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实力远远不如西方
中国古代军事实力远远不如西方,“中国打败了匈奴,匈奴打败了欧洲人,所以,中国比欧洲厉害”,这是近来在中国人
“中国打败了匈奴,匈奴打败了欧洲人,所以,中国比欧洲厉害”,这是近来在中国人中间很流行的一个可笑的话题,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推论中,两个作为前提的证据都是虚假的,而且,推论的逻辑也是错误的,也就是说,即使作为前提的证据真实,但推导逻辑错误,结论也是无法成立的。
首先,中国打败了匈奴,是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认识,事实上,中国古代与匈奴的交战都是败多胜少,从来就没能做到彻底消灭匈奴,最多只能做到将匈奴驱逐得远一点,或者采取和亲怀柔政策,或者修长城消极防御,也就是卫青霍去病和汉代中期陈汤窦宪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胜利。
允许南匈奴大量内迁就是迫于其不断在边境侵扰的压力,匈奴人还大量进入中原王朝充当雇佣军,而这正是为后来两晋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这一点,恰恰跟罗马帝国的崩溃很相似。
罗马也是迫于日耳曼蛮族不断寇边的压力,后来允许他们内迁,并大量使用日耳曼人雇佣军充当帝国国防力量,最后导致罗马帝国内部被掏空,公元476年西罗马末帝被手下哥特人将领废黜,西罗马灭亡,而东罗马还继续生存了达一千年之久。
西罗马不是亡于哪一次战争,更不是亡于什么“匈奴的横扫”,是个逐渐衰落的过程,实际上,出现在欧洲的“匈人”跟“匈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且匈人的势力先于西罗马灭亡之前二十多年就崩溃了,至此消声匿迹。
“匈人”在欧洲只活动了几十年的时间而已,也不是很多人吹嘘的所谓“横扫欧洲大陆”“摧枯拉朽”,而且匈人是在阿提拉领导时期才一度势力壮大,也不过十几年时间而已,但是很快就被罗马与哥特人联军打败。
其决定性的战役:沙隆(在法国)战役中,阿提拉还在战斗进行中,就在营帐中预备了的柴堆,准备战事一旦不利无法逃脱就自杀,最后战败逃亡,罗马军主将出于保留匈人势力以便牵制日耳曼诸族的考虑,没有追击,所以阿提拉得以保存一点实力,后来又曾一度进军意大利,但是不战而返(这时西罗马军队主力在高卢一带对付日耳曼人),然后匈人帝国随着阿提拉的死去马上就崩溃了,自此销声匿迹。
阿提拉的几个儿子也战败被东罗马人杀死,其中一个的头颅被东罗马人砍下来在君士坦丁堡当球踢,这就是人们幻想中的给东方人扬眉吐气的“匈奴英雄”。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历史常识是,跟中的幻想恰恰相反的是,不是匈奴灭亡了罗马,反倒是匈奴灭亡了中原王朝西晋,而且时间上比西罗马的灭亡还早了一百多年,这很具有讽刺性。“五胡乱华”时,五胡里面就有匈奴,而灭亡西晋王朝的前赵政权,其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人。公元315和316年,刘渊儿子刘聪的前赵军攻破洛阳和长安,西晋灭亡。
虽然刘渊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出于政治需要,冒认是汉高祖刘邦之后,但是他的政权和他的军队却都是由匈奴人组成的。
匈奴人从战国时起,到汉初围困平城险些俘虏汉高祖刘邦,其间不断掠云中,雁门,代郡,后又歼灭降服赵破奴,李陵,李广利,再到五胡乱华,灭西晋,一直到南北朝,不断侵入中原,近千年的时间里面,中原王朝都没能彻底解决匈奴的侵扰,总是败多胜少,靠和亲怀柔,修长城等手段消极防御,也就是卫青霍去病和汉代中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胜利,比起匈人在欧洲不过区区十几年的一逞,这并没有什么好吹嘘的。
然后接着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个逻辑问题,前面说了,在欧洲出现的“匈人”跟中国所谓的“匈奴”根本不是一回事,这只不过是整个古代历史时期横亘整个欧亚大草原上一个游牧集团中各自不同来源不同种属的不同部落。
而且可笑的是,匈人在欧洲出现时,距离匈奴西迁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退一万步来说,我们假设匈人就是曾被中原王朝打败的西匈奴和北匈奴,但是用这个虚假的前提所做推论的逻辑其实是非常愚蠢可笑的,打个比喻来说:我读小学的时候,曾经打败过比我小很多岁的霍利非尔德,霍利非尔德长大以后,打败了泰森,难道我们能说我比泰森厉害吗?
