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05
转发:0
评论:0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夏商时期城市是王朝和各方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城市设有防御设施,或修筑高峻
  夏商时期城市是王朝和各方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城市设有防御设施,或修筑高峻的城 墙,或挖掘巨大的壕沟,或利用天然屏障。城市内最重要的主体建筑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和祭 祀祖先神灵的宗庙。城市内的居民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体现了宗族社会结构的特点。 城市内还有手工业作坊,分工细致。  

  夏商时期婚制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但贵族中一夫多妻现象非常普遍。贵族政治联姻的特征 较为明显。夏商王朝与异族方国常常政治联姻,娶异国之女为妻,也将本国女子外嫁。 

  夏商时期的饮食用器有炊器、饮器、食器三大类。炊器主要有鬲、鼎、�p、 罐、甑等,用于煮蒸食物;饮器有�V、爵、�[、觚、杯等, 多数为饮酒之器;食器主要有簋、豆、钵等。夏代多为陶器,商代则主要是青铜器。当时人 们主要的进食方式是抓食,匕、勺、箸是比较常见的餐具。商代的食物中,谷物有粟、黍、 麦、稻等。肉类食物有两类,一类是家畜,有牛、羊、豕、犬、马、鸡;一类是野生动物。 饮酒盛行是殷商社会生活的显著特点。上自商王,下至臣子,各级贵族均嗜好饮酒。酗酒荒 政是商王朝腐朽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人和商人特别崇拜天神。他们把现实世界为“下”的世界,而把神的世界称为“上”的 世界。上的世界有一个叫做“帝”或“上帝”的至上神,他统率日、月、星、辰、风、云、 雷、雨等天空诸神和土、地、山、川等地下诸神,具有支配自然运行、主宰人间祸福的能力 。商人还盛行用龟卜的办法探求神意。凡生老病死、出入征战、立邑任官、田猎农作、婚姻 嫁娶、祀神祭祖,事无巨细,都要经过占卜,探明天神旨意,然后决定行动。祖先死后,灵 魂也能降下福祸,但他们只是上帝和殷王之间的中介,地位不如上帝那样重要。 

  西周时期的国家形态表现为周王朝与诸侯国的不平等联盟。与夏商两代不同的是,这种联盟 大多建立在家族分封的基础之上,相互间有着宗亲与姻亲关系,因而其联盟较之商代的方国 联盟要密切和稳固。  

  城市依然是周王朝与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由于周王朝与诸侯国的纵向关系以及 诸侯国之间的横向关系比较密切,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相对统一,等级比较明显。就规模而言,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诸侯的都城也有等级之别,贵族和卿大夫的封邑规模要小于都邑 。宫殿和宗庙仍是城市的主体建筑,遵循“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原则。城 市均有手工业作坊,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西周的婚姻形态与夏商时期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是,西周的婚姻已在礼制的规范下运作,形成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礼仪。这在本书第二讲已有介绍,这里从略。 

  西周的服饰通过质地、形状、尺寸、颜色、花纹来表现等级贵贱之别。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礼服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常服主要有元端和深衣两种,元端上衣下裳互不联属,自天子 至于士皆可服之;深衣是衣和裳连在一起,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可以服之。  

