密院建筑位于东京都皇居内,建于1921年,二战后供皇宫警察使用至今。权限日本宪法第56条规定了“枢密顾问根据枢密院官制规定,接受天皇谘询,审议重要的国务”。向枢密院进行谘询的事项如下。皇室典范、皇室令中属于枢密院权限的事项宪法条款的草案及质疑宪法附属法令的相关草案及质疑枢密院官制及事务规程的改正紧急敕令、紧急财政处分国际条约的缔结戒严的宣告教育的相关重要敕令行政各部的官制等与官规有关的敕令荣典、恩赦等相关敕令其他被谘询的事项枢密院禁止参与施政(枢密院官制第8条),也不得与大臣以外的人进行公务上的交涉(枢密院事务规程第3条)。与政府的关系尽管如此,但实际上并没有明文规定被枢密院否决的情况下,内阁必须总辞职。一种观点认为,
· 枢密院
沿革中唐即设之,本为沟通中外的皇帝秘书机构,多以宦者充任,德宗以后以宦官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后,开始兼管禁军事务。五代后梁建崇政院,以崇政使知院事。后唐庄宗同光元年改为枢密院,以枢密使知院事与宰相共秉朝政。天福四年(939)晋高祖废枢密院,而“以印付中书,院事皆委宰相分判”。天福七年高祖去世,宰臣冯道等人上表“请依旧置枢密使”。开运元年(944)复置枢密院,以桑维翰为中书令兼枢密使。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号为“二府”,枢密院俗称“西府”、“枢府”。事实上是以枢密院的长官来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即马端临宣称的“枢密院官虽曰掌兵,亦未尝不兼任宰相之事。”。宋朝国策即是对“武人跋扈”的防备不遗余力。不过北宋初年武将在枢密院中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雍熙三年北伐,宋太宗“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皇祐四年,狄青升为枢密副使,御史中丞王举正、左司谏贾黯及御史韩贽等人纷纷上奏反对...
· 泰国枢密院
成员根据前任国王普密蓬·阿杜德2005年的任命,目前泰国枢密院由以下成员组成:炳·廷素拉暖(泰语:เปรมติณสูลานนท์,英语:PremTinsulalongda)枢密院院长素拉育·朱拉暖(泰语:สุรยุทธ์จุลานนท์,英语:SurayudChulanont)朝云娜·那是婉达博士(泰语:เชาวน์ณศีลวันต์,英语:ChaovanaNasylvanta),兼任“王家资产管理局”(theCrownPropertyBureau)局长他宁·盖威迁(泰语:ธานินทร์กรัยวิเชียร)海军少将(RearAdmiral)MomLuangUsniPramoj(泰语:อัศนีปราโมช)空军少将(AirViceMarshal)KamthonSindhavananda(泰语:กำธนสินธวานนท์)空军上将(AirChiefMarshal)SiddhiSave...
· 行枢密院
中书省有行中书省,御史台有行御史台,枢密院也有行枢密院,简称“行院”。《元史・百官志二》:“国初有征伐之事,则置行枢密院。大征伐,则止曰行院。为一方一事而设,则称某处行枢密院”。意谓“行院”与“行枢密院”是两种不同设置:为大征伐而设者,称“行院”;为一方一事而设者,称“行枢密院”。我们查看《世祖纪》,则知其误。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大举伐宋时,曾置荆湖、淮西二行院,记载中也称为行枢密院。可知行枢密院以外无行院,行院之外无行枢密院。《元史・世祖纪二》载,中统四年(公元1263年)七月“以成都经略司隶西川行院”。而《百官志三》则云:“西川行枢密院,中统四年始置”,可见“行院”与“行枢密院”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说法。元代在各地设有下列行枢密院:西川行枢密院,中统四年始置,设官2员,管西川军民课税交钞,打捕鹰房人匠,及各投下应管公事,节制官吏诸色人等以及军官迁授征进等事。置治于成都。至元十年...
· 英国枢密院
历史早在诺曼王朝时代,便已有一王室机构向君主提供建议,该机构主要由权贵、教士和重要官员所组成。此机构原本分别就立法、行政和司法事务向君主提供意见。但到了后来,不少机构拥有相类似的权力:法院取得了司法权,而国会则得到了王国至高无上的立法权。然而,枢密院仍保留了相当的权力,包括在原讼法庭和上诉法庭听取法律纠纷。此外,除了向国会咨询外,君主经咨询枢密院而设立的法例,也是被认为有效的。强势的君主往往会使用其他机构规避法院和国会。例如在15世纪枢密院某委员会(日后的星室法院(CourtoftheStarChamber),就有权在无须证据的情况下,判处犯人死刑以下的任何刑罚。而亨利八世在位期间,他甚至可以只透过咨询枢密院而宣布法例生效,无须国会同意。国会要到亨利八世死后,才重新取得立法的控制权。由于王家枢密院仍负起了相当的立法和司法责任,使它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行政机构。不过,枢密院人数众多(如在15...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