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如何管理好举世无敌的军队的
秦始皇是如何管理好举世无敌的军队的,秦国的总人口是500多万,而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这怎么可能呢?秦人连续
秦国的总人口是500多万,而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这怎么可能呢?秦人连续进行了550年的战争,它的国力如何支撑?一个个普通的秦人缔造了大秦帝国,他们的身影又在哪里?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长眠在墓中的是一个叫喜的秦国小官吏,他把秦国繁杂的法律一一抄写在竹简上,死后放在了身边。
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在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17岁,他向政府申报了自己的年龄,当时叫“傅籍”。“傅籍”的意思就是他开始登记作为一个壮丁,可以为国家效力了。
竹简上记载:喜分别在秦始皇三年、四年和十三年的时候,从军打仗。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秦国,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从17岁到60岁,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随时都要奔赴战场。
秦人还实行封爵制度,有二十级爵位,男子得到一级爵位以上,犯罪可以得到减免,普通人服役期限从17岁始到60岁止,而有爵位的人可以减少服役期,56岁就可以提前退伍,在当时被称为“免老”。
十年统一战争时,秦国调动了大约100万的士兵,当时秦国的人口大约有500多万,五个秦人当中就有一个士兵。
从喜的经历来看,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一个秦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安排。
竹简上记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50万吨以上。
秦国是如何做到负担百万大军连年作战的呢?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机器,其他事情都不要问,作为一个老百姓,要么就是生产,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拼杀,多杀敌人。
秦简里边的田律提到,下雨、旱灾都要及时上报,播种的种子数量,对耕牛的饲养和使用铁制农具,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家用法律来保障对耕作的管理,以保证战时的需要。
统一战争前85年,巴国和蜀国都被秦军所灭,巴蜀地区成了秦国的天然粮仓。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巴蜀地区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集灌溉和航运于一身,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2000多年后,它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246年,韩国人郑国为秦国在关中平原上,修了一条250公里长的大渠,可灌溉农田 280 多万亩。从此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
喜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秦军在战场上为敌人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法律制度,从此,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他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由军功而划分的等级森严,也让普通士兵产生了无止境的求爵欲望。
在秦军将士的眼中,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秦人的军功爵位等级的规定是战国列强中最复杂的,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整整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2000多年前的秦军是否已经实行了严格的军衔制呢?
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穿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那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应该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专家推测,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
在两道隔墙间,是一个独立的纵队,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御战车的御手。在兵马俑坑,所有的御手无一例外都戴板状的牛皮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
参照史书记载,御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他们很可能就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御手的权力是主管一辆战车。
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
在陶俑群中一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介于都尉和御手之间的还有一种军官,他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考古人员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当时调动军队必须要用虎符作为凭证。虎符是君主授予臣属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也被称作“兵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这是秦军的幸运,秦军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或许,这又是秦军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支伟大的军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历经500年没有衰竭过的战斗意志转瞬间土崩瓦解,这样的事实仍旧令人难以置信。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注重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国力。当生存也成了问题时,为国效力的尚武精神便消失殆尽了。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2000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的边上,发现了一个装满竹简的古代墓葬。长眠在墓中的是一个叫喜的秦国小官吏,他把秦国繁杂的法律一一抄写在竹简上,死后放在了身边。
竹简上有这样一些内容:在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17岁,他向政府申报了自己的年龄,当时叫“傅籍”。“傅籍”的意思就是他开始登记作为一个壮丁,可以为国家效力了。
竹简上记载:喜分别在秦始皇三年、四年和十三年的时候,从军打仗。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秦国,一个人一生服几次兵役似乎没有严格的规定。从17岁到60岁,只要国家需要,所有的成年男子随时都要奔赴战场。
秦人还实行封爵制度,有二十级爵位,男子得到一级爵位以上,犯罪可以得到减免,普通人服役期限从17岁始到60岁止,而有爵位的人可以减少服役期,56岁就可以提前退伍,在当时被称为“免老”。
十年统一战争时,秦国调动了大约100万的士兵,当时秦国的人口大约有500多万,五个秦人当中就有一个士兵。
从喜的经历来看,秦国实行的是普遍的征兵制,当战争爆发的时候,每一个秦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安排。
竹简上记载:军粮是由国家统一供应的。据史书记载: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概在40斤左右,秦国灭楚,战争打了将近两年时间,需要的粮食至少50万吨以上。
秦国是如何做到负担百万大军连年作战的呢?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耕战,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机器,其他事情都不要问,作为一个老百姓,要么就是生产,多打粮食,要么就是到前方去拼杀,多杀敌人。
秦简里边的田律提到,下雨、旱灾都要及时上报,播种的种子数量,对耕牛的饲养和使用铁制农具,都有明确的规定。国家用法律来保障对耕作的管理,以保证战时的需要。
统一战争前85年,巴国和蜀国都被秦军所灭,巴蜀地区成了秦国的天然粮仓。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巴蜀地区从此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集灌溉和航运于一身,是古代水利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2000多年后,它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公元前246年,韩国人郑国为秦国在关中平原上,修了一条250公里长的大渠,可灌溉农田 280 多万亩。从此关中变成了肥沃之地。
就在郑国渠完工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中国的全面战争。
喜用竹简记录了秦军攻打邢丘时发生的两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战斗中,士兵甲斩首了敌人一个首级。士兵乙企图杀死士兵甲,据首级为己有,却被第三个士兵发现,图谋不轨的士兵乙当场被捉拿归案。
秦军在战场上为敌人的一个首级竟要自相残杀!是什么驱使他们对敌人的首级如此渴望呢?
