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军事思想:司马法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4
转发:0
评论:0
古代军事思想:司马法,司马,是上古时职掌军事的最高官职。所谓“司马法”,便是历任司马关于当时战争问
  司马,是上古时职掌军事的最高官职。所谓“司马法”,便是历任司马关于当时战争问题言论的汇录。

  司马穰苴,即田穰苴,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齐景公时,晋、燕联军伐齐,大败齐军。穰苴临危受命,出任齐国的将军。他斩景公宠臣监军庄贾,严肃军纪;又平分口粮、亲问士兵疾苦,使全军上下士气高昂,争相赴战。消息传开,晋、燕联军闻风而退。穰析乘势率军追击,尽复失地。因功封大司马,故称司马穰苴。
穰苴对春秋以前的古兵法有很深刻的研究,尤以能申明古司马法而著称。战国中期,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司马兵法》,并将司马穰苴的阐发之辞附于其中,便形成了后来的《司马法》。

  《司马法》一书,由于与穰苴的密切关系,又称《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载,《司马法》共155篇,后多亡佚。今本《司马法》共五篇,依次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中,前两篇以记述西周军礼内容为主,后三篇则主要是穰苴的阐发之辞和后世的发挥,反映出春秋后期以后军事领域的新变化。

  《司马法》现存的最早版本是宋《武经七书》本。此外,还有《武学经传三种》本、《平津馆丛书》本、《四库全书》本、《述记》本、《四部备要》本等丛刊本。今本各书多据《武经七书》本校勘而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初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并附春秋时齐国大将司马穰苴兵法于其中,故又称《 司马穰苴兵法》。《汉书・艺文志》著录《军礼司马法》155篇,入礼类。《隋书・经籍志》著录《司马兵法》3卷,司马穰苴撰,入子部兵书类,其后各史志和目录书多因袭此说。今本3卷,5篇,为《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另有逸文60余条,1600多字。唐魏徵将其部分内容收入《群书治要》。宋刻《武经七书》本为现存最早刊本。流传至今的各种注解本与翻刻本见于著录者不下四五十种。

  战争观 

  《 司马法 》按战争的目的,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大类。认为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诛暴扶弱的战争是正义的。所以,为安人而杀人,杀之可也;为爱其民而攻其国,攻之可也;为止战而战,虽战可也。为扩大疆土或夺取财货、恃国之大而凌辱小国之民的战争是非正义的。兴兵作战要“以仁为本”,若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而危有功之君的无道行为,天子即可集结诸侯各国出兵征伐,并制定了在九种情况下出伐的禁令。强调发动战争应以保护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条件,“战道,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在对敌政策问题上,提出“入罪人之地,无暴神 ,无行田猎,无毁土功,无燔墙屋,无伐林木,无取六畜、禾黍、器械。见其老幼,奉归勿伤,虽遇壮者,不校勿敌;敌若伤之,医药归之”。把战争“罪人”和一般兵士相区别,同时主张优待俘虏,对其伤者进行医护。不主张侵犯敌国民众的利益,要求军队在进入敌区后,严格遵守纪律,以求得敌国民众的同情与支持。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对敌政策和群众纪律的论述。

  备战、慎战是《 司马法 》战争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它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 秋 。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强调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每年借春秋两次大规模的围猎活动进行军事操法训练和检阅,以示全国上下不忘战并随时准备应战。在强调备战的同时,又强调“国虽大,好战必亡”,要备战,但不可好战。

  治军思想 

  《司马法》认为,“治国尚礼,治军尚法”,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德废,国容入军德弱”。治军尚法的首要问题是严明赏罚,书中列举夏、商、周三代赏罚制度的异同,并详细论述治军立法的各种要则,强调申军法、立约束、明赏罚是治理军队的关键所在。《司马法》中含有大量的军礼内容,大体可分为:出军制赋,军制(含车兵、步兵编制及兵器配备),出师(含时令、宜社、造庙、事由、目的、军中职事等),旌旗,鼓,徽章,誓师,校阅 狩,献捷,献俘,军中礼仪,禁令,军威,赏罚,止语,等等。这些军制、军法内容的规定,体现了以法治军思想。在将帅修养方面,提出“仁、义、智、勇、信”五条标准。强调德才兼备,智勇双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敬则慊,率则服”。要谦让、严明、果敢、负责、不诿过、能为人表率,这样,才能使军队做到有礼有节,勇猛善战。

  军事辩证法思想

  《司马法》的战争指导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基础之上的。它强调对战争要全面考察,做到“五虑”,即顺应天时,广集财富,人和,地利,兵器精良。战前既要周密计划,战中又要通达权变,注意侦察、洞悉敌方情况变化,对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打击方法。要善于从众寡、轻重、治乱、进退、难易、固危、先后、息怠、强静与微静、小惧与大惧等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在此前提下决定作战策略。强调轻重是相互为用、可以转化的,要善于相宜而用,转变力量对比,取得对敌优势。对敌观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做到“击其微静,避其强静;击其倦劳,避其闲窕;击其大惧,避其小惧”。武器配备要长、短、轻、重、锐、钝相杂,使之各发挥其特长而相互弥补其不足。对军队运动时休息与否、何时休息、休息时间长短诸问题也应掌握得恰到好处,“息则怠,不息亦弊;息久亦反其慑”等。

