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这三个成语故事你知道吗?

2017-05-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5
转发:0
评论:0
这三个成语故事你知道吗?,中国历史文化浓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成语典故,小编今天来分享三则,大家是不是了

中国历史文化浓厚,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成语典故,小编今天来分享三则,大家是不是了解呢?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精选1:《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的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出处

楚地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

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

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精选2:《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专权,指着鹿硬说是马,而群臣附和的故事。

出处: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这时,秦王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指鹿为马》翻译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精选3:《为虎作伥》

为虎作伥出自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出处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这三个典故你都知道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故事典故自然数不胜数。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这三个典故。典故一:“人生贵得适志”历史出处《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诗文引用(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现代人的语义表达后人借用张翰传及其用语,表达人生贵得“适志”,随缘而归,不须求田问舍、不须刻意追求功名利禄。是作者欲摆脱尘俗之累,寻求自我精神解脱的方式与自在心态。】典故二:“君无救世之意,何但上下床之间耶?”历史出处《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与刘备共论天下人,许汜说自己昔日见陈登时,陈登‘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对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
· 成语故事:尸位素餐
中国历史悠久,这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很多历史故事,有些故事逐渐演变成了成语,小编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比较复杂的成语:《尸位素餐》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这句话这么看很好理解,就是说那个时代的朝廷大臣们,对上不能匡扶君主,对下不能对人民有益,全都是尸位素餐。但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是这个意思呢?我们再来看点详细的东西。实际上,“尸位”和“素餐”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地方。“尸位”来源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太康尸位”。这里的“尸”并不是我们现在以为的遗体的意思。在古代祭祀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制作工艺实在不怎么样,需要有一个人代表神或者祖先,坐在某个位子上接受祭拜,但是这人不需要做任何动作,这个人就是“尸”,实际上就好像我们现在的神像一样。这部作品讲的是太康作为一个君主,光是占着这个...
· 图解成语故事:囫囵吞枣(图)
1.从前,有一位医生对人说:“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害处;枣对脾有好处,但对牙齿有害处。”2.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了,说:“以后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这样就只有好处没有害处了。”3.有人听了他的这番怪论,说:“吃梨只嚼不咽,这是可以做到的,吃枣只咽不嚼却难了,把枣整个吞进去,胃怎么受得了!”4.那个自作聪明的人无言以对。
· 解读成语故事中的人物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名人辈出,自然少不了名人故事了。有些甚至还成为我们常常的成语。今天给你介绍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局就超出你的想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人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马谡丢掉街亭后,自动回营向诸葛亮投案自首,被诸葛亮下令处决了。其实,这个故事只是罗贯中先生的美好想像,这个美丽的传说也一直欺骗我们许多年。真实情况是,马谡在街亭之役失败后,自知罪不可恕,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选择了逃跑。逃跑途中还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做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最终,马谡还是被人给逮捕归案了。归案后的马谡确实被诸葛亮头头判处死刑,然而,还没来得及执行,马谡就病死狱中了(“谡下狱物故”《三国志.马谡传》)。另一个人物在历史上也是大大有名,毛遂自荐的故事还被收入了学生课本中。毛遂是平...
· 郑州古代成语故事:害群之马(图)
我们比喻一个人危害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时,会说他是“害群之马”。该成语出自《庄子・徐无鬼》: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它的出现,与古代五帝之一的黄帝有关;其故事发生地,就在新郑市的具茨山(现已改名始祖山)。黄帝,姓公孙,因生于轩辕之丘(在今新郑市北),故曰轩辕氏。黄帝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有关害群之马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一次外出造访的路途中。《庄子・徐无鬼(三)》记载:有一天,黄帝偕方明、昌寓、张若等七人,乘车前往具茨山访问大隗,途经襄城地方,迷失了方向。此时,恰遇一位牧马的小孩,于是七人便问路于他。问:“你知道具茨山这个地方吗?”牧童答:“知道。”又问:“你知道大隗在什么地方吗?”牧童回答:“知道。”黄帝说:“你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小孩啊!知道具茨山,也知道大隗之所在,那么能问你治理天下的事吗?”牧童回答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