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元朝行省的设置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1
转发:0
评论:0
元朝行省的设置,金朝尚书省臣到地方直接统领军政,称“行尚书省事”。蒙古灭金过程中,曾派达鲁花
  金朝尚书省臣到地方直接统领军政,称“行尚书省事”。蒙古灭金过程中,曾派达鲁花赤驻燕京,负责中原的刑名和财赋等事。汉人官员沿袭金制,称燕京行尚书省事。元朝建国以后,在中央立中书省,为了处理中央和地方事务,忽必烈相继在首都开平,燕京以及京兆,平阳等地建立“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机构。这一时期的“行省”大都属於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在地方主持政治、经济、军事事务,因事而设,事已则罢,没有相对稳定的治所和辖区。如“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从公元1260年到1273年,先后在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行省”。 
   
  公元1273年,元军大举南下,不久灭宋。南宋旧疆尽归元朝版图,据《元史・地理志》说,当时元朝统辖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如此辽阔的地域,仅靠首都的中央机构及地方临时性行政机构来治理,便显得相当困难了。所以,“行省”开始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固定的官府名称。忽必烈灭宋前后,陆续设立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陕西、四川、辽阳、甘肃、云南、征东等十个“行省”。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又以原中央直辖的蒙古本部置“和林行省”。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和林行省”改名为“岭北行省”。至此,元代十一“惺 苯ㄖ频靡匀范ǎ经久不变。十一个“行省”及其首府,辖境如下?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治汴梁,统河南等12路7府1州。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治杭州,统杭州等30路1府2州。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治龙兴府、统龙兴等18路9州。 
   
  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治鄂州,统鄂州等30路3府15安抚司3军13州。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京兆,统京兆等4路5府27州。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成都,统成都等9路3府。 
   
  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治辽阳路,统辽阳等7路1府。 
   
  甘肃等处行中书省,治甘州,统甘州等7路2州。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治中庆路,统中庆等37路5府。 
   
  征东等处行中书省,治王京,统耽罗等2府1司、庆尚等5道。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治和宁路,统北边等处。 
   
  以上十一个“行省”管辖着元王朝60%以上的国土。此外,邻近首都部分,包括大都等29路8州(即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以西之地)称为“腹里”,直属中书省管辖;吐蕃、畏兀儿地区,则分别归宣政院、大都护府统理。 
   
  “行省”的官员设置,名称、品衔大都同中书省。据《元史・百官志七》说:“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平章二员,从一品;右丞一员,左丞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员,从二品,甘肃、岭北二省各减一员;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都事二员,从七品;掾史、蒙古必^赤、回回令史、通事、知印、宣使,各省设员有差。”其后怕地方权重,各“行省”多不设丞相。 
   
  在十一个“行省”中唯有“征东等处行中书省”的建制较为奇特,它的权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依附于元王朝之“属藩”高丽国;一是直接在元中央统治下的2府1司5道。其行省的丞相,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以后,例由高丽王兼领,并可自行选择官属。其下属行政机构与其他行省一致。 
   
  “行省”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经济,诸如刑律诉讼,官吏迁转,赋税征收,甚至还包括带有军事性质的屯田、驿n等。不少行省因辖境过大,元王朝只好又在离“行省”首府偏远地区以及边境地区设置“宣慰司”、“宣抚司”等官府。宣慰司、宣抚司是介于“行省”与“路、府、州”之间,起上传下达作用。《元史・百官志七》说:“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有时,它还可以代表“行省”,单独处理军政事务。 
   
  元代“行省”界限的划分,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地理因素。例如归州,地处四川、河南二“行省”之间,却隶于K不与之连界的湖广“行省”;同是处于汉水上游汉中盆地的兴元路和沔州,却分属四川、陕西二“行省”。这样,就使后代在行政区划分方面不得不作很大的调整。所以,尽管明、清两代乃至于现代的“省”最早起源於元代的行省,但各省的界限却很少是元代的旧貌。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以后,农民起义的烽火遍及大江南北。元顺帝为挽救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派出大量官员到地方主持军政。为了便于农民起义军,元王朝陆续把原有的“行省”进行分置,如分河南行省,别置“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分湖广行省,别置“广西等处行中书省”等等。但是,这些“行省”、“分省”的设立对于延续元王朝的政权已无济于事,在农民军的沉重打击下,“雄都巨镇,诸侯王之所封,藩臣臬司之所治;高城浚隍,长戟强弩之所守,环辄碎之,鲜有固其国者”①。 
   