更不用说,中原王朝(西晋)自己远在西罗马灭亡之前一百多年就反倒被匈奴王朝先灭亡了,这简直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西方人并不是不懂得骑兵战术,亚历山大很早就知道怎样对付草原上的斯基泰人游牧骑射手。只是到了中世纪,由于盔甲防护力的变态增强,才开始片面发展重骑兵。
而关于古代兵种的优劣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万能的兵种,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诸兵种协同作战,这一点,亚历山大是做得最好的,他的军队号称“马其顿方阵”,其实只是一种俗称而已,单靠方阵是不可能取得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的,他的军队正确地说是一个四大兵种齐备,并能协同一致作战的完整战术体系,包括长矛重步兵方阵(作为中坚,压制敌主力);长矛重骑兵(担当侧翼包抄任务,是历史上镫时代第一支真正的重骑兵,当然,还不能跟后来中世纪那种防护力超强的重装骑兵相比);投射轻步兵(装备投石器,希腊弩炮,弓箭,担当侧翼护卫和牵制敌军任务);投射轻骑兵(装备标枪,担当侧翼护卫和牵制敌军任务);这四大兵种缺一不可,正是靠着四者协同作战,才能够发挥出马其顿长矛方阵的真正威力。而亚历山大大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四大兵种成功地构建为一个完整体系,并将其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全战全胜功绩的第一人。
所谓轻装骑射手的神奇威力不过是对古代军事史一知半解的幻想而已,在镫时代,轻骑兵射手的威力很有限,因为其很难在马上坐稳并同时腾出双手来射箭,更不要说射得远和射得准了。镫的骑兵也很难做到长矛冲刺,刀剑拼杀,当时很多所谓的骑兵主要是担当骚扰侦察任务,甚至下马步战,射箭则只能停下来射,所以亚历山大大帝的重骑兵能够在镫时代就成功训练出来并担当主力,是很不简单的,也花费了很大的成本。可以说是那时代的一只特种部队。
马镫时代的蒙古人征战也不是象想象中的那样,全靠轻骑兵游射,实际上,蒙古军在轻骑兵射手进行射击压制之后,也要出动重骑兵冲锋。
欧洲中世纪军队跟蒙古人,人(包括土耳其),阿拉伯人的战斗也不是很多人可笑地宣称的那样“老是吃败仗”,实际上,在具体的战斗中,十字军远比阿拉伯军胜利多,跟军队也是各有胜负。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十字军也几次攻占阿拉伯人的中东老窝。
先前的罗马军也是一样,除了早期卡莱那次失利,后来大部分时间,罗马对帕提亚(波斯的继承者)都是胜多败少。罗马占领中东长达数百年,甚至远至两河流域,这些不过是世界史常识。
至于另一种类似的说法“中国打败了,打败了欧洲人,所以,中国比欧洲厉害”,就更是牛头不对马嘴了,首先,只是具有相同语系的众多不同民族的一个游牧集团的总称,甚至种族都不同,在东亚的人基本上还是蒙古种人,或者蒙古与高加索混和种人,但是西方的人就已经完全是高加索人种的成分了,中国的所谓“”跟西方的土耳其人,塞尔柱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其次,中国古代与的战争也是败多胜少,基本上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从隋朝时,围困雁门险些俘虏隋炀帝,并曾数次进逼长安,到唐高宗,武则天两朝,东一直在不断侵入山西,河北一带。只有唐太宗时破颉利可汗取得过对的一些阶段性胜利,以及在西域对西的一些零星胜利。整个唐王朝时期,东和西一度都很强盛,并曾数度统一,其间的几次衰败基本上都是由于内乱,后来被同属族的回纥代替,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经不得不依赖族回纥人的势力来平叛和巩固边防。唐王朝灭亡后,属于族的沙陀人势力(李克用,石敬塘)遂夺取了中原政权。