  周代饮食也体现出浓厚的礼仪特征,对各种场合的饮食行为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在饮酒方面,周人比较节制,周初曾制定严厉的禁酒措施,强制戒酒。但西周中期以后,酒禁放宽,饮酒风气渐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夏商周历史-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夏商时期城市是王朝和各方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城市设有防御设施,或修筑高峻的城墙,或挖掘巨大的壕沟,或利用天然屏障。城市内最重要的主体建筑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和祭祀祖先神灵的宗庙。城市内的居民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体现了宗族社会结构的特点。城市内还有手工业作坊,分工细致。夏商时期婚制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但贵族中一夫多妻现象非常普遍。贵族政治联姻的特征较为明显。夏商王朝与异族方国常常政治联姻,娶异国之女为妻,也将本国女子外嫁。夏商时期的饮食用器有炊器、饮器、食器三大类。炊器主要有鬲、鼎、�p、罐、甑等,用于煮蒸食物;饮器有�V、爵、�[、觚、杯等,多数为饮酒之器;食器主要有簋、豆、钵等。夏代多为陶器,商代则主要是青铜器。当时人们主要的进食方式是抓食,匕、勺、箸是比较常见的餐具。商代的食物中,谷物有粟、黍、麦、稻等。肉类食物有两类,一类是家畜,有牛、羊、豕、犬、马、鸡;一类是野生动物。饮酒盛行...
· 夏商周历史-夏商社会生活史
为了能对夏商社会生活史的外在表象和内在规律有个总体了解,特列出下面八点提示,以便读者找到其投影和轨迹:一、自然生态环境对夏商人文背景的制约;二、家族本位对社会构成的作用;三、族氏内向外展意识对社会行为观念的支配;四、对社会生活秩序的维持;五、等级礼制对人际关系的整合;六、经济形态对社会物质生活两分的催化;七、地域文化流动对社会俗尚的规范;八、宗教信仰对社会存在系统的凝聚.第一章环境、居宅、邑聚第一节夏商居民对环境的选择和治理11000年前,全新世之始,地球史上最末一次冰期――武木冰期已告结束,世界气候转暖,海水回升,间有较小幅度的海面起落或停顿。我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以西高东低的地势,山脉水系交叉相隔的网格状组合地貌类型特征,一方面与世界性古气候变化密切相通,另一方面也受地区性季风环流和寒温海流变迁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生态环境①。从这一时期起,先民的社会生活全面臻入定居聚落...
· 中原文化—山西历史—夏商周时期的山西
继原始社会之后,人类的历史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这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时代,史称“三代”。接着的“春秋”开始了奴隶社会的瓦解。在这个时期里,山西基本上处于中心地位。【发祥于山西的夏】夏族,发祥于山西的西南部。传说大禹的时候,势力发展到豫西,曾建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启建夏后,由于遭到东方夷族的反对,便迁都到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启死后,儿子太康继位。太康荒淫,不理民事,经常带着家属到洛水北岸打猎,好几个月都不回来,夷族的首领后羿利用了夏族对太康的怨恨,乘机夺取了安邑,当上国君。后羿也是个只管田猎游乐,不修民事的统治者,他的亲信寒促阳奉阴违,收买后羿家奴,杀死了后羿,纂夺了政权,占有了后羿的家属和财产,并追杀了夏王的继承人相。直到相的儿子少康,才依靠有虞族的帮助,攻灭寒促,把夏都重又迁到阳翟。夏族兴起于晋西南,建国后又一度建都于此,故晋西南素有“夏墟”之称。解放后,中...
· 酒文化—夏商周时期酒具—铜斝
腹足相通之铜斝此铜斝1984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第九号墓中,器口基本呈圆形,外敞,口沿有两个三棱锥状矮柱,单把,束腰,部外鼓,平底。三棱形空足。腹与足相通。铜斝的鼻祖铜斝与铜爵一样,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中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之一,而其源头则是龙山文化广泛出现的陶斝。据考察,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这件青铜平底铜斝为夏王朝晚期遗物,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铜斝之一。兼作温酒器之注酒具"斝"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已见到,为商代双柱平底斝之象形。周代礼书中也常常提到斝,是一种酒器。从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发现,铜斝是与铜爵配套的酒器,专门向爵内注酒,又兼作温酒器。《礼记·礼器》云"献以爵,卑者献以散(斝)",明确了铜斝在酒器中的地位列于铜爵之后。
· 酒文化―夏商周时期酒具―管流爵
大甸子管流爵此管流爵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大甸子遗址的一座墓葬中,为椭圆形口,前部上翘,后部略平。上腹部瘦细,部外鼓。在腰部有一长长的管状流和宽扁鋬。锥状三足外撇。管流爵传入北方的历史奇缘使用陶爵作酒器,原本是中原地区夏商王朝居民的文化特征,现在忽然在遥远的塞北草原上出现,有什么历史奇缘呢?据专家考证,大甸子遗址出土的陶爵很可能是北迁夏人的一支辗转来到此地后所制造的。它们的基本形态与夏王朝陶爵相同,而其陶色和装饰则富具土著文化色彩,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因此,大甸子遗址出土的陶爵,不仅是精美的古代酒器珍品,而且还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大甸子遗址--北迁夏人的"避难所"大甸子遗址是相当于中原地区夏王朝中晚期的一个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除了部分陶器与中原二里头文化同类器物,如陶爵、陶鬶等相类似外,其地方特色极为浓厚,如出土的大量彩绘陶器,色彩艳丽,图案神秘,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