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统一战争
唐统一战争,唐武德元年(618年)至七年(624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击败各割据势力和农民
唐武德元年(618年)至七年(624年),隋太原留守李渊击败各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统一天下,建立唐朝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在全国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参见隋末农民起义),隋王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一些贵族豪强、地方官吏乘机起兵,割州据郡,称王称帝,企图利用农民战争战果,取隋而代之。其中主要有:虎贲郎将罗艺自称幽州总管,割据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朔方(郡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鹰扬郎将梁师都自称大丞相,北连;马邑(郡治善阳,今山西朔县)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称帝,依附;金城(今甘肃兰州)校尉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尽据陇西之地;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据河西五郡,称大凉王;巴陵(郡治巴陵,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等拥萧梁后裔萧铣为帝,占据两湖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不时攻扰北边。隋东都洛阳名为赵王杨侗掌握,实为将领王世充把持。在这种形势下,早有代隋之意的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亦起兵反隋。
李渊赴太原上任时,即留长子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授意次子世民“密招豪友”,为起兵积聚人才。隋朝以太原为北部军事重镇,在此储存可供十年布帛粮谷。这些,都为李渊起兵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周密准备,李渊于义宁元年五月十五日,以勾结为辞,将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太原留守副使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斩首,起兵反隋,并确定了乘虚入关,据险养威,伺机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为减少对手和阻力,他还以各种政治外交手段,卑事,麻痹李密,争取、瓦解农民军和其他割据势力,收揽民心,以保证其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抓紧扩编军队,建设骑兵,治兵备谷。六月十四日,设立大将军府,下置三军。李渊为大将军,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统军,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统军。七月初四,李渊誓师,传檄郡县,并以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北防、刘武周。初五,李渊率3万大军自太原沿汾水南下,命通议大夫张纶率兵出抚稽胡部落,以保障进军关中右侧背安全。隋长安留守、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屯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扼守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互为犄角,以拒李渊。李渊军至贾胡堡(今山西霍县西北),因连日阴雨,军中乏粮,又传与刘武周将乘虚袭太原,李渊便招集诸将谋议北还,被建成、世民力谏而止。八月,雨止,李渊于初三率军直趋霍邑。宋老生恃勇轻敌出战,被李渊军前后夹击,全军覆没(参见霍邑之战)。李渊乘胜破临汾,拔绛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绛),进抵龙门(今山西河津东南),并招降孙华农民起义军。另命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等率步骑兵6000渡河至梁山(今陕西韩城境)设营,等待大军。九月,兵围河东,屈突通凭坚城固守,李渊屡攻不下。李渊接受李世民等建议,决定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城,亲率主力进军关中。
李渊进入关中后,其女李氏、族弟李神通等起兵响应,隋官也多归附。十一月初九,李渊军攻占长安。李渊废除全部隋朝苛禁,争取民心;又尊代王杨侑为帝,以缓和隋宗室、重臣的敌意;同时分遣太常卿郑元q踌等略取新安、南阳(均属今河南)、荆襄、汉中、巴蜀等地。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的势力已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割据集团。
