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的铜器
二里头文化的铜器,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夏商考古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上承王湾三期文化,下启二里冈文化
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夏商考古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上承王湾三期文化,下启二里冈文化。以成组铜礼器为代表的青铜文明是三代文明的核心,其在我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二里头文化铜器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了解青铜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二里头文化在中国古代冶金史上的地位。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发表的铜器资料中,二里头遗址墓葬以外遗迹内共93件,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的墓葬20座,计有铜器38件,该遗址还出土冶铸遗物54件。二里头文化其他18个遗址出土该时期的铜器41件,冶铸遗物51件。国内外收藏的二里头时期或约相当于二里头时期的铜器目前可知约有17件。以上,发掘品共计172件,传世品大约17件,合计189件。冶铸遗物不少于105件,两者合计不少于294件。
一、二里头文化铜器的形制与制作
二里头文化铜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容器、乐器、武器、工具和其他礼仪用器等。
容器类包括爵、角、�B、鼎、�小⒇�等器型,其中铜爵是二里头文化最早出现的、最具有特色、数量最多的铜容器。二里头文化的铜质乐器目前仅有铜铃出土。除铜容器外,还有不少属于二里头文化的其他礼仪用器,包括铜牌饰和圆形器。武器类包括戈、钺、戚、镞等器型,其中铜镞的数量最多。工具类器物有铜刀、锥、凿、锛、锯、纺轮、鱼钩、钻等器型,这些器型散见于铸铜遗址、墓葬和其他遗迹中,应该是生产和生活用具。另外还有部分遗物属于冶炼残留物或者由于器型残缺不全而难以判断器类者,包括铜块、条、片、三棱形器、尖状器、残铜器等。
二里头遗址已经发表的资料中层位关系信息较少,难以根据地层学来推断分析铜器的分期。二里头文化铜容器主要为三、四期的遗物,工具类器物则各期基本上均有。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铜器中工具类的器物数量最多,这些工具类器物绝大多数出土于遗址的第Ⅱ、Ⅴ和Ⅳ工作区,即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可见工具类产品与青铜加工和生产密切相关,而不是用于农业或其他经济生产。这说明该时期铜制品仍然是比较稀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少量的铜资源更多的是直接或间接用于制作铜礼器、兵器。二里头遗址同时期出土大量的石器、骨器也说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为主。可见从二里头时期开始,青铜器的主要被用于维护社会的内外稳定,即利用于体现礼乐制度的礼乐器和军事征伐的兵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左传・成公二年》中的“器以藏礼”和《左传・成公十三年》中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有其历史真实性。
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及其周围地区具有生产铜及其合金的矿产资源。铜矿的开采地点可能在中条山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豫西山地和山东半岛四个地区。但是要说明二里头文化铜器的具体矿产资源来源,还需要对该地区的铜、锡、铅及它们的多金属共生矿的古代采矿遗址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发现了一批与冶铸有关的遗迹,包括“浇铸场”、墓葬、窑等,获得大量冶炼遗物,包括陶范、石范、熔炉碎片、铜渣、铜矿石、木炭、小件铜器等。原发掘者认为其使用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到四期。
二里头时期至少存在着两个地区性的冶炼中心和一个中央性的冶铸中心,它们分别是垣曲商城-东下冯、盘龙城和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大量的被称作“坩埚”的遗物碎片。李京华先生认为应该称作“炉”,他根据炉内残留物、炉壁的残存长度和宽度,推测当时处于竖炉熔炼的初期阶段。
二里头文化的铜容器的铸造采用复合范技术,其中铜铃采用2块外范及1块范芯组合铸造。铜爵应该属于浑铸,其铸型有2块外范(流尾中线对称设范,上过口沿、下及三足)、1块底范(三足腔刻于底范上)、1件腹芯组合而成,扳金部的铸造或者是下活块芯,或是两侧范自泥芯成形。铜鼎的铸型为2块腹范、1块底范、1块腹芯(与足芯合一)的组合。铜�械闹�型是由3腹范、1腹芯和1扳金芯组成(其中足芯与腹芯是一体的)。