而且,西汗国与西方如波斯甚至拜占庭之间的交战甚至还早于与中原王朝。
而在西方的人,最初是作为阿拉伯人的雇佣军出现,参与了对拜占庭(东罗马)的作战,后来取代了阿拉伯人,建立苏丹政权,其间塞尔柱人一度势力壮大,但是不久就在拜占庭和十字军的打击下衰落了,一直到蒙古的侵入和统治之后,奥斯曼土耳其人才又壮大,不久又被帖木尔打败。最后十五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才终于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早已风烛残年的拜占庭消灭。并曾一度称霸巴尔干。但是西欧各国从来就没有把奥斯曼土耳其看成是什么很大的威胁,所以对行将被土耳其人灭亡的拜占庭根本就没有援助的兴趣。
实际上,在古代史上,中原王朝也不是没有跟西方(准确地说是中东)军事力量较量过,唐朝时,安史之乱前,唐军与阿拉伯军曾在中亚的怛罗斯交战,参战的唐军是镇守西域的精锐部队,主将高仙芝,是当时唐帝国数一数二的名将,副将李嗣业,段秀实,都是当时的名将。
而阿拉伯参战部队反倒只是一只地方杂牌军,而且当时阿拉伯正处在内乱时期(黑衣大食取代白衣大食),根本没有余力出动主力,阿拉伯的主力军队一直在西边忙于对付拜占庭军,而且最终都没占到什么便宜,阿拉伯最后还先于拜占庭灭亡,拜占庭(东罗马)和查理曼一直都是阿拉伯人的主要对手。
双方参战兵力,据《阿拉伯全史》和唐《通典》记载,分别为,阿拉伯军四万,唐军七万(汉军二万,胡人雇佣军五万),唐军兵力还占优势。后来唐军五万人被杀,两万人被俘。
唐军失利是因为,高仙芝在中亚滥杀的暴行激怒了当地部落,人与阿拉伯在河中地区的军队约好了夹击唐军,然后故意引诱唐军来上钩,结果前后夹击大败唐军。
倒戈的人本来不在唐军的作战序列中,他们是从另一个方向对唐军(包括汉军和各胡人雇佣军)背后发起攻击的,要不然也不叫“夹击”了,而且也不能说他们是“反叛”,他们跟唐朝本来也不是什么臣属关系,只是名义上的藩国,他们本来就是设好圈套让唐军来钻的。
唐史记载,高仙芝,李嗣业,段秀实,这些当时数一数二的名将仓皇逃窜,被自己溃军阻塞(拔汗那的部众),难以前进,竟然不得已驱杀溃众,才得以逃脱。
自此之后,唐帝国就再也没能越过西域进军中亚,安史之乱后,就再也无力西顾。
另外,当时唐军中大量成分都是胡人雇佣军,如安禄山,史思明,阿史那社尔,契必何力,李思摩,黑齿常之,李多祚等人的军队。
就是所谓“汉军”,其实很多也是汉化的胡人,如上文提到的高仙芝(高丽人),以及哥舒翰,李光弼,唐初的尉迟敬德等人,其实唐太宗李世民自己也是四分之三血统的鲜卑人。
唐朝大量使用胡人雇佣军充实国防力量,是造成内乱和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中世纪欧洲跟中原王朝在蒙古军队面前谁更弱一些,很多人以蒙古灭亡南宋花了几十年时间来说明南宋强于欧洲是很可笑的,要这样吹嘘的话,那欧洲自始至终也没有被蒙古军征服,可以说是无限强于南宋军队。再说蒙古军也不过只是擦破了东欧的一点皮而已。
蒙古灭亡南宋花了几十年时间根本不足为奇,根本原因在于长江以南的丘陵河湖环境和南宋固守的坚城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而欧洲的地势要平旷得多。
蒙古在欧洲的分部:金帐汗国,其根据地,都城就设在伏尔加河下游一带,距离西欧,跟蒙古本土离南宋差不多,但是那以后数百年,金帐汗国再也难以深入欧洲。相比之下,恰恰是南宋弱得多。
要认清这一事实,再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如果用蒙古灭亡南宋花了几十年时间来说明南宋军强,那么,蒙古灭南宋之前,先灭金国,灭金国花的时间比灭南宋短得多,难道说南宋军比金国军还强吗?