唐朝初立,割据陇西的薛举即于六月攻唐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威胁关中。七月,李世民率8总管兵在高坡(今陕西长武北)迎战薛举军。由于部将恃众不备,被薛举潜兵掩袭阵后,大败于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死十之五六,高摭陷落,李世民被迫撤回长安。薛举欲乘胜直捣长安,却突然病亡,其子仁杲继位,屯兵折摭城(今甘肃泾川东北)。八月,李渊再次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他吸取上次失败教训,采取坚壁不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于十一月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斩首数千级,并乘胜追击,包围折摭城,迫降薛仁杲(参见浅水原之战)。唐平定陇西,消除了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李渊击薛举时,曾暗中争取河西李轨中立。次年五月,李轨拒绝归唐,被唐击灭。
正当唐谋进兵中原,刘武周在支持下向唐河东发动进攻。二年四月至九月,刘武周军先后攻陷榆次、平遥、太原、晋州(治临汾,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绛州(治正乎,今山西新绛)等地,并多次击败唐援军,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回长安,关中震骇。李渊甚至准备放弃河东,谨守关西。因李世民力陈,太原为国之根本,河东为关中屏障,李渊遂同意其率精兵3万御敌并收复失地。十一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趁坚冰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针对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孤军深入,军无蓄积,利在速战,采取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待其粮尽撤退时,一举歼敌的方略。至三年四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率军追击,数次大败其军,彻底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参见柏壁之战)。唐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和尔后夺取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军在河东作战期间,东方局势不断变化。洛阳王世充于二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利用唐军无暇东顾之机,夺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县;河北窦建德实力增强,多次击败在河北的隋、唐军,与王世充也多次发生摩擦;江淮杜伏威于三年六月归唐,被封为吴王;江南萧铣地盘扩大,但无北向逐鹿中原之志,又有唐赵郡王李孝恭等在巴蜀地区对其牵制。于是李渊决定进兵中原,采用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于七月命李世民领8总管25将,统兵8万余东击王世充(参见洛阳、虎牢之战)。同时遣使与窦建德言和,争取其中立。还命李孝恭等在巴蜀训练水军,伺机出击萧铣,以策应中原作战。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东都外围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世充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作战,唐军多次大败王世充军,攻克回洛城(今河南孟县南)、辕辕(今河南嵩山西侧)、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河南50余州市相继归降。二月下旬,唐军开始昼夜不息地从四面攻打洛阳城,王世充军凭坚城固守,⒉欢嫌门拙奘“大h”、“八弓弩箭”回击,唐军围攻l0余日不克。三月,洛阳城中粮食奇缺,但王世充仍困守孤城,几次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恐郑灭夏危,决定联郑击唐,相机灭郑,夺取天下,遂率10余万大军援郑抗唐。在洛阳坚城未下、援兵骤至的情况下,李世民毅然决定扩大战役范围,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以求“一举两克”。遂命李元吉等继续围攻洛阳,亲率精骑3500为前锋去虎牢阻击,大军后继。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被阻于此月余,且几次小战均失利,士气低落,将卒思归。五月初,李世民计诱窦建德决战,采用按兵不动、待其气衰、前后夹击的策略,大败窦建德军,俘其众5万余人,窦建德亦受伤被擒(参见虎牢之战)。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被迫出城投降。此战,一举击灭王、窦两大集团,使唐统一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
窦建德虎牢兵败被俘杀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四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唐在河北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李渊派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参见乘之战)。五年六月,刘黑闼又引攻打山东、河北(参见下博之战),六年正月,李建成将其击灭(参见唐灭刘黑闼之战)。
四年九月,李渊发巴蜀兵,以夔州总管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统12总管兵顺江东下,进击萧铣(参见唐平萧铣之战)。唐军采用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的方略。随后,李渊又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了岭南96州,长江中游及岭南广大地区尽为唐有。六年八月,杜伏威部将辅公u据丹阳(今江苏南京)起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李靖等率7总管兵前往,次年三月,辅公u败亡(参见唐灭辅公u之战)。至此,唐统一战争基本结束。
