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清官悬物示廉录

2017-05-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5
转发:0
评论:0
古代清官悬物示廉录,  “受珠枉法”──收受贵重物品,违法为他人办事─历朝历代都被视作重大违法行为,

   “受珠枉法”──收受贵重物品,违法为他人办事─历朝历代都被视作重大违法行为,所以古代官员,特别是为政清廉者,对此都十分谨慎。那时没有如同今天反贪局之类的机构,供收到贿赂的人前去举报、“说清楚”,于是人们想出一个办法来:悬物示廉。

    历史上第一个这么做、开悬物示廉之滥觞的,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事见《后汉书》卷三十一《羊续传》:“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官员,于是就发生了下边这个很有戏剧性的故事:“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羊续碍于颜面,不好当面谢绝下属(“府丞”),故“受而悬于庭”;下属也是聪明人,第二次送礼看到上回送的鱼已成为“鱼干”,自然就明白了上司的意思,只得惭愧而退。羊续“悬鱼”之举大为后人称道:“爱士主人新置榻,清身太守旧悬鱼。”(宋.徐积)“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明.于谦)

    榜样在那里摆?,后代的官员们就有法可效了。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人送他一个雅号“悬丝尚书”,故事载于《晋书.山涛传》和晋戴逵的《竹林七贤论》:县令袁毅官瘾很大,为求升迁,到处行贿(“贪浊而贿遗公卿,以求虚誉”),掌管官吏任免、考核的吏部尚书山涛,自然更是他行贿的对象(“亦遗涛丝百斤”)。许多人都接受了袁毅的礼物,老于世故的山涛不愿让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乃受之”,但“命内阁悬之梁上,而不用也”。后袁毅事败露,朝廷“案验众官”;高官纷纷,唯山涛安然无恙、顺利过关:“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其实按照现在的观点,山涛也是难脱其咎的,因为只要收受贿赂,东西没上交,不管用与没用,即为受贿。

    还有一个“悬瓜”的故事,那是褒扬北齐南清太守苏琼的,事见《北齐书.苏琼列传》。南清府新任太守苏琼清廉之名传遍远近。“致仕归”(退休回籍)的原乐陵太守赵颍对此心存疑虑,想验证一下:“五月初,得新瓜一双自送来。”苏琼婉言“新瓜”的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采摘“新果”前去送礼(“人遂竞贡新果”),“至门,闻知颍瓜犹在,相顾而去。”送礼者“望瓜却步”,怏怏离开了太守府。

    对苏琼这种小题大做甚或不近情理的做法,他手下的工作人员曾经提出过质疑:“这是何必,不就是吃个瓜嘛,以后咱不吃就是了。”但是苏琼深知“防微杜渐”、“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说:“安有初乐为而复禁者?”用现代话说,就是:“世上哪有开始乐意做而后来再禁止的呀!”

    《明史.周新传》记载明代监察御史周新“悬鹅”示廉的故事(清代周清源平话小说《西湖二集.周城隍辨冤断案》亦有记载),文字十分简洁:“同僚一日馈以鹅炙(烤鹅),悬于室中,后有馈者指示之。”烤鹅香喷喷,但周新硬是抵住了美味的,咽了口口水,把它挂在了居室内;以后凡有人来送礼,便指指烤鹅摇摇头,意思就相当清楚,从此再无人前来送礼、自讨没趣了。