南宋军在蒙古灭金的时候伙同蒙古夹击过金国,结果却在金军面前大败而还,不堪一击。如果要用不同时不同地也没有交过手的欧洲军来跟南宋军比,那金军与南宋军可是同时同地也同台较技过,谁强谁弱,不是一目了然吗。难道还能说蒙古灭宋花的时间长就证明其军事力量强?这是明摆着的事情,蒙古灭南宋花的时间长只是因为地形的限制而已,靠着地形优势南宋才苟延残喘了那么久。
还有,日本,东南亚,也自始至终没有被蒙古消灭,反而让蒙古吃了败仗,按照民族主义者的弱智逻辑,这些国家比蒙古还强。
实事求是地说,任何一个熟悉世界史和中国历史的人都清楚:古代中国的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如西方的。
首先,中国打败了匈奴,是对历史一知半解的认识,事实上,中国古代与匈奴的交战都是败多胜少,从来就没能做到彻底消灭匈奴,最多只能做到将匈奴驱逐得远一点,或者采取和亲怀柔政策,或者修长城消极防御,也就是卫青霍去病和汉代中期陈汤窦宪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胜利。
允许南匈奴大量内迁就是迫于其不断在边境侵扰的压力,匈奴人还大量进入中原王朝充当雇佣军,而这正是为后来两晋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这一点,恰恰跟罗马帝国的崩溃很相似。
罗马也是迫于日耳曼蛮族不断寇边的压力,后来允许他们内迁,并大量使用日耳曼人雇佣军充当帝国国防力量,最后导致罗马帝国内部被掏空,公元476年西罗马末帝被手下哥特人将领废黜,西罗马灭亡,而东罗马还继续生存了达一千年之久。
西罗马不是亡于哪一次战争,更不是亡于什么“匈奴的横扫”,是个逐渐衰落的过程,实际上,出现在欧洲的“匈人”跟“匈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且匈人的势力先于西罗马灭亡之前二十多年就崩溃了,至此消声匿迹。
“匈人”在欧洲只活动了几十年的时间而已,也不是很多人吹嘘的所谓“横扫欧洲大陆”“摧枯拉朽”,而且匈人是在阿提拉领导时期才一度势力壮大,也不过十几年时间而已,但是很快就被罗马与哥特人联军打败。
其决定性的战役:沙隆(在法国)战役中,阿提拉还在战斗进行中,就在营帐中预备了的柴堆,准备战事一旦不利无法逃脱就自杀,最后战败逃亡,罗马军主将出于保留匈人势力以便牵制日耳曼诸族的考虑,没有追击,所以阿提拉得以保存一点实力,后来又曾一度进军意大利,但是不战而返(这时西罗马军队主力在高卢一带对付日耳曼人),然后匈人帝国随着阿提拉的死去马上就崩溃了,自此销声匿迹。
阿提拉的几个儿子也战败被东罗马人杀死,其中一个的头颅被东罗马人砍下来在君士坦丁堡当球踢,这就是人们幻想中的给东方人扬眉吐气的“匈奴英雄”。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历史常识是,跟中的幻想恰恰相反的是,不是匈奴灭亡了罗马,反倒是匈奴灭亡了中原王朝西晋,而且时间上比西罗马的灭亡还早了一百多年,这很具有讽刺性。“五胡乱华”时,五胡里面就有匈奴,而灭亡西晋王朝的前赵政权,其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人。公元315和316年,刘渊儿子刘聪的前赵军攻破洛阳和长安,西晋灭亡。
虽然刘渊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笼络人心,出于政治需要,冒认是汉高祖刘邦之后,但是他的政权和他的军队却都是由匈奴人组成的。