点评:唐统一战争客观上顺应了广大人民要求结束战乱的意愿,有利于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隋末群雄混战的复杂情况下,李渊父子把握有利时机,利用各种势力间的矛盾,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争取民心,收揽人才,建立和巩固关中根据地,不断增强实力;准确决定打击目标,运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攻战与攻心相结合的方略和坚壁挫锐、先疲后打、攻其不备、骑兵突袭、穷追猛打等战术,历经7年征战,终于夺取了唐初统一战争的胜利,其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整个战争中,秦王李世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即有战略眼光,又有指挥才能,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或以智退敌、或以身诱敌、或勇猛追击。特别是其避锐击惰、疲敌制胜的战术,在中国历代兵家中是最为突出的,如他指挥的几次战略决战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乘之战等均是如此。
隋义宁元年(617年),在全国农民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参见隋末农民起义),隋王朝的统治已名存实亡。一些贵族豪强、地方官吏乘机起兵,割州据郡,称王称帝,企图利用农民战争战果,取隋而代之。其中主要有:虎贲郎将罗艺自称幽州总管,割据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朔方(郡治岩绿,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鹰扬郎将梁师都自称大丞相,北连;马邑(郡治善阳,今山西朔县)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称帝,依附;金城(今甘肃兰州)校尉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尽据陇西之地;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据河西五郡,称大凉王;巴陵(郡治巴陵,今湖南岳阳)校尉董景珍等拥萧梁后裔萧铣为帝,占据两湖及江西、广东部分地区。不时攻扰北边。隋东都洛阳名为赵王杨侗掌握,实为将领王世充把持。在这种形势下,早有代隋之意的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李世民亦起兵反隋。
李渊赴太原上任时,即留长子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授意次子世民“密招豪友”,为起兵积聚人才。隋朝以太原为北部军事重镇,在此储存可供十年布帛粮谷。这些,都为李渊起兵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周密准备,李渊于义宁元年五月十五日,以勾结为辞,将炀帝派来监视他的太原留守副使王威和虎牙郎将高君雅斩首,起兵反隋,并确定了乘虚入关,据险养威,伺机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为减少对手和阻力,他还以各种政治外交手段,卑事,麻痹李密,争取、瓦解农民军和其他割据势力,收揽民心,以保证其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抓紧扩编军队,建设骑兵,治兵备谷。六月十四日,设立大将军府,下置三军。李渊为大将军,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统军,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统军。七月初四,李渊誓师,传檄郡县,并以四子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太守,留守晋阳,北防、刘武周。初五,李渊率3万大军自太原沿汾水南下,命通议大夫张纶率兵出抚稽胡部落,以保障进军关中右侧背安全。隋长安留守、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2万屯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扼守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互为犄角,以拒李渊。李渊军至贾胡堡(今山西霍县西北),因连日阴雨,军中乏粮,又传与刘武周将乘虚袭太原,李渊便招集诸将谋议北还,被建成、世民力谏而止。八月,雨止,李渊于初三率军直趋霍邑。宋老生恃勇轻敌出战,被李渊军前后夹击,全军覆没(参见霍邑之战)。李渊乘胜破临汾,拔绛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绛),进抵龙门(今山西河津东南),并招降孙华农民起义军。另命左右统军王长谐、刘弘基等率步骑兵6000渡河至梁山(今陕西韩城境)设营,等待大军。九月,兵围河东,屈突通凭坚城固守,李渊屡攻不下。李渊接受李世民等建议,决定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城,亲率主力进军关中。
李渊进入关中后,其女李氏、族弟李神通等起兵响应,隋官也多归附。十一月初九,李渊军攻占长安。李渊废除全部隋朝苛禁,争取民心;又尊代王杨侑为帝,以缓和隋宗室、重臣的敌意;同时分遣太常卿郑元q踌等略取新安、南阳(均属今河南)、荆襄、汉中、巴蜀等地。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的势力已超过当时任何一个割据集团。