  与此同时,在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里,“行省”也是地方最高的权力机构。如“汉”政权建立过江南、汴梁、陇蜀、江西四个行省;“宋”政权建立过江南、益都、淮安、辽阳、曹州五个行省。 
   
  各行省的属官,据《元史・百官志七》载:其中有检校所检校、照磨所照磨、架阁库管勾、理问所理问、都镇抚司都镇抚。而蒙古提举学校官,各行省有的设置有的未置。此外,在两淮、两浙、福建等处设都转运盐使司,四川设茶盐转运司,广东设盐课提举司、市舶提举司。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为“路”,各路一般设万户府、总管府,规定十万户以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以下者为下路(若是重要地区不论户口多少,均为上路)。各路万户府万户及总管府总管以下属官有同知、治中、判官、推官、经历、知事、照磨、译史、通事。其他还有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医学教授、阴阳教授、司狱司司狱、平准行用库提领大使、织染局局使、杂造局大使、府仓大使、惠民药局提领、税务提领。此外还有录事司录事、司候、判官以专任城中民事。在两京,则设有警巡院。 
   
  路下有府,元代的府比较杂乱,有的属於路,有的属于行省,有的直属中书省。有的管辖州县,有的不统州县。一般各府有同知、判官、推官、知事及提控案牍等官。没有设路之散府则设知府或府尹。 
   
  路府之下设州,有上、中、下州之别,也是根据户数多寡而分。各州设知州、同知等官,边远不设州而设军,其建置与州同。 
   
  州下设县,也依户数多寡而分上、中、下县。各县设县尹、县丞、簿、尉、典史、巡检等官。 
   
  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忽必烈诏“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蒙古达鲁花赤官早在成吉思汗时即已设置。窝阔台在各地设达鲁花赤,管理行政。元朝建国后,达鲁花赤在地方官中地位最高,但往往不实际管事,成为高居於地方官之上的特殊官员,因而被称为“监临官”。达鲁花赤制的普遍实行,明显地表现出蒙古统治阶级的特权地位。 
   
