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宰相刘仁轨的讽谏艺术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7
转发:0
评论:0
唐朝宰相刘仁轨的讽谏艺术 ,据《资治通鉴》记载,掌管百工事务的少府监裴匪舒,善于经营牟利。唐高宗永隆二年

  据《资治通鉴》记载,掌管百工事务的少府监裴匪舒,善于经营牟利。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裴匪舒上奏说,若将御苑中的马粪卖掉,每年可得钱二十万缗。皇上问宰相刘仁轨可否,刘仁轨回道,获利倒也丰厚,但恐后代提起你李家卖马粪来,于名声上不大好听。皇上听刘仁轨这么一说,这件事就此叫停。

  尽管卖马粪这件事与唐太宗无涉,但在高宗时期确实发生过,而且被载入史册。那么,修史严谨的司马光为何要从《朝野佥载》中选取这段轶事写入《资治通鉴》呢?《朝野佥载》是唐人张鷟撰写的关于隋唐两代轶闻的笔记文,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因此颇有参考价值,为《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史书、类书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应该说,这段轶事是可信的。再者,从三位当事人的身份与举止来看,卖马粪之说恐怕另有隐情。

  在唐代官制中,少府监列“九寺、五监”之一,秩级从三品。裴匪舒新官上任,急于建树政绩。在卖马粪的提案被否决这件事之后,司马光又接连记述了他建造镜殿的事。所谓镜殿,就是四壁镶嵌镜子的宫殿。裴匪舒建造的镜殿落成后,唐高宗与刘仁轨一起去参观。刘仁轨见状一惊,遂快步退了出来。皇上问他缘何慌张,刘仁轨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刚才我见宫殿四壁有数位天子形象,还有比这更不吉利的事吗?皇上闻言,就下令将镜子剔去。

  司马光将这两件事摆在一起,应该说是有用心的。据我分析,至少能说明三个问题:一是裴匪舒这个少府监经常出馊主意;二是刘仁轨这个宰相善于讽谏;三是李治这个皇上信任刘仁轨并从善如流。剔除宫殿装潢的镜子,说起来关乎吉凶,其实也是制止奢靡之风。那么,刘仁轨谏阻卖马粪赚钱,仅仅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声誉吗?为了充实内帑,废物利用,将马粪卖掉又有何不可呢?

  隋唐养马业兴盛是实情,但那是战争年代延续下来的。战争年代,要抵抗外侮、稳定边陲、拓展疆土,没有足够数量的马匹难以制胜。和平时期养马,除了军备需要外,主要用于交通运输、情报传递,也包括出行、游猎以及娱乐表演等方面的需要。具体到皇家马厩里,各个时期马匹的数量尽管不同,但在总量上是有限度的。对于国民来说,牛羊多了是财富,养马过多,拥有量超过了正常需要,就会加重百姓负担。据《新唐书·张文瓘传》记载:“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瓘浸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永隆二年,唐高宗还曾颁布诏令,“今年朝中官员及外州有进献鹰鹘及狗马者一律定罪”。

  众所周知,我国古籍对物事的表达往往以概数示人。“数千”之说就是一个模糊的表述,数千至少应在2000以上。照此估计,唐高宗时期京师厩马的总数不会超过8000匹。有人作过统计,一匹马每天排泄粪便约为10公斤,一年下来3650公斤,按唐制约合62石,8000匹马排泄粪便将近50万石。马粪虽可肥田、生火,但总不会比谷物还贵吧?正常年景,公平市价,一石米多则能卖百文钱。一石马粪就算能值百文钱,整个京师的马粪也只能卖5万缗。那么,裴匪舒凭什么说能赚20万缗呢?这就涉及经济史中的一个概念:“宫市”。

  据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记载,过去,皇宫所需物品由官吏主使,随行就市,公平交易。到了唐贞元末期,改由宦官掌管,通常分派数百人到长安东西两市及其他闹市区,低价索购高价货,还勒索进奉“门户钱”“脚价钱”。名为“宫市”,实为白拿,坊间称这些人为“白望”。他们自称宫中采买,却无文书证明,人们搞不清真假,也不敢问来头、谈价钱,只好敛手付货,自认倒霉,甚至还有运货而来空手而归的人。

  最能说明宫市问题的,是白居易所创作的新乐府诗之一《卖炭翁》。这首诗从描述卖炭翁谋生之苦入手,通过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深刻揭露了宫市的黑暗。那位卖炭的老汉,为解衣食之忧,起早贪黑,赶着牛车,碾着冰辙,忍饥挨饿,直到中午时分,好不容易才赶到集市南门,原指望能卖个好价钱,不曾想却被皇宫来的人用半匹红绡一丈绫充抵炭钱,硬是将千余斤的一车炭强买了去,嘴里还说这是奉旨公干。

