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有关治理理念的争论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9
转发:0
评论:0
中国古代有关治理理念的争论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朱康有中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治理方面有过不同主张,涉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朱康有

  中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治理方面有过不同主张,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等许多重大问题。很多思想家提出的治理观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体现出强烈的把握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自觉意识。其中一些争论的问题历朝历代反复出现,有的暂时得到缓解,有的却没有很好解决。重温这些争论,可以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尊王抑霸还是王霸并用

  这是一个涉及国家发展道路与目标的争论。对此,儒家、法家等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模型。

  王道主要是指通过实行仁政,以德治为主要手段,达到“王天下”;而霸道主要是指通过强制手段,武力征服,达到“霸天下”。《管子》提出王、霸乃国家治理的战略目标。孟子提出了王道与霸道在实现手段上存在根本区别,即王道是“以德行仁者”,而霸道则是“以力假仁者”。霸道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短时间内对增强国家经济、军事实力有利。而王道的目标则深远得多,王道希望在社会道德文明和精神文化建设上有所成就,并培养塑造出大量贤人乃至圣人,为实现天下为公、各尽所能的“大同”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大同”之世的理想体现出儒家在身心和谐的基础上,让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追求。

  是古非今还是是今非古

  关于治理效果如何,古人没有更多的横向参照物可比,大部分情况还是将以前的社会治理状况作为理论和实践上的比较对象。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各家往往以早期记载的五帝、三代作为理想标准,衡量各诸侯国的治理效果。孔子欲恢复周礼,表明他心目中是认可周代文武之治的。但是,注重历史变化的一些思想家则较为关注当前的现实。荀子就反对孟子言必称三代、盲目崇拜的历史观,而大讲“法后王”,认为今胜于古。韩非子同样反对循固守旧,认为圣人是“不期修(循)古,不法常可”的。汉代儒家的古今观主要是秉承了孔、孟先师祖述尧舜、文武的是古非今论,而东汉前期思想家王充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汉盛于周”的历史发展标准。宋代以后,又多了个汉唐评价标准。到底三代与汉唐孰优孰劣,人们也辩论不已。其实,争论背后的实质是用什么样的模本看待当时的治理成效。

  重农抑商还是农商并重

  中国传统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商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亦有重要地位。在发展政策上,怎样对待这两种行业,历史上有过不同观点。

  一种是重农抑商。战国初期李悝就提出了“重农抑奢,禁技巧”的观点。农业是传统社会主要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本抑末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还有一种是工商皆本。《史记·货殖列传》指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颇有支持工商业发展的色彩。明清时期的一些思想家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农末相资、士商同道的观念,从均衡社会财富分配、刺激经济生活等角度肯定了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这些观点并没有改变明清王朝从总体上控制、工商业的政策。如何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积淀着中国人的治理经验和智慧。

  维护现状还是改革变法

  经济基础随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变化,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部分是维护现状还是改革变法?守旧者往往以祖宗旧制或假借“天意”来阻挠改革创新,而革新者则以时代变迁为由,力主改革。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次比较有代表性的改革浪潮。第一次是春秋战国到秦汉之初。这次变法改革要求打破西周宗法血缘礼制的统治秩序,代之以“法治”秩序。商鞅改革成功地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第二次是在宋朝内忧外患的局面下,士大夫中又一次兴起改革浪潮。先有范仲淹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更张建议,后有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口号的王安石改革,但是改革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次是明朝时,面临国家财政困难,张居正又推行了改革。这些改革往往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在怎样改、改什么、什么时机改等问题上引发很多争论。

  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

  德治和法治之争涉及上层统治者用什么样的手段去治理百姓、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问题,它贯穿到以后历代历朝的治理理念中。