唐朝初立,割据陇西的薛举即于六月攻唐泾州(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泾河北岸),威胁关中。七月,李世民率8总管兵在高坡(今陕西长武北)迎战薛举军。由于部将恃众不备,被薛举潜兵掩袭阵后,大败于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死十之五六,高摭陷落,李世民被迫撤回长安。薛举欲乘胜直捣长安,却突然病亡,其子仁杲继位,屯兵折摭城(今甘肃泾川东北)。八月,李渊再次命李世民率军进攻薛仁杲。他吸取上次失败教训,采取坚壁不出,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策略,于十一月在浅水原大败薛仁杲军,斩首数千级,并乘胜追击,包围折摭城,迫降薛仁杲(参见浅水原之战)。唐平定陇西,消除了西顾之忧,保障了关中安全。李渊击薛举时,曾暗中争取河西李轨中立。次年五月,李轨拒绝归唐,被唐击灭。
正当唐谋进兵中原,刘武周在支持下向唐河东发动进攻。二年四月至九月,刘武周军先后攻陷榆次、平遥、太原、晋州(治临汾,今山西临汾市西南金殿)、绛州(治正乎,今山西新绛)等地,并多次击败唐援军,并州都督李元吉逃回长安,关中震骇。李渊甚至准备放弃河东,谨守关西。因李世民力陈,太原为国之根本,河东为关中屏障,李渊遂同意其率精兵3万御敌并收复失地。十一月,李世民率兵自龙门趁坚冰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针对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孤军深入,军无蓄积,利在速战,采取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冲其心腹,待其粮尽撤退时,一举歼敌的方略。至三年四月,宋金刚粮尽,北撤。李世民率军追击,数次大败其军,彻底消灭刘武周割据势力(参见柏壁之战)。唐夺回河东,对巩固关中和尔后夺取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军在河东作战期间,东方局势不断变化。洛阳王世充于二年四月称帝,国号郑,利用唐军无暇东顾之机,夺取了唐在河南的部分州县;河北窦建德实力增强,多次击败在河北的隋、唐军,与王世充也多次发生摩擦;江淮杜伏威于三年六月归唐,被封为吴王;江南萧铣地盘扩大,但无北向逐鹿中原之志,又有唐赵郡王李孝恭等在巴蜀地区对其牵制。于是李渊决定进兵中原,采用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于七月命李世民领8总管25将,统兵8万余东击王世充(参见洛阳、虎牢之战)。同时遣使与窦建德言和,争取其中立。还命李孝恭等在巴蜀训练水军,伺机出击萧铣,以策应中原作战。七月二十九日,李世民攻占东都外围重地慈涧(在,今河南洛阳市西),王世充退保东都。李世民决定先扫清洛阳外围然后攻城。经过八个月作战,唐军多次大败王世充军,攻克回洛城(今河南孟县南)、辕辕(今河南嵩山西侧)、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河南50余州市相继归降。二月下旬,唐军开始昼夜不息地从四面攻打洛阳城,王世充军凭坚城固守,⒉欢嫌门拙奘“大h”、“八弓弩箭”回击,唐军围攻l0余日不克。三月,洛阳城中粮食奇缺,但王世充仍困守孤城,几次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恐郑灭夏危,决定联郑击唐,相机灭郑,夺取天下,遂率10余万大军援郑抗唐。在洛阳坚城未下、援兵骤至的情况下,李世民毅然决定扩大战役范围,采用围城打援的战法,以求“一举两克”。遂命李元吉等继续围攻洛阳,亲率精骑3500为前锋去虎牢阻击,大军后继。由于虎牢地形险阻,窦军被阻于此月余,且几次小战均失利,士气低落,将卒思归。五月初,李世民计诱窦建德决战,采用按兵不动、待其气衰、前后夹击的策略,大败窦建德军,俘其众5万余人,窦建德亦受伤被擒(参见虎牢之战)。李世民回军洛阳,王世充被迫出城投降。此战,一举击灭王、窦两大集团,使唐统一战争取得了基本胜利。
窦建德虎牢兵败被俘杀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四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唐在河北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李渊派李世民击败刘黑闼(参见乘之战)。五年六月,刘黑闼又引攻打山东、河北(参见下博之战),六年正月,李建成将其击灭(参见唐灭刘黑闼之战)。
四年九月,李渊发巴蜀兵,以夔州总管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李靖摄行军长史,统12总管兵顺江东下,进击萧铣(参见唐平萧铣之战)。唐军采用直捣腹心,一举击灭萧铣的方略。随后,李渊又命李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招抚了岭南96州,长江中游及岭南广大地区尽为唐有。六年八月,杜伏威部将辅公u据丹阳(今江苏南京)起兵反唐。李渊命李孝恭、李靖等率7总管兵前往,次年三月,辅公u败亡(参见唐灭辅公u之战)。至此,唐统一战争基本结束。
点评:唐统一战争客观上顺应了广大人民要求结束战乱的意愿,有利于对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隋末群雄混战的复杂情况下,李渊父子把握有利时机,利用各种势力间的矛盾,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争取民心,收揽人才,建立和巩固关中根据地,不断增强实力;准确决定打击目标,运用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攻战与攻心相结合的方略和坚壁挫锐、先疲后打、攻其不备、骑兵突袭、穷追猛打等战术,历经7年征战,终于夺取了唐初统一战争的胜利,其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整个战争中,秦王李世民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即有战略眼光,又有指挥才能,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或以智退敌、或以身诱敌、或勇猛追击。特别是其避锐击惰、疲敌制胜的战术,在中国历代兵家中是最为突出的,如他指挥的几次战略决战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乘之战等均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统一战争