匈奴人从战国时起,到汉初围困平城险些俘虏汉高祖刘邦,其间不断掠云中,雁门,代郡,后又歼灭降服赵破奴,李陵,李广利,再到五胡乱华,灭西晋,一直到南北朝,不断侵入中原,近千年的时间里面,中原王朝都没能彻底解决匈奴的侵扰,总是败多胜少,靠和亲怀柔,修长城等手段消极防御,也就是卫青霍去病和汉代中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胜利,比起匈人在欧洲不过区区十几年的一逞,这并没有什么好吹嘘的。
然后接着分析一下前面提到的那个逻辑问题,前面说了,在欧洲出现的“匈人”跟中国所谓的“匈奴”根本不是一回事,这只不过是整个古代历史时期横亘整个欧亚大草原上一个游牧集团中各自不同来源不同种属的不同部落。
而且可笑的是,匈人在欧洲出现时,距离匈奴西迁已经过去了几百年的时间,退一万步来说,我们假设匈人就是曾被中原王朝打败的西匈奴和北匈奴,但是用这个虚假的前提所做推论的逻辑其实是非常愚蠢可笑的,打个比喻来说:我读小学的时候,曾经打败过比我小很多岁的霍利非尔德,霍利非尔德长大以后,打败了泰森,难道我们能说我比泰森厉害吗?
更不用说,中原王朝(西晋)自己远在西罗马灭亡之前一百多年就反倒被匈奴王朝先灭亡了,这简直是一百步笑五十步。
西方人并不是不懂得骑兵战术,亚历山大很早就知道怎样对付草原上的斯基泰人游牧骑射手。只是到了中世纪,由于盔甲防护力的变态增强,才开始片面发展重骑兵。
而关于古代兵种的优劣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万能的兵种,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诸兵种协同作战,这一点,亚历山大是做得最好的,他的军队号称“马其顿方阵”,其实只是一种俗称而已,单靠方阵是不可能取得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的,他的军队正确地说是一个四大兵种齐备,并能协同一致作战的完整战术体系,包括长矛重步兵方阵(作为中坚,压制敌主力);长矛重骑兵(担当侧翼包抄任务,是历史上镫时代第一支真正的重骑兵,当然,还不能跟后来中世纪那种防护力超强的重装骑兵相比);投射轻步兵(装备投石器,希腊弩炮,弓箭,担当侧翼护卫和牵制敌军任务);投射轻骑兵(装备标枪,担当侧翼护卫和牵制敌军任务);这四大兵种缺一不可,正是靠着四者协同作战,才能够发挥出马其顿长矛方阵的真正威力。而亚历山大大帝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四大兵种成功地构建为一个完整体系,并将其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取得了全战全胜功绩的第一人。
所谓轻装骑射手的神奇威力不过是对古代军事史一知半解的幻想而已,在镫时代,轻骑兵射手的威力很有限,因为其很难在马上坐稳并同时腾出双手来射箭,更不要说射得远和射得准了。镫的骑兵也很难做到长矛冲刺,刀剑拼杀,当时很多所谓的骑兵主要是担当骚扰侦察任务,甚至下马步战,射箭则只能停下来射,所以亚历山大大帝的重骑兵能够在镫时代就成功训练出来并担当主力,是很不简单的,也花费了很大的成本。可以说是那时代的一只特种部队。
马镫时代的蒙古人征战也不是象想象中的那样,全靠轻骑兵游射,实际上,蒙古军在轻骑兵射手进行射击压制之后,也要出动重骑兵冲锋。
欧洲中世纪军队跟蒙古人,人(包括土耳其),阿拉伯人的战斗也不是很多人可笑地宣称的那样“老是吃败仗”,实际上,在具体的战斗中,十字军远比阿拉伯军胜利多,跟军队也是各有胜负。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十字军也几次攻占阿拉伯人的中东老窝。