  自周公提出“敬德保民”的治国之道,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重德治教化的传统。孔子提出了一个伦理与政治相结合的治世方略,认为从长远来看,道德比行政和法律的手段更为有效。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思想。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既隆礼又重法,认为“治之经,礼与刑”,但还是以礼为重。西汉董仲舒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此后,一些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的主张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观念。而管子和韩非子都提出了“以法治国”思想,认为“法”是衡量人们言行是非、曲直功过的客观标准,是普天下之民众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保证国家平稳顺利发展的根本保障。当然,从历史经验看,不论是只用德治还是只用法治,都无法保证王朝的永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有关治理理念的争论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朱康有中国传统社会中,在国家治理方面有过不同主张,涉及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等许多重大问题。很多思想家提出的治理观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体现出强烈的把握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自觉意识。其中一些争论的问题历朝历代反复出现,有的暂时得到缓解,有的却没有很好解决。重温这些争论,可以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尊王抑霸还是王霸并用这是一个涉及国家发展道路与目标的争论。对此,儒家、法家等提出了不同的理想模型。王道主要是指通过实行仁政,以德治为主要手段,达到“王天下”;而霸道主要是指通过强制手段,武力征服,达到“霸天下”。《管子》提出王、霸乃国家治理的战略目标。孟子提出了王道与霸道在实现手段上存在根本区别,即王道是“以德行仁者”,而霸道则是“以力假仁者”。霸道的目的比较明确,就是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短时间内对增强国家经济、军事实力有利。而王道的目标则深远得多,王道希望在社会道德...
· 白话漫谈曹操、刘备、孙权的统治理念
这个话题太大,也太碎,要想全面、严密的论述,非笔者才学和精力所能及,只是读《三国》以来颇有点感触,就以随札的形式一吐为快,我姑妄说之,您姑妄听之,咱们说到哪算哪。********************************************************理念这东西非一时片刻的产物,乃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境遇、所处环境和长期的主观能动得出的思维方式,他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处理问题的手法。汉末三分魏蜀吴,多少朝代兴衰,人物沉浮,都付笑谈之中。一、说说曹操、刘备、孙权的出身。先说曹操,曹操此人出身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和普通官僚比起来他算高贵的,但与袁家那种“四世三公”比起来他却差得远,他是太监养子后代,太监在士大夫眼里挺不受待见,这样的一个出身总的来说政治资本并不算雄厚。有人会说:曹嵩可是官至“太尉”呀!咳,他这个“太尉”是图有其名,桓灵以来卖官爵是朝廷允许的,曹嵩的这个太尉就是买...
· 白话漫谈曹操、刘备、孙权的统治理念
理念这东西非一时片刻的产物,乃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境遇、所处环境和长期的主观能动得出的思维方式,他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处理问题的手法。汉末三分魏蜀吴,多少朝代兴衰,人物沉浮,都付笑谈之中。一、说说曹操、刘备、孙权的出身。先说曹操,曹操此人出身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和普通官僚比起来他算高贵的,但与袁家那种“四世三公”比起来他却差得远,他是太监养子后代,太监在士大夫眼里挺不受待见,这样的一个出身总的来说政治资本并不算雄厚。有人会说:曹嵩可是官至“太尉”呀!咳,他这个“太尉”是图有其名,桓灵以来卖官爵是朝廷允许的,曹嵩的这个太尉就是买来的,他与两汉以来的三军总司令太尉和大司马相比不是一个概念,那个年头“三公”泛滥,鱼目混杂,蔚然成风。曹操基于这么一个出身,总不能说是太好,在官僚阶层也只能勉强算“小康”,当然,比普通老百姓强多了。这样的一个出身想在朝廷有所作为,自然更多的要靠个人努力,曹操这家伙小时侯据说...
· 白话漫谈曹操、刘备、孙权的统治理念
********************************************************理念这东西非一时片刻的产物,乃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境遇、所处环境和长期的主观能动得出的思维方式,他直接影响到当事人处理问题的手法。汉末三分魏蜀吴,多少朝代兴衰,人物沉浮,都付笑谈之中。一、说说曹操、刘备、孙权的出身。先说曹操,曹操此人出身说好不好,说坏不坏。和普通官僚比起来他算高贵的,但与袁家那种“四世三公”比起来他却差得远,他是太监养子后代,太监在士大夫眼里挺不受待见,这样的一个出身总的来说政治资本并不算雄厚。有人会说:曹嵩可是官至“太尉”呀!咳,他这个“太尉”是图有其名,桓灵以来卖官爵是朝廷允许的,曹嵩的这个太尉就是买来的,他与两汉以来的三军总司令太尉和大司马相比不是一个概念,那个年头“三公”泛滥,鱼目混杂,蔚然成风。曹操基于这么一个出身,总不能说是太好,在官僚阶层也只能勉强算...
· 战争论
全书架构全书共8篇,100余章,基本观点可以总结如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母体是政治。战争的目的即是消灭敌人。因为政治斗争的目的便是消灭敌人,战争是这一目的最直接的表现。战略要素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方面。数量上的优势是战略,战术上最普遍的致胜因素,集中优势兵力是战略上最简单有效的准则。战争中攻防相互转换,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战争理论生长在以往战史中,研究战史将得到最为有效的指导原则。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的未完成作品,在其生前仅整理好了其中六篇,第七、八篇的草稿由其遗孀整理,全书在他身故后由他的遗孀于1832年出版。其他另外一名军学大师约米尼在其战争的艺术开头时,也谈及克劳塞维茨与战争论,他认为克劳塞维茨是博学的,但他的战争理论较为理想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