  《司马法》一向受到统治者、兵家和学者们的重视。它所阐述的以法治军的思想和具体的军法内容,为其后各时期制定军队法令、条例提供了依据。历朝论证周代军制和注解古籍者对《司马法》多所称引。宋代以来,该书被列为武举应试的经典之一,传播更加广泛。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泥古保守的思想则不可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军事思想:孙膑兵法
作者孙膑,齐国人,兵圣孙武的后世子孙,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真名不详,因其曾受膑刑,故称。据载,青年时的孙膑曾与庞涓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下山后,投奔魏国,得到魏惠玉的宠信,被任为将。庞涓自忖才能不及孙膑,害怕他下山到魏国后影响自己的前程,更担心他到别国后成为自己的对手,于是决定设计陷害孙膑。不久,庞涓派人上山,以同朝为官为由,劝孙膑赴魏。孙膑不知是计,欣然允诺。不料一到魏国,便落入了庞涓的圈套。魏惠王听信庞涓谗言,无端处孙膑以膑刑,挖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使之终身残废。按当时的惯例,刑徒是不能为官的。庞涓试图以此断送孙膑的政治前途,消除一个潜在的对手。孙膑身处危境,显示出卓越的智慧。他佯狂自晦,并设计归齐,得到大将田忌的赏识;又通过著名的“田忌赛马”显露出惊人的才华,得到齐威王的器重,被任为齐国的军师,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
· 古代军事思想:孙子兵法
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忠民县)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誉为“兵学鼻祖”。孙武的先祖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齐景公时,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国有功,赐姓孙,食采于乐安。青年时代,孙武因齐国“四姓之乱”而离开齐国,来到新兴的吴国,并结识了来自楚国的军事家伍子胥。公元前512年,在伍子胥的竭力推荐下,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并呈上了自己的兵法“十三篇”,得到吴王的赏识,被任为吴国的将军。此后,孙武辅住吴王阖闾经国整军,为吴国的强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或《吴孙子兵法》。最早见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称作“十三篇”,与今本篇数相合。《汉书・艺文志》则著录为“《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一般认为,“八十二篇”当包含今本十三篇的内容,另外六十九篇除含少量孙子佚文外,多数系后世阐释孙子思想之作与伪托之作。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年...
· 古代军事思想:吴子
作者吴起(?~公元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县西)人。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改革家。吴起青年时赴鲁,从曾中学儒,因母丧不归被逐出师门。离开曾子后,转而研究兵法,希望在军事上有所建树。不久,齐军伐鲁。吴起被任为将,率领鲁军以弱击强,大败齐军,在军事上初露头角。后因遭到鲁国权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迫于公元前410年左右离鲁赴魏,得到魏文侯赏识,被任为将,负责魏国西河地区的防守。在魏期间,吴起率魏军与诸侯大战76次,全胜64次,其余的也都打成了平手,为魏国拓地千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魏文侯死后,吴起被魏武侯疏远,并被免职。吴起遂离魏赴楚,被任命为宛守。一年后,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相当于宰相),进行全面变法。吴起感悼王知遇之恩,竭尽全力进行改革,终于使楚国走上强盛之路。随后,吴起率楚军南征北战,取得了“南平百越,北平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赫赫战功,一时威震诸侯,扬名天下。公元前3...
· 古代军事思想:《六韬》
《六韬》,旧题周吕望作。吕望,又称吕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称之为师尚父或太公望,为周初军事家、谋略家。青年时曾在商都朝歌为吏,后投奔西周,得文王姬昌的赏识。他根据当时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强自己实力,先求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谋略方案。经过姬昌施行,终于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为灭商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文王死后,他继续辅佐其子武王姬发,进一步削弱商的实力,并最终指挥周军在牧野之战中一举灭商。西周建立后,因功受封于齐。他举贤尚功,因俗而治;重视工商和军队建设,使齐国很快强盛起来,奠定了齐数百年的大国地位。《六韬》虽题为吕望所作,实际上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吕尚的某些军事思想。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六韬》的版本源流比较复杂,各本内容互有异同。从现存本看,大致有以下四个系统:(1)竹简本,即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土的《六韬》残简和河北定...
· 古代军事思想:尉缭子
作者尉缭,生平不详,战国后期军事理论家。《尉缭子》一书中《天官第一》有“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句,因此,一般都认为他是梁惠王(亦称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19年在位)时人。尉缭的战功政绩虽鲜见于史书,但他却是一个有才能的军事理论家。《尉缭子》一书所表述的军事思想,代表了战国时期我国军事思想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流派,也是当时山东各国变法图强、建立封建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潮在军事上反映的产物。《尉缭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的竹书抄本,惜为残简。现存最早的刊本为宋《武经七书》本。后世诸多丛书本大都源于此本。建国后研究《尉缭子》的主要成果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尉缭子注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尉缭子注释》、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尉缭子校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竹简帛书论文集・尉缭子觏证》、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尉缭子浅说》。《尉缭子》自汉以后,历代均有著录,然而卷、篇数不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