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明代 本意为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6
转发:0
评论:0
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明代本意为反腐 ,作者:陈茫寄托反腐倡廉意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对贪污腐败最深恶

  作者:陈茫

  寄托倡廉意

  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对贪污腐败最深恶痛绝的一个。为惩治官员腐败,他不惜使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一日,明朝的重臣常遇春、徐达和沐英聚会。在聚会中,他们想到现在战战兢兢的朝堂生活,不禁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他们聚会的花园里的三种花现场编写的: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谐音“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而玫瑰象征富贵,我“有心来采”,但却怕“刺儿把手扎”。这首歌很得朱元璋的欢心,也受到同样痛恨贪官污吏的老百姓的拥护,于是就在大明帝国广泛传唱开来。

  漂洋过海《茉莉花》

  第一首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歌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

  18世纪末期,一位初至中国的英国年轻人,在他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记录下他初听到中国民歌《茉莉花》时的激动心情。

  这位英国人名叫约翰·巴罗。1792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自己的表兄马嘎尔尼勋爵率使团以贺乾隆80大寿为名出使中国。约翰·巴罗是使团的财务总管,后来担任了马嘎尔尼的私人秘书。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第一次向中国派遣正式的外交使节,虽然由于中英双方世界观不同,未能达成外交上的共识,却无意中促成了《茉莉花》与欧洲的一段奇缘。马嘎尔尼使团在华逗留期间,约翰·巴罗和使团的一位德籍翻译惠特纳都深深喜欢上了中国民歌《茉莉花》,并把它带回了欧洲。

  就史料记载来看,最初将《茉莉花》引入欧洲音乐界的,应该是惠特纳。但是惠特纳在正式推出《茉莉花》之前,按照当时西方的音乐规则,为它配上了欧洲风格的引子、尾声和伴奏,这样一来,诚如约翰·巴罗所言,就“再也不是中国朴素旋律的音乐标本了”。

  和惠特纳不同,约翰·巴罗对于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更感兴趣。在回忆这段中国之行的专著《中国旅行记》中,他详细地记载了乾隆年间中国的民情风俗、妇女家庭、宗教信仰、绘画建筑、语言文学、天文历法、农村面貌等方面,简直可以称得上当时最全面的一本“中国百科全书”。

  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先生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在这一点上,约翰·巴罗功不可没。正是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并翻译了英语歌词,才使得乾隆年间《茉莉花》的完整曲调得以保存下来,并在短短三四年间,广泛在欧洲各国流传,甚至有了英、法、荷、德等不同文字的版本。在19世纪德国、英国、丹麦、美国等西方音乐家所编著的音乐史著作和音乐曲谱中,巴罗记录下的《茉莉花》均被作为东方音乐的典型加以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明代本意为
陈茫明清原版《茉莉花》寄托倡廉意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对贪污腐败最深恶痛绝的一个。为惩治官员腐败,他不惜使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一日,明朝的重臣常遇春、徐达和沐英聚会。在聚会中,他们想到现在战战兢兢的朝堂生活,不禁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他们聚会的花园里的三种花现场编写的:“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谐音“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而玫瑰象征富贵,我“有心来采”,但却怕“刺儿把手扎”。这首歌很得朱元璋的...
· 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明代本意为
陈茫明清原版《茉莉花》寄托倡廉意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对贪污腐败最深恶痛绝的一个。为惩治官员腐败,他不惜使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一日,明朝的重臣常遇春、徐达和沐英聚会。在聚会中,他们想到现在战战兢兢的朝堂生活,不禁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他们聚会的花园里的三种花现场编写的:“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谐音“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而玫瑰象征富贵,我“有心来采”,但却怕“刺儿把手扎”。这首歌很得朱元璋的...
· 以意为之
以意为之【成语意思】:只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用法分析】:以意为之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来源】: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yǐyìwéizhī【成语声母】:YYWZ【以意为之的近义词】:一意孤行【近似成语】:之子于归: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之死靡它: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之死靡他:同“之死靡它”。之死靡二:同“之死靡它”。
· 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 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