先前的罗马军也是一样,除了早期卡莱那次失利,后来大部分时间,罗马对帕提亚(波斯的继承者)都是胜多败少。罗马占领中东长达数百年,甚至远至两河流域,这些不过是世界史常识。
至于另一种类似的说法“中国打败了,打败了欧洲人,所以,中国比欧洲厉害”,就更是牛头不对马嘴了,首先,只是具有相同语系的众多不同民族的一个游牧集团的总称,甚至种族都不同,在东亚的人基本上还是蒙古种人,或者蒙古与高加索混和种人,但是西方的人就已经完全是高加索人种的成分了,中国的所谓“”跟西方的土耳其人,塞尔柱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其次,中国古代与的战争也是败多胜少,基本上也没占到什么便宜,从隋朝时,围困雁门险些俘虏隋炀帝,并曾数次进逼长安,到唐高宗,武则天两朝,东一直在不断侵入山西,河北一带。只有唐太宗时破颉利可汗取得过对的一些阶段性胜利,以及在西域对西的一些零星胜利。整个唐王朝时期,东和西一度都很强盛,并曾数度统一,其间的几次衰败基本上都是由于内乱,后来被同属族的回纥代替,而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已经不得不依赖族回纥人的势力来平叛和巩固边防。唐王朝灭亡后,属于族的沙陀人势力(李克用,石敬塘)遂夺取了中原政权。
而且,西汗国与西方如波斯甚至拜占庭之间的交战甚至还早于与中原王朝。
而在西方的人,最初是作为阿拉伯人的雇佣军出现,参与了对拜占庭(东罗马)的作战,后来取代了阿拉伯人,建立苏丹政权,其间塞尔柱人一度势力壮大,但是不久就在拜占庭和十字军的打击下衰落了,一直到蒙古的侵入和统治之后,奥斯曼土耳其人才又壮大,不久又被帖木尔打败。最后十五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才终于将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早已风烛残年的拜占庭消灭。并曾一度称霸巴尔干。但是西欧各国从来就没有把奥斯曼土耳其看成是什么很大的威胁,所以对行将被土耳其人灭亡的拜占庭根本就没有援助的兴趣。
实际上,在古代史上,中原王朝也不是没有跟西方(准确地说是中东)军事力量较量过,唐朝时,安史之乱前,唐军与阿拉伯军曾在中亚的怛罗斯交战,参战的唐军是镇守西域的精锐部队,主将高仙芝,是当时唐帝国数一数二的名将,副将李嗣业,段秀实,都是当时的名将。
而阿拉伯参战部队反倒只是一只地方杂牌军,而且当时阿拉伯正处在内乱时期(黑衣大食取代白衣大食),根本没有余力出动主力,阿拉伯的主力军队一直在西边忙于对付拜占庭军,而且最终都没占到什么便宜,阿拉伯最后还先于拜占庭灭亡,拜占庭(东罗马)和查理曼一直都是阿拉伯人的主要对手。
双方参战兵力,据《阿拉伯全史》和唐《通典》记载,分别为,阿拉伯军四万,唐军七万(汉军二万,胡人雇佣军五万),唐军兵力还占优势。后来唐军五万人被杀,两万人被俘。
唐军失利是因为,高仙芝在中亚滥杀的暴行激怒了当地部落,人与阿拉伯在河中地区的军队约好了夹击唐军,然后故意引诱唐军来上钩,结果前后夹击大败唐军。
倒戈的人本来不在唐军的作战序列中,他们是从另一个方向对唐军(包括汉军和各胡人雇佣军)背后发起攻击的,要不然也不叫“夹击”了,而且也不能说他们是“反叛”,他们跟唐朝本来也不是什么臣属关系,只是名义上的藩国,他们本来就是设好圈套让唐军来钻的。
唐史记载,高仙芝,李嗣业,段秀实,这些当时数一数二的名将仓皇逃窜,被自己溃军阻塞(拔汗那的部众),难以前进,竟然不得已驱杀溃众,才得以逃脱。
自此之后,唐帝国就再也没能越过西域进军中亚,安史之乱后,就再也无力西顾。
另外,当时唐军中大量成分都是胡人雇佣军,如安禄山,史思明,阿史那社尔,契必何力,李思摩,黑齿常之,李多祚等人的军队。
