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元朝军事领导体制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3
转发:0
评论:0
元朝军事领导体制,1206年,成吉思□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把卫队扩充至万人,编成名为“怯薛”的禁
  1206年,成吉思□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把卫队扩充至万人,编成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平时轮番值宿,战时充“大中军”,随大□出征;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 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之义务,上马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政治重心南移,军事制度也深受中原前代王朝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组建侍卫亲军,但仍保留了蒙古部族军队的许多成分。

  皇帝统驭军事大权。下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为最高统军机构,其要职多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等均由其秉承皇帝旨意统一管理。元初和元末征战较多,往往分设行枢密院,就地节制军 事。行枢密院常冠以地域的名称,多为临时设置。中书省设兵部,管理屯田牧养等事,有时并管领驿站。各地 军政则由行省丞相负责,通常也由蒙古、色目人担任。

  忽必烈

  忽必烈即位初年实施的治军应急措施,只能在短期内保证军 事优势。要在中原地区建立长期巩固的政权,必须像历代中原王朝一样,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忽必烈在建立中枢统 治机构、确立大汗权威、划一税收制度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改革军队编制,集军权于中央,力求军政的统一,从军事上保证和加 强丁中央集权。

  中统三年李f的公开反叛是被下去了,而其他的汉军将领,还是 “藩方侯伯,牙借棋置,各土其地,各分其民,父死子 继”,“各握重兵,多者五、七万,少者亦不下二、三万”,忽必烈难保不再出一个李f。对中原汉人世侯的权势加以控制,已经到不容 缓。李f事件爆发之后,朝内臣僚纷纷要求罢削汉人世侯。忽必烈也认为时机成熟了,他很快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汉军将领的措施。 兵、民分治 中统三年十二月,忽必烈颁发话令,命各路总管身兼万户者,止理民政,不许参与军政。“诸路管民官理民事, 管军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统摄”,严格实行军民分治,改变过去世侯之家尽操地方军、政、财权的现象。

  削弱私家权力

  中统三年颁发新制,规定汉人将领“一门不 可兼掌兵、民之柄”,身兼兵、民职者,可自选一职任之。掌军的 将领,子弟不得再任军职。此令下后,史天泽一家“即日解兵符者十七人”,张弘略、张弘彦、严忠范、严忠嗣、玉文干、 郑鼎、李毅、刘元礼、张宏等20余名汉军万户也先后交出兵权。汉人世侯兵权既除,所统军队即不再为私家所有,各地汉军乃由 原来汉人世侯的私屑武装转变成蒙古国家控制的军队。 罢世侯,置牧守以前汉人世侯父死子继,世代相承,自置 僚属,自建统治机构,实际上成为霸占一方的独立王国。为打破世侯的传统势力,至元元年(1264年)十二月,忽必烈下令“罢诸侯世守,立迁转法”,规定世侯死后,子孙“荫而不世”,届下官员均由中央迁调,“遂使天下大官、小职,咸知名器自朝廷出”。废罢世侯,加强了中央集权,也使许多地方的民众摆脱了世侯的欺压。“至元之罢侯守,民盖有视其故侯如路人,甚至迫咎怒骂如仇者”,可见这一作法很受人们欢迎。

  取消世侯封邑

  史天泽、张柔、严忠济等人原来的封邑,均于至元二年前后收归朝廷,封户改隶民籍,归所在地区官府管领。 改变汉军奥鲁隶属关系 中统四年正月,“立十路奥鲁总管”,规定各路汉军奥鲁不再归各汉军万户管领。汉军军户的科差赋税, 由河南、山东的统军司,东、西川的元帅府和陕西行户部分管。 “凡奥鲁官内有各万户弟、男及私人,皆罢之”。

  易军而将

  忽必烈削夺汉人世侯的权力,不是不再使用汉人将领为蒙古政权效力,而是要去掉檀兵作乱的隐思。在汉军万户 大多交出本部军队兵权后,忽必烈仍然选择一些人赴前线指挥作战,但不允许他们率领原来的属部。至元三年,忽必烈以董文炳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掌史天泽旧部军;以史格为毫州万户,掌张柔旧部军,原由史格管领的邓州旧军则交付张弘范。其他汉军 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设置监战万户和统军司

  为加强对汉军的控制和统一指挥, 中统四年正月,“增万户府监战一员,参议―员”。监战万户大多 由探马赤军将领充任,负责监视汉军万户的行动。前一年十二月, 在地方上始设统军司,掌管所在地区的汉军各万户,处理日常军务。