  《卖炭翁》是文学作品,但反映的却是耳闻目睹的社会现实。白居易在这首诗的开篇,就以题注的方式长叹:“苦宫市也。”可见那时的宫市无异是猛于虎的苛政。从皇宫来的“黄衣使者白衫儿”,既然能用低价强买木炭,自然也会用高价强卖马粪。由此说来,刘仁轨谏阻御苑卖马粪,就不只是顾及皇家脸面问题,而是预见到卖马粪这件事背后有猫腻,担心那些宫廷赃官借卖马粪勒索百姓。唐高宗闻言而止,是否料到了这一层不得而知,估计也应有所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宰相刘仁轨的讽谏艺术
作者:王兆贵据《资治通鉴》记载,掌管百工事务的少府监裴匪舒,善于经营牟利。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裴匪舒上奏说,若将御苑中的马粪卖掉,每年可得钱二十万缗。皇上问宰相刘仁轨可否,刘仁轨回道,获利倒也丰厚,但恐后代提起你李家卖马粪来,于名声上不大好听。皇上听刘仁轨这么一说,这件事就此叫停。尽管卖马粪这件事与唐太宗无涉,但在高宗时期确实发生过,而且被载入史册。那么,修史严谨的司马光为何要从《朝野佥载》中选取这段轶事写入《资治通鉴》呢?《朝野佥载》是唐人张鷟撰写的关于隋唐两代轶闻的笔记文,因属时人记时事,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因此颇有参考价值,为《资治通鉴》《太平御览》等史书、类书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应该说,这段轶事是可信的。再者,从三位当事人的身份与举止来看,卖马粪之说恐怕另有隐情。在唐代官制中,少府监列“九寺、五监”之一,秩级从三品。裴匪舒新官上任,急于建树政绩。在卖马粪的提案...
· 唐朝将领――刘仁轨
(602~685)中国唐朝将领。字正则,汴州尉氏(今属河南)人。自幼好学,博涉文史。贞观中任新安令、给事中。唐显庆四年(659)为青州刺史。五年,唐攻百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他因督海运遇风覆船被免职,随军自效。龙朔元年(661),百济起兵,围攻屯其府城的唐将刘仁愿部。刘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率军赴救,解其围。随后又与刘仁愿部在熊津(今南朝鲜大田西北)之东,击败百济军。三年,连克数城,百济王等遁去,余众降唐。刘仁轨遂任带方州刺史,驻百济。乾封元年(666)任右相。咸亨五年(674),任鸡林道大总管,率军东攻新罗(今朝鲜半岛东南部),于上元二年(675)破其北方重镇七重城后引兵还。随即进爵为公,任尚书左仆射。仪凤二年(677),任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武则天临朝后,加授为特进,专知京都留守事。不久依新官制改称文昌左相。刘仁轨治军严整,为人刚正,在任陈仓县尉时,杖杀暴吏折冲都尉鲁宁。他敢于直言进...
· 唐朝直言敢谏小差吏刘仁轨如何当上宰相
唐朝直言敢谏小差吏刘仁轨如何当上宰相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唐朝名将。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因救援新罗,在白江口之战大败日本、百济联军而名震天下。垂拱元年(685年)正月二十二,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日,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撰有《行年记》、《永徽留本司格后本》十一卷。唐朝的刘仁轨当初担任陈仓县尉时,会看天象的袁天纲对他说:“您终当官位接近台辅,活到接近九十岁。”后来,果如其言。刘仁轨,在武德初年,担任陈仓县尉的小差吏。部队里有个叫鲁宁的军官,仗着自己职务高,放纵无礼,没有人能禁止他。刘仁轨特地劝诫他,与他约定不可再犯,鲁宁却更加残暴横行,刘仁轨就法办处死了鲁宁。州里的地方官...
· 刘仁轨
简介自幼“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武德初年,补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转任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尉。贞观十四年(640年),因故杖毙折冲都尉鲁宁,为唐太宗所赞赏,后累迁给事中。显庆元年,刘仁轨因处理大理寺丞“毕正义案”得罪李义府,贬青州(山东省青州市)刺史。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攻百济,督海运遇风覆船,所部死伤严重,朝廷派监察御史袁异式审讯,李义府暗示袁异式:“君能办事,不忧无官。”李义府对唐高宗说:“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舍人源直心说:“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仅将之免职,以白衣随军自效。龙朔元年(661年)三月,唐军留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以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不久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刘仁轨高兴说:“天将富贵此翁耳!”百济起兵,围攻屯其府城的唐将刘仁愿部。刘仁轨任检校带方州刺史,率军赴救,于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大败百济。...
· 刘仁轨简介唐朝大臣军事将领海军统帅刘仁轨生平
刘仁轨(601—685年3月2日),字正则,汉族,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前大庄二组{别名刘响村})在此村的西边桥头有刘仁轨宰相的墓碑。唐朝大臣、著名军事将领、海军统帅。刘仁轨出身隋末的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仍“恭谨好学”,“每行坐所在,辄书空地,由是博涉文史。”唐高祖、唐高宗年间,历任给事中、青州刺史。因征战百济而屡立战功。字正则,汴州尉氏(河南尉氏)人。咸亨五年,拜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知政事。开元中追谥曰文献。少贫贱好学,值隋末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遂工书,卒以通博闻。卒年八十五。《唐书本传》刘仁轨出身于隋文帝仁寿元年的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平民之家,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并且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里,刘仁轨自幼便过着清贫的生活。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刘仁轨却能够“恭谨好学”(《旧唐书·刘仁轨列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