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诗中的人才之道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4
转发:0
评论:0
古诗中的人才之道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诗中除表达爱国情、忠贞气、友情珍、山河美外,还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诗中除表达爱国情、忠贞气、友情珍、山河美外,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之道。悉心研读这些诗句,对于我们正确识人、用人、育人,无不从中受到宝贵的启迪。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写的一首人才诗。诗中充满着对清王朝阻塞贤路、压抑人才积弊的愤慨,洋溢着对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气蓬勃局面的渴望,爱才惜才之心如杜鹃啼血,感人肺腑。治国之要,唯在得才。古往今来,凡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政治家都十分爱才惜才。楚庄王访贤用叔敖,萧何月下追韩信,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刘备三顾茅庐得孔明……都是脍炙人口的求贤佳话。正是基于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历史上才出现了一代又一代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也才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雄踞世界。反之,那些视人才为草芥,甚至不择手段打击、限制人才成长,最终不仅无才可用,而且难逃“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厄运,导致人亡政息的历史悲剧。

  用人之要,首在识人。白居易在《放言》一诗中,道出了识人的不易和辨识真伪之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在这里,白居易以“试玉”“辨材”为譬晓谕世人,辨识人品的优劣需要一定的时间,甚至要终其一生。因为人品是内在的、隐性的,很难从一时一事中看出来,即使眼力超凡的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春秋时,宋相戴剔成素有仁爱、清廉之名,但却野心勃勃,结党营私。他对宋桓侯说:“赏赐人人喜爱,这种受欢迎的事由您来做;刑罚人人讨厌,这个黑脸就由我来扮演。”宋桓侯听了十分高兴,对他倍加信任。这样一来,生死予夺大权完全操控在戴剔成手里,宋国臣民唯戴之命是从。没过多久,戴剔成就废黜宋桓侯取而代之。宋桓侯这才明白过来,原来戴剔成所谓的仁爱、廉洁和忠诚,都是伪装的。可是,噩梦醒来是黄昏,这一切都晚了。

  虽说识人不易,但却有规律可循,诸葛亮曾总结“七条识人之道”、李悝曾提出“识人五法”等,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我们今天识人,既要注重时间的检验,更要通观全部历史;既要注重组织考察,更要注重群众公论;既要看在岗在位的表现,更要看八小时之外的所为,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把人看准看清,把人才选好用好。

  客观事物各具所长,也各有所短,正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人才也是一样,世界上全才极少,甚至是没有的。清代诗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诗曰:“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全诗畅晓明了,寓意自见,强调用人者必须知人善任,做到随才器使,用当其才。

  在这方面,汉高祖刘邦可谓高手。他深知“绛灌无文,隋陆无武”,安排厚重少文但能带兵打仗的周勃、灌婴担当指挥军旅的重任,充分发挥其决胜千里的才能,而对长于谋划、有游说特长的隋何、陆贾,则令其运筹帷幄之中。如果刘邦不掌握部下的所长与所短,用人“乱点鸳鸯谱”,那结果就不堪设想了。清人申居郧说:“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这就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只能熟悉和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或技能,只能在相应的领域施展拳脚,否则特长就可能被抑制甚至埋没。因此,用人重在“扬长”,不能唯用责人,更不能削足适履。

  古人慨叹:“材乎,其难哉。”说是人才难得,确是事实。但是,如果能扬长避短,用当其才,许多看似无用的人、平庸之辈,也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明代吕柟所著《泾野子·内篇》中有一则题为《西邻五子》的寓言,说的是西邻有五个儿子,他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因人而异,安排不同的工作。让质朴老实的务农,机智敏捷的经商,瞎眼的卜卦,驼背的搓麻,跛脚的纺纱。如此安排,既发挥了各人的长处,又避开了各人的短处,五子各得其所,均无冻馁之虞。为此,诗人张锋写诗赞曰:“自古完人何处寻?用才尽可效西邻。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用好用活人才,就是要善于扬长避短,做到不以表象而舍才,不以小疵而掩才,不以妒谤而毁才,不以好恶而弃才,不以卑微而轻才,真正做到“智者用其谋,愚者用其力,勇者用其武,怯者用其慎”,使每个人的专长和优势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如何用人、用好人,体现了眼界、魄力和气度。唐代诗人杨敬之诗曰:“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杨敬之为唐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又是一位十分爱才的诗人。当时有个叫项斯的人诗才不凡,品行尤好,但不为世人所知。杨敬之发现这个人才后,就写了这首诗,极力加以推荐。人以诗传,从此,项斯声名大噪,第二年即擢为上第。杨敬之不隐藏他人之善,“到处逢人说项斯”的佳话也不胫而走,流传千古。

  由此,领导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和锐利的眼力,妒贤嫉能,搞“武大郎开店”那一套,就只能如清代戏剧家李调在一首《麻雀》诗中所讽刺的那样:“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到头来,庸才大行其道,人才报国无门,不仅造成人才个人的不幸,也是国家的悲哀。

