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中国在世界上的别称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83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中国在世界上的别称,历史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家以对中国某一事物的具体印象,或以对

历史文化   


    在漫长的 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家以对中国某一事物的具体印象,或以对中国的关系与态度为基础,给中国以各式各样的称谓,虽然不乏褒义的美称,其中也有一孔之见,有历史偏见,甚至有少数国家对中国的歧视和敌意。

1、Sinian(震旦)

 

    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语中对中国的称谓。曾经认为这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其实,震旦纪,是5 亿7 千万年前到18 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命演化历程中具有呈前启后的意义。在震旦纪的漫漫等待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就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

 

2、Seres(丝国)

 

    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引起了剧场的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3、China

 

    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有一种说法是,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中文读音与英文读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4、Chink(清国人)

 

    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而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也成了清国奴。

 

5、Chinoiserie(中国风)

 

    法语中的一个词,指18 世纪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想象创造出新形象。后来演化的意思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琐;中国风格,中国工艺品;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6、Chinees(西内逊)

 

    “西内逊”是荷兰语中专指华人的词,也含着对中国的贬义,这是由于那时中国的老弱、保守、落后。现在“西内逊”这个词的意义已仅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到中国餐馆里去吃饭”,二指“中国人”。

 

7、(掌柜)

 

    韩国有种说法,19 世纪初华侨到朝鲜之后,当地人曾用“掌柜”一词来代表中国,意思是中国人精于做生意,精于算计,也称中国人是“守财奴”,认为中国人挣钱不花。这个词在韩语中有些贬义,现已几乎不用。

 

8、NuocTau(船国)

 

    越南民间有种说法,将中国说成是“船国”,将在越南居住的华人称为“三船”,大概意思是指中国人是坐船来越南的,而且中国的船舶制造业让越南人羡慕。

 

9、Blue-Ant(蓝蚂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广大解放区流行“列宁装”、解放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这种抹杀个性的政治化服装时尚被推向了极至。一时间,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讥称为千篇一律的“蓝蚂蚁”、“灰蚂蚁”。

 

10、Cathe(契丹)

 

    俄语称中国为Cathe 或Kitay。有一种说。China 一词的来源应该是“契丹”。中国古代在西方不叫China,因为生产丝绸而叫做“塞里丝国”,就是今天Silk 一词的词根。到了契丹建立的辽,和西方的贸易繁荣,国体开放,因此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当时北方民族,比如女真、蒙古等都把中原地带叫做“契丹”。随着这些民族和北方或西方的交流融合,“契丹”的名字逐渐表示中国的土地。“中国”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叫做“天下”。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赞之情不言而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
· 中国古代对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
· 老师的别称
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师父、师傅:对教师的尊称。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助教:为“国子学”(即后之“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教习:明朝人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经师:汉代尔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之尊称。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
· 中国农历中12个月的别称
传统文化一、1月---正月、开岁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二、2月---杏月、如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三、3月---季月、桃月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
· 家谱的名称、别称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