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舌尖上的热带水果
作者:倪方六
荔枝、龙眼、椰子、香蕉、槟榔……如今,这些热带水果在各大超市屡见不鲜。在没有飞机、高铁的古代,在北方是怎么吃上这些南方水果的?从史料来看,古代是使用了一种叫“驿站”的快递。比如进贡荔枝,《后汉书·和帝纪》记载:“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这种快递是人畜接力,一路狂奔,风雨无阻,古人称 “飞驰”。唐人李肇在《唐国史补》“杨妃好荔枝”条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晚唐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说的就是这事。除了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古人还会采用冰镇等低温手段以“保鲜”,古人称之为“冰鲜”。那么,在古人嘴里的这些热带水果都是什么味道?
龙眼之味
《岭表异录》:“肉白带浆,其甘如蜜。”
荔枝古人多写作“离支”、“荔支”,是史书上记载的最早贡品水果之一。《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支”,意思是,旧例,南海郡(今广东一带)要贡献龙眼、荔枝等水果。
在古代,能与荔枝相提并论的热带水果,惟有龙眼,这两种热带水果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树形、肉色和时序来说,龙眼和荔枝均较接近。唐人刘恂《岭表异录》书中称:“龙眼之树如荔枝,叶小,壳青黄色,形圆如弹丸大,核如木槵子而不坚,肉白带浆,其甘如蜜。一朵恒三、二十颗。荔枝方过,龙眼即熟,南人谓之‘荔枝奴’,以其常随于后也。”
进贡龙眼最积极的,当是三国时的士燮。《三国志·吴书·士燮传》记载:时任交阯(今越南北部,当时属吴国)太守的士燮,每年龙眼上市时节,都会派人专程进贡到建业(今江苏南京),让孙权以及吴国贵族尝鲜。从《三国志》记载来看,士燮进贡的土特产很多:“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
龙眼核圆黑光泽,似龙睛,故名,别名叫“骊珠”。龙眼在中国南方分布很广,果实比较大的并不在交趾,而是邕州(今广西南宁)龙眼。据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龙眼,南州悉有之。极大者出邕州,围如当二钱,但肉薄不能远过常品为可恨。”
龙眼与荔枝一样,保鲜保质期都很短,但龙眼的营养价值远优于荔枝。产地农人常将龙眼脱水,制成干果,运到北方销售,此即现在仍常见的“桂圆”,系滋补佳品,还可入药。
香蕉之味
《南方草木状》:“味似蒲萄,甜而脆。”
相比起来,香蕉是北方所售南方热带果品中最为常见的,但在古代想吃到香蕉一样不容易。香蕉,古称“蕉”、“甘蕉”或“芭蕉”、“巴苴”,《三国志·吴书》中所记士燮进贡的果品中,即有“蕉”。汉朝人对香蕉特别好奇,据佚名古籍《三辅黄图》,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占领南越国后,获得不少热带地区才有的奇花异草,于是专门在长安建了一个植物园来栽植。其中的“扶荔宫”里,便栽植有香蕉树。
最早描述香蕉口味的是东汉杨孚所撰的《异物志》一书,书中称香蕉“薄其皮,食其肉,如蜜甚美,食之四五枚可饱,而余滋味在齿牙间。”
晋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状》一书对香蕉性状记述颇为详细:“甘蕉望之如树,株大者一围余。叶长一丈,或七八尺,广尺余二尺许。花大如酒杯,形色如芙蓉,着茎末百余子大,名为房,相连累,甜美,亦可蜜藏……剥其子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疗饥。”这本书中还提到了香蕉中的三个出名品种:一叫羊角蕉:“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类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叫牛乳蕉:“种子大如鸡卵,有类牛乳,名牛乳蕉,微减羊角。”一叫蕉葛:“大如藕,子长六七寸,形正方,少甘,最下也。其茎解散如丝,以灰练之,可纺绩为絺綌,谓之蕉葛。虽脆而好,黄白不如葛赤色也。”
香蕉“性凉去客热”,是供小孩、老人、病人食用的最佳水果之一。《桂海虞衡志》称:香蕉,“去皮取肉,软烂如绿柿,极甘冷,四季实,土人或以饲小儿。”
椰子之味
《桂海虞衡志》:“瓤白如玉,味美如牛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