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战争的冲击下四分五裂,贵族、官吏、豪强地主纷纷拥兵割据。隋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夺取都城长安,于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618年)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但是此时的唐朝仅占有关中(今陕西)、河东(今山西)一隅,国内尚还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数支地方起义军队或割据势力。当时,主要割据势力有:薛举、李轨、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林士弘、窦建德、杜伏威等。李渊为了统一中国,采取了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于是,唐朝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平定西北李渊在关中站稳脚跟后,首先开始对付关西地区的薛举、李轨两股势力。薛举据有陇西之地,自称西秦霸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在金城(今兰州)称帝,国号秦,早与李渊争夺关中,未得逞。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秦帝薛举进攻唐朝。唐军与秦军在高摭对阵。不久由于统帅李世民生病,唐军被秦军打败。八月,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李渊乘机...
· 唐朝统一战争背景结果,唐朝统一战争发生在哪一年?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军打败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又以反间计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同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打败了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又了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武德四年又将两湖地区岭南并入唐朝版图,武德七年灭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江南平定。到武德七年(624年),除朔方的梁帝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梁师都依靠贵族的庇护,才得以割据朔方。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乘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最终唐...
· 明统一战争
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的一系列作战。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后,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北取中原,进克大都(今北京);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势力;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攻取福建(参见明攻闽广之战);湖广行省平章杨Z等攻广西。至正二十八年正月(1368年),在各路大军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随即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统一战争。北上灭元,平定西北洪武元年四月,朱元璋得知徐达、常遇春所率北伐军已按既定撤屏蔽、剪羽翼、据户槛之方略,平定山东、河南,...
· 蒙元统一战争
战争背景早期蒙古蒙古原为森林狩猎部落,进入草原后,游牧畜牧业很快发展起来。在辽朝的统治下,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特别是铁的输入,促进了蒙古各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的氏族制度迅速瓦解,私有制日益发达。部落中的伯颜(富者,蒙语bayan的音译)多担任首领,社会分化成世代当首领的那颜(贵族,蒙语noyan的音译,意为“官人”)和依附于贵族的哈剌抽。贵族通过掠夺战争获得更多财富,并俘掳人口作为孛斡勒,世袭占有。有势力的贵族拥有从属于个人的那可儿大首领还组织了护卫军斡孛黑(氏族,蒙语oboq的音译)组织的形式虽还存在,但已不是原始的血缘氏族,其成员包括了贵族和来自不同氏族或部落的侍从、属民与奴婢。贵族的儿子继承父亲分配的一份属民和奴婢,分别自立家业,并继续扩展,由此不断分衍出新氏族。在频繁的相互掠夺战争中,一些氏族和部落为了保全自己,扩大势力,结成了联盟。约11世...
· 清朝统一战争
历史定位及评价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代清朝帝王的统治完成了帝国的统一,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疆土。参见理藩院华夷之辨剃发易服反清复明满汉文化交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