就是所谓“汉军”,其实很多也是汉化的胡人,如上文提到的高仙芝(高丽人),以及哥舒翰,李光弼,唐初的尉迟敬德等人,其实唐太宗李世民自己也是四分之三血统的鲜卑人。
唐朝大量使用胡人雇佣军充实国防力量,是造成内乱和衰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至于中世纪欧洲跟中原王朝在蒙古军队面前谁更弱一些,很多人以蒙古灭亡南宋花了几十年时间来说明南宋强于欧洲是很可笑的,要这样吹嘘的话,那欧洲自始至终也没有被蒙古军征服,可以说是无限强于南宋军队。再说蒙古军也不过只是擦破了东欧的一点皮而已。
蒙古灭亡南宋花了几十年时间根本不足为奇,根本原因在于长江以南的丘陵河湖环境和南宋固守的坚城不利于蒙古骑兵作战,而欧洲的地势要平旷得多。
蒙古在欧洲的分部:金帐汗国,其根据地,都城就设在伏尔加河下游一带,距离西欧,跟蒙古本土离南宋差不多,但是那以后数百年,金帐汗国再也难以深入欧洲。相比之下,恰恰是南宋弱得多。
要认清这一事实,再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如果用蒙古灭亡南宋花了几十年时间来说明南宋军强,那么,蒙古灭南宋之前,先灭金国,灭金国花的时间比灭南宋短得多,难道说南宋军比金国军还强吗?
南宋军在蒙古灭金的时候伙同蒙古夹击过金国,结果却在金军面前大败而还,不堪一击。如果要用不同时不同地也没有交过手的欧洲军来跟南宋军比,那金军与南宋军可是同时同地也同台较技过,谁强谁弱,不是一目了然吗。难道还能说蒙古灭宋花的时间长就证明其军事力量强?这是明摆着的事情,蒙古灭南宋花的时间长只是因为地形的限制而已,靠着地形优势南宋才苟延残喘了那么久。
还有,日本,东南亚,也自始至终没有被蒙古消灭,反而让蒙古吃了败仗,按照民族主义者的弱智逻辑,这些国家比蒙古还强。
实事求是地说,任何一个熟悉世界史和中国历史的人都清楚:古代中国的军事实力是远远不如西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最霸帝:一战吓退西方200年
中国历史上竟有如此霸帝,他让西方第一强国向中国赔偿战争损失、进贡,哪位皇帝能如此霸气?常言说,一山难容二虎。当历史进入17世纪时,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明朝时期,那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第一强大的封建帝国。与此同时,西方的荷兰也逐渐强大起来。很多人一直以为荷兰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其实完全不是的,在英国成为世界霸主之前,荷兰则是西方实力最强的国家。荷兰经济发展迅速,并建立起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其船舶总吨位相当于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四国之和,成为名副其实、横扫大洋的海上霸王,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称当时的荷兰为“海上第一强国”。一个是第一大帝国,一个是第一强国,两个国家之间注定会一决高下。公元1624年(明朝天启四年),荷兰军队占据台湾,开始在台湾岛内筑城。荷兰曾多次向明朝提出,由荷兰垄断明朝海外贸易的无理要求,都被明朝严词拒绝,荷兰因此悍然发动侵略战争,这个世界海洋霸主,决心用武力逼迫明朝就范。公元16...