通过对各期别材质的区别、不同器类材质的区别、同种材质器形的差别、同一器型不同期别材质的差异以及同种器型不同时期的具体成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的铜器铸造具有以下特点:
(1)在铜器中,工具的数量居多、武器次之、容器数量最少;在铸造不同器型时,用料已经有所选择;
(2)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铜及合金的属性逐渐熟悉;铅青铜、锡青铜、铅锡青铜这种二元及三元合金逐渐增加,反映出冶炼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铅、锡作为合金元素的特性逐渐熟识,砷青铜的出现虽是孤例,但反映出了人们获取矿物原料来源的多样性;
(3)在冶炼中已经懂得添加铅、锡等金属元素来改变铜制品的物理性能,但是还没有完全掌握不同器类不同器型需要添加的各种金属成分的具体比例;
(4)铜矿原料的产地在二里头时期可能不是唯一的。
截至目前为止,已经发表的铜器资料中,二里头遗址墓葬以外遗迹内共93件,二里头遗址出土铜器的墓葬20座,计有铜器38件,该遗址还出土冶铸遗物54件。二里头文化其他18个遗址出土该时期的铜器41件,冶铸遗物51件。国内外收藏的二里头时期或约相当于二里头时期的铜器目前可知约有17件。以上,发掘品共计172件,传世品大约17件,合计189件。冶铸遗物不少于105件,两者合计不少于294件。
一、二里头文化铜器的形制与制作
二里头文化铜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容器、乐器、武器、工具和其他礼仪用器等。
容器类包括爵、角、�B、鼎、�小⒇�等器型,其中铜爵是二里头文化最早出现的、最具有特色、数量最多的铜容器。二里头文化的铜质乐器目前仅有铜铃出土。除铜容器外,还有不少属于二里头文化的其他礼仪用器,包括铜牌饰和圆形器。武器类包括戈、钺、戚、镞等器型,其中铜镞的数量最多。工具类器物有铜刀、锥、凿、锛、锯、纺轮、鱼钩、钻等器型,这些器型散见于铸铜遗址、墓葬和其他遗迹中,应该是生产和生活用具。另外还有部分遗物属于冶炼残留物或者由于器型残缺不全而难以判断器类者,包括铜块、条、片、三棱形器、尖状器、残铜器等。
二里头遗址已经发表的资料中层位关系信息较少,难以根据地层学来推断分析铜器的分期。二里头文化铜容器主要为三、四期的遗物,工具类器物则各期基本上均有。
二里头文化出土的铜器中工具类的器物数量最多,这些工具类器物绝大多数出土于遗址的第Ⅱ、Ⅴ和Ⅳ工作区,即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可见工具类产品与青铜加工和生产密切相关,而不是用于农业或其他经济生产。这说明该时期铜制品仍然是比较稀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少量的铜资源更多的是直接或间接用于制作铜礼器、兵器。二里头遗址同时期出土大量的石器、骨器也说明,生产工具仍以石器和骨器为主。可见从二里头时期开始,青铜器的主要被用于维护社会的内外稳定,即利用于体现礼乐制度的礼乐器和军事征伐的兵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左传・成公二年》中的“器以藏礼”和《左传・成公十三年》中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记载有其历史真实性。
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及其周围地区具有生产铜及其合金的矿产资源。铜矿的开采地点可能在中条山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豫西山地和山东半岛四个地区。但是要说明二里头文化铜器的具体矿产资源来源,还需要对该地区的铜、锡、铅及它们的多金属共生矿的古代采矿遗址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里头遗址的铸铜作坊发现了一批与冶铸有关的遗迹,包括“浇铸场”、墓葬、窑等,获得大量冶炼遗物,包括陶范、石范、熔炉碎片、铜渣、铜矿石、木炭、小件铜器等。原发掘者认为其使用年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到四期。
二里头时期至少存在着两个地区性的冶炼中心和一个中央性的冶铸中心,它们分别是垣曲商城-东下冯、盘龙城和二里头。
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大量的被称作“坩埚”的遗物碎片。李京华先生认为应该称作“炉”,他根据炉内残留物、炉壁的残存长度和宽度,推测当时处于竖炉熔炼的初期阶段。
二里头文化的铜容器的铸造采用复合范技术,其中铜铃采用2块外范及1块范芯组合铸造。铜爵应该属于浑铸,其铸型有2块外范(流尾中线对称设范,上过口沿、下及三足)、1块底范(三足腔刻于底范上)、1件腹芯组合而成,扳金部的铸造或者是下活块芯,或是两侧范自泥芯成形。铜鼎的铸型为2块腹范、1块底范、1块腹芯(与足芯合一)的组合。铜�械闹�型是由3腹范、1腹芯和1扳金芯组成(其中足芯与腹芯是一体的)。
通过对各期别材质的区别、不同器类材质的区别、同种材质器形的差别、同一器型不同期别材质的差异以及同种器型不同时期的具体成分的分析,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的铜器铸造具有以下特点:
(1)在铜器中,工具的数量居多、武器次之、容器数量最少;在铸造不同器型时,用料已经有所选择;