  县以下又分乡、都,设里正、主首,负责催办钱粮,供应杂事。元朝政府还把五十家编为一社,社有社长,负责“教劝本社之人务勤农业”,实则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代在全部版图中,设11个行中书省,分辖185路、33府、359州、1,127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元朝的行省制度及11个行省
金朝尚书省臣到地方直接统领军政,称“行尚书省事”。蒙古灭金过程中,曾派达鲁花赤驻燕京,负责中原的刑名和财赋等事。汉人官员沿袭金制,称燕京行尚书省事。元朝建国以后,在中央立中书省,为了处理中央和地方事务,忽必烈相继在首都开平,燕京以及京兆,平阳等地建立“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机构。这一时期的“行省”大都属於中书省的临时派出机构,在地方主持政治、经济、军事事务,因事而设,事已则罢,没有相对稳定的治所和辖区。如“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从公元1260年到1273年,先后在京兆、利州、兴元三地往返迁易治所,其管理地区有时包括四川、甘肃,有时则各自分出别立“行省”。公元1273年,元军大举南下,不久灭宋。南宋旧疆尽归元朝版图,据《元史·地理志》说,当时元朝统辖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如此辽阔的地域,仅靠首都的中央机构及地方临时性行政机构来治理,便显得相当困难了。所...
· 细说元朝——行省
?元朝的所谓行省,便是中书省或尚书省的“行署”,与明清两代的所谓行省,迥不相同。明清两代的行省,区域的性质很重,虽则在理论上行省的长官也是“中央官”,亦即暂时驻在地方上的中央官,而不是纯粹的地方官。行省的规模,仿自中央的中书省或尚书省(都省),有右丞相或左丞相,虽则在元朝初年事实上是由都省的右丞相或左丞相,带了都省的官衔到“行省”去领导一切;元朝中叶不在行省设丞相,只有到末年才又如此。行省的真正主持人,是“平章政事”。平章政事之下有右丞、左丞与知政事。这些人,在都省的都被称为“宰相”。宰相这个名字在其他的朝代之中,和“丞相”二字同义。惟有在元朝,宰相是范围比丞相较广的名词。在宰相之中,只有右丞相与左丞相才是丞相。行省的右左丞相,当然仍是丞相,亦即地位最高的宰相,在名义上与中央的几位宰相地位相等,不过事实上当然要比都省丞相的权力低。至于,行省的平章政事等等,也是如此。成吉思可汗在蒙古帝国自身...
· 行省
行省一词的意义法国的省是由中央政权“决定”其组成的,其正当性来源于成文法;而行省则不同,它的存在借助的是习惯法,因而只是被国家所“承认”。一个行省也被称为一个国(pays),这个术语来源于拉丁语的“pagus”,在高卢-罗马时期专指属于一族高卢人的地域。行省的特点在于它自己拥有习惯法和各种特权,即所有特定于它的法律。一个行省本身也可以包含几个行省,比如勃艮第是一个行省,同时伯雷斯(Bresse)也是一个行省,但同时是前者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更迭,以及行省的这种特性,建立一个完整的行省列表是不可能的。因此为了表现历史上的行政划分,常见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夕财政区(généralité)或是“行政管辖区”(gouvernement)的列表,而后者是王国的旧行政区划。法国前行省列表下列为大革命时的法国主要行省(在革命中被废除)。括号内为行省首府。加粗的指代此地亦为司法和立法部门所在地;在其他情况下,...
· 行省
历史行省的设置可以上溯至南北朝时期的行台。北魏为了统一指挥战事和调度战区人力、物力,在州之上设立“某某道大行台”,集中行使军事、行政权力。唯随事而设、事毕则废,并不是一个常设机构。南北朝至金、明中后期至清,皆为行尚书省,为外廷在外的派驻机构,元代亦有行尚书省,惟普遍设置行中书省因应其封建治国的需要,在古代官员兼职分“行、守、摄、权、试”等,“行”为职事官位低于寄禄官位的,如“两浙路劝农使兼提点刑狱公事朝奉大夫行尚书度支员外郎护军借紫朱”,故无论是行中书省、行枢密院或行尚书省又或行尚书省兵部,其官员“寄禄官”阶品秩一定较“职事官”阶之职务为高一品以上。尚书位于外廷中台,故以台名,行尚书省曰行台;中书省则位于内廷中堂;明清行省首长为尚书省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办公地点称为部院,为外廷派驻在外的钦命差遣。若加内阁大学士衔则为部堂。隋、唐初期,为集中战役方向的力量,也延袭设立。唐太宗李世民...
· “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元朝时期我国有哪些行省?
“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元朝时期我国有哪些行省?在我国历史上的一级行政区,汉代的时候称之为州,就比如说什么徐州、荆州、幽州等等;到了唐代之后就被称之为道,就比如说内道、河南道等等;到了宋朝(金朝)时期被称之为路,就比如说京东西路、江南西路等。到了元朝,一级行政区不再称路,而是称省,也就是现在省的由来。一级行政区称为省,出现于元朝,但其源头可追溯到被元朝灭掉的金朝。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时设行台尚书省,由皇帝派一个亲信大臣管理某几个地方的军政,类似于北朝隋朝的总管府,一总管辖数量不等的州。比如金朝设过燕京行台尚书省、汴京(河南开封)行台尚书省。元朝灭掉金朝,但继承了金朝的行台尚书省制,元世祖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汗就设过燕京行台尚书省,忽必烈即位后撤销了尚书省,将其并入中书省。金朝的疆域不算特别大,只占据东北和淮河——秦岭以北的中原地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元朝不可能把地方上所有事务都交给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