    “悬鱼”、“悬丝”、“悬瓜”、“悬鹅”──古人悬物示廉,既不损送礼人的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名节,避免了落下受贿的坏名声,实在是两全其美的聪明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启示录
作者和背景根据《启示录》第一章,启示录的作者,自称约翰,在拔摩岛上写作此书信,因此被称为拔摩岛的约翰。他的身份,基督教会传统上认为作者是十二使徒中的约翰,但在某些文献中,有不同的说法。使徒约翰根据二世纪初期游斯丁的记录中,启示录作者为使徒约翰,写作时间大约在公元96年,罗马皇帝图密善统治的末期。图密善是带领罗马军队摧毁耶路撒冷的指挥官提多的兄弟,他于提多死后登位。他要求人民奉他为神,并且采用了“DominusetDeusnoster”(意即“我们的主和上帝”)这个头衔。基督徒不愿苟同,因此在图密善统治(公元81-96年)的末期,基督徒遭受猛烈的迫害。根据特土良的说法,使徒约翰被图密善放逐到拔摩岛。在被囚期间,约翰接获异象而将其写下来。约翰长老亚历山大的丢尼修主教(DionysiosofAlexandria)曾提出,在以弗所教会中,一位名为约翰的长老,创作了《启示录》。内容大纲给亚西亚七教会
· 清官离任是明镜:只有离任仍然清廉如水才是清官
“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这首打油诗,对贪官污吏的形象进行了惟妙惟肖的讽刺。官员离任时,最能看出其是否清廉。历史上许多清官在离任时给人民留下一个清廉的背影,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骑着毛驴一身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乾隆年间任山东潍县(今山东省潍坊市)知县,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深受百姓爱戴。郑板桥离任时,当地不少富绅和贫民都要求为其摆宴送行,但都被他一一谢绝。搬家时,他仅用了三头小毛驴。一头由仆人前骑引路,一头背驮两捆书和一件乐器,一头装着简单的行李,由他自己骑着。如此离任,走得格外轻松。池洗笔墨走时清。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米芾曾主政涟水(今属江苏省涟水县)。“任满归,囊橐萧然”。临行时,特将笔端残墨置于池水洗尽,以示“来去清白”。他除了随身携带几件衣物和文房四宝外,未带走涟水一草一木。今天,涟水县城那座整修一新、意义深远的“廉池”景观,引来...
· 陶渊明当代启示录
摘要:原载于《文学教育》2012年第7期。鲁枢元,著名文学教育家,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真正的诗人注定是人类历史的先知,甚至还可能成为“把陷入历史迷误的大地转换成诗意的大地”的精灵。乡土的、田园的诗人陶渊明就是一位这样的“真正诗人”。当大地在21世纪的今天深深陷入历史的迷雾时,他反倒有可能更贴近我们。这位死去了1600年的“诗人中的诗人”或许有助于人们在荒芜的精神原野上,去辨识社会发展迷误的路径,去清理被严重污染了的大地与天空,去追寻现代人失去的性灵。人类社会的历史如果是一条长河,而人类的诗意与哲思则犹如深潭巨渊,并不随着滔滔江河渐行渐逝,而总是会围绕着“天地神人”中的一些“元问题”,云蒸霞蔚,化雨化露、滋润着众生的心田。一、达人善觉:樊笼与规训社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是陶渊明诗歌精神世界中的核心意象之一...
· 【安氏古代人物录】安国安祚等
【安氏古代人物录】安国安祚等据文献记载,安氏有“西林”、“东林”和“南林”三个园林,在安国祖孙几代生活的时期曾经闻名遐迩,其中“西林”更是为人称道的著名江南园林。全园三十二个景点,由安国始建,至第四代安绍芳达到鼎盛。园中有“巨沼数百亩,蔽以芳渚”,沼外“古松千章”,郁然深秀。整个“西林”的建筑物如扇面状展开,亭廊建筑通过山石清流和林间曲径串联成一体,可称得上是富于文人雅趣而又有田园风味的一座园林。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曾撰《西林记》以记其胜,誉为“两百年来东南一名区也”。历经四、五百年风雨涤荡,园居均已不复存在,令安国留名于世的,还是他的铜活字印书了。BR安国一生从事各种商业活动,经营得法,终于成为大富豪,对明中叶以后直至近代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工商经济发展,起着示范作用,并产生积极影响。他爱书进而刻书、印书,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他为家乡人民做过一些好事,曾出资疏浚白茆河,资助边饷平...
· 【安氏古代人物录】安崇诚生平
【安氏古代人物录】安崇诚生平《中国安氏家谱》载:安崇诚生平安崇诚焘之子,字仲用,生于北宋皇四年(1052)四月二十三日,陕西咸宁县双凤里义阳村人。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京都(开封)武试夺魁赵,赵顼点授“武状元”。其年二八,人才出众,艺勇超群,握周易一部,熟孙子十三篇。戊申七夕梦武侯授以兵法,得移星禳斗之术。蕴六韬三略之能。威武出人头,夺魁如反掌。当诏人问之,方识其为“征西元戎之长嗣也”。先是诚公奉母命赴京,访探父息,固获武魁之显。熙宁二年(1069)二月,请旨救父,领兵一万,S路招集,行七日,夜宿杨柳树,三更时,诚公坐帐,忽有音自外传来,听之,乃琴音也。遂更衣出外,皓月当空,明星朗照,步至一楼闻韵柑,其音有怀文抱武之韵。入楼相见,询其名,答曰:“予张怀远也”。谈及时务,张然乐从。次日偕行遥见一山。诚公曰:“此地山深岭峻,云祥气\,其中必有名将。汝可带旗牌一队视其动静,远得令而往,见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