(2)随着铸造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铜及合金的属性逐渐熟悉;铅青铜、锡青铜、铅锡青铜这种二元及三元合金逐渐增加,反映出冶炼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铅、锡作为合金元素的特性逐渐熟识,砷青铜的出现虽是孤例,但反映出了人们获取矿物原料来源的多样性;
(3)在冶炼中已经懂得添加铅、锡等金属元素来改变铜制品的物理性能,但是还没有完全掌握不同器类不同器型需要添加的各种金属成分的具体比例;
(4)铜矿原料的产地在二里头时期可能不是唯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二里头文化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叫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由于两地遗存的文化面貌有一些差异,后者被称为东下冯类型。二里头文化包含四期文化遗存,它们的年代均比郑州二里岗商文化要早。二里头遗址第一、二期遗存的特点是:炊器有实足的鼎和平底的罐;许多器类均以平底为主;装饰纹样为方格纹、篮纹和细绳纹。第三、四期中的炊器,出现了袋足的鬲等,器类以圜底器为主。这些因素与二里岗期商文化相一致。结合第三期遗存中发现的大型宫殿遗址,铸铜、制骨、烧陶作坊址,说明第三期时这里是个都邑。目前,学者们对二里头文化的看法尚不统一。部分学者认为第三、四期中出现了与二里岗商文化相一致的文化因素,所以它应是商代都邑,很可能是汤都西亳。狭义的二里头文化应专指二里头第一、二期遗存。部分学者则认为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应是夏都斟浔,所以它的四期遗存均为夏代遗物。围绕二里头文化的性质的讨论,将继续进行下去。
· 二里头遗址
参阅二里头文化斟鄩夏朝
· 二里头文化: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该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西西安、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二里头文化,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夏文化探索的肇始期。学术界开始把夏史的重建寄托在新兴的近现代考古学上。1950年代,商文化二里岗期遗存和郑州商城的发现,使学界对早于安阳殷墟的商文化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李学勤、安志敏、石兴邦等根据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提出介于商代文化层和龙山文化层之间的“洛达庙期”遗存(即后来所称的“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值得注意的线索或对象。20世纪50年代末至8...
· 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10月下旬,70多位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及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
· 二里头文化有着什么特点?出土的陶器是什么样的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炊器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贮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种罐瓮类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构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主要依据陶器的演变,二里头文化被划分为前后相继的四期;又因以陶器为主的文化因素的地域差异被划分为数个地方类型。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包括超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区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筑则分为大中型夯土台基、地面式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屋等,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也等各有差,显现出社会的高度分化。农业经济粟作与稻作并举,已有高度发达的铸铜、制造玉石器、制陶和制骨等手工业,最令人瞩目的是已掌握了用复合范制造青铜礼器的高超技术。二里头文化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又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核心文化”,奠定了日后“中国”世界的基础。夏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