· 中国古代机械-中国传入西方的机械技术
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中华文化似乎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很多机械发明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公元六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从中国传往世界各地的技术发明中,最为显赫的还是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写道:“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致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在欧洲社会引进技术的时代,船尾舵、马蹬和胸带挽具、水磨来了。前者在航海业,第二种在军事领域,第三种和第四种为农业领域带来很大效率,随着欧洲城市的增加和制造业的扩大,水力等自然力被应用于日益多样化的生产程序,...
· 西方汉学家怎样翻译中国古代经典作品
韦利在大英博物馆专职研究艺术品,当时大英博物馆乏人研究东亚艺术,便请他兼职。出于工作需要韦利开始自学汉语,1917年韦利翻译出版了《170首中国诗歌》。韦利翻译的中国诗歌,令西方读者对东方文明大开眼界,当时媒体评论形容:“读中国诗歌,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地激动和兴奋。”中国诗歌热销离不开那个时代的背景。20世纪初的西方人,从报刊上读到的中国消息不是战争就是饥荒,但当读者从书架上取出韦利翻译的中国诗歌集时,里面所展示的则是另一个道德、文明、慈悲、诚实及社会准则的东方乐园。他们开始服膺中国数千年亘古不变的道德哲学,相信这就是文明古国多少世纪来行之有效的治国之本。韦利于1929年辞去大英博物馆职位,成为一介独立的东方文学译者。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陆续出版了《诗经》(1937年)、《论语》(1938年)、《猴子》(节译自《西游记》,1942年)。韦利最为推崇白居易和苏东坡。他自称不是一个翻译匠,他认...
· 西方狍
形态西方狍是一种小鹿,体长仅为95-135公分,肩部65-75公分高,体重15-30公斤。灰色面,体色泛红,夏天是红金色,冬天加深到棕色甚至黑色。腹部颜色较浅,靠近尾部有一丛白毛。雌狍的尾部毛是心形,雄狍则是肾形。真正的尾巴极短,仅有2-3公分,几乎看不见。受惊时,它们会放声大叫,并扬起尾部白毛。只有雄狍有角,短而直,第一两年角不分支,只到5-12公分。高龄健康的雄狍的角可达20-25公分,两到三个分支,偶尔也能长出四个分支。和其它鹿不同,狍属动物的角掉了之后马上开始重长。栖息及饮食东欧的西方狍,四五月份西方狍最爱傍晚时活动。主要出入在森林,但也可能到草地或树木稀疏的林区寻食。主食草、树叶、莓果和嫩枝,尤其喜欢下雨之后吃水分高的嫩草。西方狍分布区演变很快。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伐木造田,当时有大量西方狍到这些新草地寻食。.繁殖幼狍,2-3星期一般来说,西方狍在野外生存最长的寿命为十...
· 揭秘:中国古代的哪项制度西方人惊叹伟大?
西方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中国科考制度延续一千多年,其产生的影响是极为重大而深远的,不管是利是弊,而且不仅仅是对中国,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5月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英国对此兴趣最盛申请考试招聘官员5日,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介绍,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自隋唐以来实行的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仕手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