商鞅为秦国制订了一套任何别的国家都无法忍受的法律制度,从此,整个秦国都严格地按照这套法律运转。他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军功授爵制度。
如果一个士兵在战场上斩获两个敌人首级,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隶,也可以转为平民。
军功爵是可以传子的。如果父亲战死疆场,他的功劳可以记在儿子头上。
喜的竹简上说:在军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顿吃的饭菜甚至都不一样。没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由军功而划分的等级森严,也让普通士兵产生了无止境的求爵欲望。
在秦军将士的眼中,尚武、为利益而竞争是天经地义的,敌人的头颅就是换取地位和财富的等价货币。
秦人的军功爵位等级的规定是战国列强中最复杂的,商鞅制定的军功爵位由低到高整整有20级,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天的军衔。2000多年前的秦军是否已经实行了严格的军衔制呢?
军团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装,头发统一梳成一个上翘的椎髻。一些身穿铠甲的步兵却将头发梳成发辫,贴在脑后,大量的步兵则戴着那种麻布做的尖顶圆帽。从他们的位置和排列来看,士兵装束和发式的不同,应该是爵位级别的标志。
专家推测,这些梳椎髻、穿便装的弩兵,很可能拥有一级爵位,他们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铠甲、梳着发辫或戴着圆帽的步兵应该是二级爵,他们的名称是上造。在这个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占了绝大多数,就是这些普通士兵构成了秦军的主体。
在两道隔墙间,是一个独立的纵队,胳膊前伸、手握缰绳的是驾御战车的御手。在兵马俑坑,所有的御手无一例外都戴板状的牛皮帽子,铠甲也比普通战士的精致。
参照史书记载,御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级以上,他们很可能就是秦军中最基层的军官,御手的权力是主管一辆战车。
仅仅一辆战车还无法构成一个作战单位,统领整个纵队的指挥官又是哪一个呢?
在陶俑群中一个军官双手按剑、气势威严,帽子的形状十分独特。他的铠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致的,甲片细小而规整。前胸和后背都有花结,这种花结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现代军官的肩章。专家考证,这样的军官应该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级左右,他至少掌管一个纵队。
介于都尉和御手之间的还有一种军官,他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间有一条棱。可能是军侯一类的基层军官,负责纵队所属的一个分队。
考古人员发现: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军官只是一个都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团长。象征着秦国军队的这个军团怎么会没有统帅呢?
在秦国,军队的调动大权归谁呢?
当时调动军队必须要用虎符作为凭证。虎符是君主授予臣属兵权、调动军队的凭证,也被称作“兵符”。虎符被分成两半,左边的归统兵之将,右边的由国君掌管,两半合拢才能征调一支军队。虎符是军队指挥权的标志,它使所有的秦军都控制在国君一人手里。
作为秦国军队的象征,兵马俑只能有一个最高统帅,那个人就是秦始皇。强大的秦军仅听命于一个人的调遣,这是秦军的幸运,秦军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了中国。或许,这又是秦军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后不到三年的时间,这支伟大的军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历经500年没有衰竭过的战斗意志转瞬间土崩瓦解,这样的事实仍旧令人难以置信。
在中国历史上,秦文化是独一无二的。秦人注重功利实用,满怀开拓和进取精神。他们崇拜规则和秩序,相信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种文化传统在秦人发迹之前就决定了日后的崛起,同时也埋下了覆灭的种子。是秦始皇将这支军队带到了辉煌的顶峰。但是,这个帝王超越了时代的野心耗尽了帝国的国力。当生存也成了问题时,为国效力的尚武精神便消失殆尽了。
让我们再一次凝视这些2000多年前的军人,他们曾造就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也造就了我们的历史。今天,我们使用着的文字来自于秦人,我们广袤的国土是秦帝国的延续,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在秦帝国时期开始形成。2000多年前的那个大帝国,仍然和我们血脉相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夏侯惇的资料夏侯惇是如何管理好百姓的
夏侯惇的资料,夏侯惇的名气在少年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来,而且他在当上曹操的将领后,对当地的百姓也是非常的好,可以说是管理百姓的一把好手,而且非常值得人们敬重,也受百姓的爱戴,对于夏侯惇的主要介绍,我们看看下面关于夏侯惇的资料的内容吧。夏侯惇简介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魏开国元勋,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夏侯婴的后代。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死后谥为忠侯。夏侯惇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在演义中,夏侯惇是一位骁勇善战的悍将,拔矢啖睛让读者印象深刻。但是演义毕竟是演义,在正史当中,夏侯惇名位很高,可说是曹营...