  孔子曰:“知贤,智也;推贤,仁也;引贤,义也。”领导者就应该做这样的仁人智者,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具体实践中,要像园丁一样对待人才的“园林”,精心栽培、精心施肥、精心修剪、精心呵护,让其中的“树木”茁壮成长、成材,让人才的“园林”郁郁葱葱,充满生机和活力。尤其是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人更要关怀备至,多下一番培土浇水的功夫。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万龙孙绕凤池。”只要我们选人不拘一格,育人不泥成法,用人不囿己见,对年轻人多扶持、多帮助,就会出现人才辈出、龙腾虎跃的喜人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诗中的人才之道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诗中除表达爱国情、忠贞气、友情珍、山河美外,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才之道。悉心研读这些诗句,对于我们正确识人、用人、育人,无不从中受到宝贵的启迪。“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写的一首人才诗。诗中充满着对清王朝阻塞贤路、压抑人才积弊的愤慨,洋溢着对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气蓬勃局面的渴望,爱才惜才之心如杜鹃啼血,感人肺腑。治国之要,唯在得才。古往今来,凡在事业上有成就的政治家都十分爱才惜才。楚庄王访贤用叔敖,萧何月下追韩信,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刘备三顾茅庐得孔明……都是脍炙人口的求贤佳话。正是基于对人才的尊重和珍视,历史上才出现了一代又一代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也才使得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雄踞世界。反之,那些视人才为草芥,甚至不择手段打击、限制人才成长,最终不仅无才可用,而且难逃“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古医养生之道《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二千年前成就的祖国医学第一部理论经典,长期以来指导着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论和实践。以其文简意赅,理奥趣深,被唐代医学养生学家王冰誉之为“真经”、“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更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之不易坟典。其养生理论遍及天人一际、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预防学,人类盛衰寿夭的自然律,摄生保健、抗衰延年的原则法,及顺应自然、淳德全道能成真等各个方面。研究、发掘和总结《内经》的养生学理论和方法,使之发扬光大,对系统真气运行学说、振兴祖国医学养生学,促进中华文明,改变人类素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真气是人体生命能量,真气运行又是生命活动的核心。从《黄帝内经》对真气和真气运行的诸多论述中得到启示,真气运行法却病养生实践和真气运行学说体系逐步得以形成和发展。《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古医养生之道《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二千年前成就的祖国医学第一部理论经典,长期以来指导着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论和实践。以其文简意赅,理奥趣深,被唐代医学养生学家王冰誉之为“真经”、“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更是“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之不易坟典。其养生理论遍及天人一际、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预防学,人类盛衰寿夭的自然律,摄生保健、抗衰延年的原则法,及顺应自然、淳德全道能成真等各个方面。研究、发掘和总结《内经》的养生学理论和方法,使之发扬光大,对系统真气运行学说、振兴祖国医学养生学,促进中华文明,改变人类素质,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真气是人体生命能量,真气运行又是生命活动的核心。从《黄帝内经》对真气和真气运行的诸多论述中得到启示,真气运行法却病养生实践和真气运行学说体系逐步得以形成和发展。《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齐桓公独特的奖励之道:首先奖励发掘人才的人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被人评价说“能力一般、长相一般、贪财好色、人品很差”,但他有一个优点:会带队伍,会用人才。齐桓公最重用的人才,非管仲莫属。史书上记载,管仲被齐国任用为相后,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管仲为齐国作出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但奇怪的是,每次管仲做出了成绩,齐桓公第一个表扬和重奖的,不是管仲,而是管仲的启蒙老师,理由是他为国家培养了一个好人才;第二个表扬和重奖的,仍不是管仲,而是发现并推荐管仲的那个人,理由是他为国家发现了人才;直到第三个,才轮到管仲。为何齐桓公要推行这种“人才排第三”的奖励制度呢?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向齐国人民表明:自己不拉车没关系,只要培养出或找到能拉车的马,就能走得跟它一样快;自己是不是人才没关系,只要培养出或找到人才,就会过得和他们一样好。齐桓公的治国思维在于:当伯乐得到足够的重视,千里马自然就蜂拥而至。于是,齐国上下尊师成风...
· 东吴名相顾雍治国之道:顾雍是怎么举荐人才的?
顾雍是东吴历任丞相中最清净的一位,也是孙权最喜欢的。官场向来就是名利场,有人为名,有人图利,有人名利都要,但顾雍却不是这样的人,他从不与人争功,也非庸碌之辈,他平时不说话,但只要说话就肯定能说到位,做了十九年丞相,名声没有诸葛亮高,但治国丝毫不比诸葛亮差。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东汉名士蔡邕曾在吴地避乱,顾雍就跟随蔡邕学琴和书。《江表传》说,顾雍跟蔡邕学的时候,非常专一,内心清净,聪明好学,一学就会。蔡邕很喜欢他,对他说:“你将来一定有大成就,现在,我把我名给你,因此顾雍取名雍(和邕同音),又因为受到蔡邕赞叹,故取字元叹。后来,受到州郡推荐,顾雍二十来岁做了合肥长,后来又转到娄、曲阿、上虞等地,都能治理的不错。孙权领会稽太守时,没有到郡上任,而是让顾雍做了郡丞,代行太守之职,并讨平贼寇,使得会稽郡恢复平静,百姓能安心生活。几年后,进入孙权幕府做了左司马。公元222年,孙权封吴王后,顾雍因功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