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灭元之战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7
转发:0
评论:0
明灭元之战,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入河,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攻许州(今河南许昌)。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今河南嵩县)、陕(今河南陕县)、陈(今河南淮阳)、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今河南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向北挺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直逼大都城下。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占大都,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

  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同时,命冯胜、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进而平定山西(参见明攻山西之战)。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齐、张思道等l0余万人。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自二月徐达派常遇春、冯胜渡河趋陕,至十二月明军击溃扩廓帖木儿反攻兰州之军,历时10个月。明军相继攻克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即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庆阳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一地区元军之势力。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点评: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是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显示了朱元璋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朱元璋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当年忽必烈令伯颜率军20万灭亡南宋,仅过百年,朱元璋令徐达将其逐回大漠,也是率军20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灭元之战
背景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崛起于江淮地区,实力不断壮大,逐步建立了政权。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人由淮河入河南,北伐中原。过程北伐大军所到之处,不杀掠,不扰民。向北方人民发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檄文,北方人民纷纷依附北伐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战略部署北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徐达指挥,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元大都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徐达、常遇春率领大军按照既定好的撤屏蔽、剪羽翼、据户槛之战略,先后平定了山东、河南,还同时占领潼关,元大都处在孤立的地位,于是朱元璋在同年五月到汴梁(今河南开封),与北伐军商量灭元之事。之后,徐达亲自率大军主力渡过黄河,攻占邯郸等河北各地。北伐军到了临清...
· 明代军事―明灭元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
· 明灭夏之战
明灭夏之战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人闻吾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全称金牛峡,亦称五丁峡,在今陕西宁强境内)以拒我师。彼谓地险,吾兵难至,若出其意外,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遂于洪武四年正月,指挥南北两路大军进军四川。南路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并命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叶升等率京卫、荆、湘舟师由瞿塘趋重庆。北路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左副将军,并由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同时,命卫国公邓愈往襄阳训练军马,运送粮饷,以保障征蜀部队的后勤供...
· 明灭夏之战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人闻吾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全称金牛峡,亦称五丁峡,在今陕西宁强境内)以拒我师。彼谓地险,吾兵难至,若出其意外,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遂于洪武四年正月,指挥南北两路大军进军四川。南路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并命营阳侯杨Z、都督佥事叶升等率京卫、荆、湘舟师由瞿塘趋重庆;北路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左副将军,并由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同时,命卫国公邓愈往襄阳训练军马,运送粮饷,以保障征蜀部队的后勤供应。夏政权君...
· 明代军事―明灭夏之战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人闻吾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全称金牛峡,亦称五丁峡,在今陕西宁强境内)以拒我师。彼谓地险,吾兵难至,若出其意外,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遂于洪武四年正月,指挥南北两路大军进军四川。南路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并命营阳侯杨�Z、都督佥事叶升等率京卫、荆、湘舟师由瞿塘趋重庆;北路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左副将军,并由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同时,命卫国公邓愈往襄阳训练军马,运送粮饷,以保障征蜀部队的后勤供应。夏政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