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的由来

2017-05-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5
转发:0
评论:0
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的由来,民间故事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
民间故事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着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狗不理包子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香而不腻。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中瑰宝,被公推为闻名遐迩的天津三品之首。历经一百六十多年的狗不理包子,经创新和改良已形成秉承传统的猪肉包、三鲜包、肉皮包和创新品种海鲜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先后摘取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中国最佳名小吃、国际名小吃等多个国内外评选和大赛的金奖,被誉为津门老字号,中华第一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天津狗不理包子传说
到过天津或了解天津的,谁都会知道“狗不理”的包子,吃过的更是谈得津津有味。天津人常说“没吃过狗不理包子,等于白活”。固然是言过其实,但也足见其名声之大。因此有朋友到天津,或者是亲友串门儿,少不了请上去狗不理吃一顿包子。味道鲜美的“狗不理”包子,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那时天津候家后面有一家摊主叫高贵友,他乳名叫“狗子”摆设包子摊。经营的包子物美价廉,顾客付钱后,便可自取包子,掌柜对此一概不理。日久天长,人们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传来传去,“狗不理”便取代了原名“德聚号”。狗不理包子品种繁多,除了有猪肉包外,还有三鲜包、鸡磨包、豆沙包、韭菜包等。它用料讲究,做法精细,外观褶花匀称,刚出屉的包子犹如薄雾中含苞的秋菊,吃起来肥而不腻,味美适口。据传,袁世凯坐镇天津时,对狗不理包子百食不厌,并曾以此包子进献慈禧太后。慈禧品尝后,十分赞赏,狗不理包子身价便更高了。如今...
· 天津的由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一三九九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一四○二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一点六万多人。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 “狗不理”包子的由来狗不理包子的由来与传说
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去找点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像,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
· 单县名吃小论
单县名吃小论1、羊肉汤单县羊肉汤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它因其色香味俱佳,可口宜人,营养价值高而长盛不衰,享誉四方。单县羊肉汤呈白色乳状,鲜洁清香,不腥不膻,不粘不腻,独具特色。单县羊肉汤名目繁多、品种各异。其肥的油泛脂溢,瘦的白中透红。天花汤健脑明目,适合老年人和神经衰弱者食用;口条汤壮身补血,最宜病愈大补;肚丝汤可细嚼慢饮,眼窝汤肉烂如泥,奶渣汤沙酥带甜,还有马蜂汤、三孔桥汤、腰花汤、肺叶汤、肥瘦汤等70多种皆风味独特,各具其妙。单县羊肉汤选料和烧制极其讲究,它选用本地产二至四年的肥青山羊为主要原料。尤其是单县东南大沙河两岸的“捶羯”、“蒙羊”最佳。主要制作过程是全身骨架垫底,再放入25-30斤鲜羊肉和各种羊杂,羊杂下锅前须分别用开水氽,然后用大火烧开。去血沫后,再加入冷水10斤,开锅后撇去浮沫,再用3斤羊网油覆盖在羊肉上面,片刻再撇去一次血沫,尔后将佐料(白芷3两,桂皮1两,草果半两,良...
· 西安名吃——翠峰饦饦,背后的故事
翠峰饦饦属于西安周至名特小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传唐贞观年间,扶风索村一索姓姑娘因抗婚逃到周至翠峰山,过着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唐太宗李世民打猎到翠峰山时,因马惊迷途,闯入索姑住地,索姑娘以自己平时的主食饦饦相待,李世民食后赞不绝口,赦封索姑为“全贞娘娘”,并下旨保护其地。此后,翠峰饦饦传到宫廷作为御宴之品,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成为我国西部的美食佳肴。翠峰饦饦用料极其考究,必须是翠峰塬上的优质小麦加工面成,面是起硬撬软,搓条盘到,再揪成小的面疙瘩放入水中,等锅开时,巧妇用手均匀撕开,如饺子皮一般下入锅中,纯属手工制作。民间有诗云:“手里撕着薄闪闪,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似银盘、吃在肚里真舒坦”。翠峰饦饦以“薄、筋、光、酸、辣、香”等特点享誉三秦。好吃,面只是其一,色香入味,全在调汁。今天的翠峰饦饦已有炒饦饦、烩饦饦、酸汤饦饦、蘸汁饦饦等多种吃法。饦饦煮熟盛在碗里,加入汤汁,只见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