· 清朝的军队一般由谁管?谁才有权力调动军队
清朝自成立后,对于军队的管理,就比较头疼。因为江山是靠军队打下的,朝廷不可能没有优待。可是,这种优待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兵凶将悍,横行民间,不遵守法纪,产生祸乱。其实,这并非只是清朝面临的问题。过去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建国以后,基本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军队问题。有些朝代选择把军队放到外面开疆拓土,让他们到塞外撒野。有些朝代选择杯酒释兵权,削弱军队的地位。清朝走了一个中间路线。他们采取用文官节制武将的办法。这也不是清朝原创,自宋朝以来,以文官节制武将的办法,就开始长期实行。康熙、顺治时期,就先后有御史、兵部官员上疏,希望朝廷可以效仿明朝的办法,让总督、巡抚,节制绿营军队中的提督、总督。总督、巡抚这两个职位,最早是朝廷特派地方的。它们比武将更容易获得信任。为了稳定江山,清朝皇帝也采取了这一建议。不过,当总督开始陆续掌握军权,成为地方同时执掌几个省份、地区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时,同样会...
· 鄢陵之战的经过:晋国军队是如何战胜楚军的?
鄢陵相遇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五月,晋军渡过黄河,听说楚军将来到,中军佐范文子(士燮)想退回去,进行了反战陈述。中军将栾书没有同意范文子的请求。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农历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县北)相遇。范文子不想同楚军交战。新军佐郤至说:“秦、晋韩原之战,惠公没有凯旋;晋、狄箕之战,主帅先轸阵亡;晋、楚邲之战,主帅荀林父兵败溃逃。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你也见过先君这些战事,现在我们躲避楚军,就又增加了耻辱。”范文子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齐、楚都是强国,如果他们不尽力,子孙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齐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如果外部不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范文子的意见没有被栾书采纳。晦日列阵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
· 揭秘:中国古代军队是如何排兵布阵的?
导读:在中国古代的阵法我们不可能如文学、影视作品中那样复杂。古代军队讲究的是“兵农合一”,平时在家生产,只有战争时才入伍。古代军人真正操练的阵法的时间很短,只有简单实用的阵式。那么,古代军队是如何排布阵法的?军阵,一个在古代战争中无处不在的词汇;破阵,一段在古典着作和武侠小说中被极力渲染的情节。中国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刘庆在分析了“阵法文化”后认为,这些军阵已被传奇化、神化,历史上的真实军阵并不神秘。对于阵法是否将在各国核弹、枪械、军用飞机等竞赛式发展的背景下将彻底退隐到历史深处,刘庆研究员也给予了明确回答。网络配图“阵法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战斗队形。”刘庆直截了当地说。刘庆是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的专家,对中国古代军阵颇有研究,这次接受我的采访,主要是探讨军阵的神秘性。中国古代军阵每一次出现在历史中,几乎都带有神秘莫测的气息。在扑朔迷离的刀光剑影中,战场上的千军万马或一兵半卒,...
· 刺史是掌管什么的官?
凡是中国人,对《三国演义》多多少少都是有一点了解的。三国故事中,常常提到“刺史”这一职位,“刺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位,有多大权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刺史“一职,最初是作为地方监察长官而设置的,其源于秦朝的监御史制度。"刺"是检举不法的意思,"史"是皇帝所使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各辖若干县不等。郡的长官称为郡守,汉代改称太守。为了加强集权、巩固政权、保证稳定,就必须要对地方长官进行监督。于是秦始皇在设置长官时,"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除了郡守外,还设置了郡尉(地方军事长官)和监御史。上面所说的监就是指的监御史,其地位和郡守、郡尉并称,而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掌”是执掌、“监”即监督,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