  扩大质子军

  原来分散在蒙古军中的质子军,大多掌握在忽 必烈手中,被安置在、宣德、平州、滦州等地屯驻。中统四年二月,“沼诸路官员子弟入质”,乃是用传统的收纳质子的方法来控制分散在各地的汉人、色目人军官和民官。官员子弟入充质子(秃鲁花)的规定为:万户和干户都要择子弟1人充秃鲁花,万户子弟需带马12匹、牛2具和4 名种田人,干户子弟减半。充任 秃鲁花的人要携带妻子同来,所带从人不拘定数,马匹、牛具等多带者听便。任何官员不得隐匿亲干,以他人代役。无亲子或亲子年幼者,可由弟侄代充。征招来的质子,编入原来的质子军中, 有些人可能进入了怯薛(护卫军),成为大汗的宿卫士。忽必烈抑制世侯的举动,得到了以史天泽为首的汉军将领的积极配合,以和平的方式达到了集权的目的,对汉军组织进行了较彻底的改造,并使蒙占贵族和汉族地主阶级史紧密地结台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军事领导体制
宋朝(960-1279)是在结束唐末五代割据纷争基础上重建的统一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其军制奠定于北宋初年,南宋相承,但又有差异。北宋开国后,赵匡胤为矫治前代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分裂之弊,即进行军制改革。采取兵权集中于皇帝,臣僚分揽军政,中央萃集精兵,更番戍守边城要地.抑制将权,以文治武,内外相制,守内虚外等改革措施,对强化中央集权,开创宋代基业,起了积极作用。但其后继者奉此为基本国策,遵从不变,则又导致了冗兵坐食,战力积弱,国势日衰,致使两末百万兵将,在与辽、西夏、金的抗衡中屡遭失败,最终为起于漠北的元朝所灭。军事领导体制宋朝军队的建立、调动和指挥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其下军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二》)。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等事。正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一般由文...
· 明朝军事领导体制
中国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朱元璋统一全国后,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后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于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于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
· 汉朝军事领导体制
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发展。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得负担相对减轻;军事体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点。武帝时期,以“中朝”驭“外朝”,削弱王国诸侯,加强对军权控制;在频繁用兵过程中,军队结构、兵员征集等不断变化,骑兵上升为重要兵种.募兵制逐渐施行。东制汉初,裁撤郡国军队,取消都试制度.以募兵制渐代征兵制,使国家军力遭到削弱。至后期,地方牧守权力增大,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产生大大小小武装集团乘乱崛起,致使国家重踏分裂。军事领导体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即,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师治安。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
· 秦朝军事领导体制
秦朝(公元的221一前206)是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它的建立,标志中国进入崭新的历史时代。秦朝军制是秦国军制的继承和发展。其显著特点是:以高度集中的兵权,拱卫高度集小的君权;以严密的军事制度,从属严密的政治制度;以庞大的防务体系,保护庞大的专制帝国。军事领导体制秦始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军队的最高统帅。中央,承相为百官之长,处理日常政务;国尉为最高武官,掌军事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官吏,辅佐巫相综理国事。三者均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战争的发动与中止、高级武官的任命与撤换、兵员的征集与调动,都出皇帝掌握。除临敌应急外,调遣50人以上用于军事行动,必须得到皇帝的许可,并严格执行盖玉玺、持节的规定。遇有战事,皇帝直接指派将军或尉持节领兵出征。将军之下,史籍可考的武官有校尉、候、司马等。地方,与郡县制相适应,有一套完善的军事、治安指挥系统...
· 元朝的军事指挥
成吉思汗建国之后,确定了蒙古军队的指挥系统。蒙古军队“自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各有长”(《黑鞑事略》)。十夫长又称为“牌子头”,蒙古语作“阿儿班那颜”(“那颜”,意为“官人”),百户长称为“札温那颜”,千户长为“敏罕那颜”,万户长为“土绵那颜”。有时还设五十户长,称为“塔宾那颜”。由于千户是蒙古军队的基本军事单位,所以千户,除一些分赐给蒙古宗王(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成员)外,都分编在蒙古左、右两翼军内。左、右两翼军各设万户长一名,掌管本翼各千户的军队。在出征作战时,蒙古大汗亲征,宗王、万户长、千户长等听从大汗的直接指挥。受命指挥军队作战的蒙古宗王有权节制参战的其他宗王和各千户长官,万户长和千户长则节制下级军官。汉军的指挥系统初期比较混乱。成吉思汗西征时,授命左翼蒙古军万户长木华黎统管中原汉军,但部分汉军实际上听命于东道蒙古宗王(成吉思汗诸弟)。汉军军官或称都元帅、元帅,或称节度使、留守、兵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