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一毛不拔”的来历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0
转发:0
评论:0
“一毛不拔”的来历,百科知识     很早以前,有一男子嗜酒成性,每天必去酒馆,但从不花分文。见到有
百科知识   

    很早以前,有一男子嗜酒成性,每天必去酒馆,但从不花分文。见到有人喝酒,便上前打躬道:“对不起大哥,我来晚了,罚酒三杯。”然后坐下便自斟自饮起来,长年累月如此。方圆十里八里酒客没有不厌烦者,都说:“这种无赖之徒,就是圣人贤人见了也要发愁。”因此,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圣贤愁”,传闻甚广,臭名远扬。
  消息传到天上,八仙也感吃惊。吕洞宾对张果老说,人间竟有这等不知羞耻之人,我们下凡去教训教训他。说罢,两位神仙摇身一变,一对白胡长衫老者坐在了酒馆。不一会“圣贤愁”赶到,向前施礼道:“老伯,家有点事来晚了,罚酒三杯。”说罢就要斟酒,吕洞宾一把抓住说:“等等,酒我们买,你买几个小菜下酒好吗?”。“不不不,我陪二老喝。”“那你付酒钱,我们来买菜。”“实在对不起,我没钱。”张果老愤然道:“你既不买酒又不买菜,哪有白吃白喝的道理!”吕洞宾看这个大赖不好对付,于是说:“那这样吧,我们用你的大名‘圣贤愁’,每人选其中一个字,各作一首打油诗,谁作不上来谁付酒菜钱,你们看行不行?”张果老马上说:这个办法行,谁也别耍赖。我就先说个“圣”字吧:“口耳王,口耳王,(“圣”字繁体是上为耳口下为王)圣人喝酒不癫狂,可惜盘中无小菜,割个耳朵尝一尝。”说罢便割掉自己一只耳朵放在盘子里。
 
    酒大赖见状大惊失色。吕洞宾饮了一口茶水说:那我就说个“贤”字吧,“臣又贝,臣又贝(“贤”字繁体是上边臣又下边贝)贤人喝酒多不醉,可惜盘中无小菜,割个鼻子试试味。”这酒大赖早已吓出一身冷汗,心想这两位老者肯定不是凡人,但又不舍得花钱买酒菜,拔腿就想溜掉,哪知张果老早有准备,一把把他抓住。酒大赖沉思一会说,我只好说最后一个“愁”字了:“禾火心,禾火心,愁人喝酒醉熏熏,可惜盘中无小菜,拔根汗毛赛山珍。”张果老听后大叫:“太不象话,我出一只耳朵,他出一个鼻子,你就只拔一根汗毛?”“圣贤愁”把嘴一撇说:“哼!今天要不看你们两位神仙的面子,我一毛还不拔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毛不拔”的来历竟有如此历史背景!
在战国时期,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思想家不是我们现代人比较熟知的孔子和孟子,而是杨朱和墨子。《孟子》中就记载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按今天的理解就是,微博上最牛的大V是杨朱和墨子,老百姓不是杨朱的粉丝就是墨子的粉丝。可惜由于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量古籍被毁,再加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两个人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力都不大。杨朱和墨子的观点极为对立,《孟子·尽心》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一毛不拔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杨朱也因为其“一毛不拔”的观点最被后世误解,被扣上了极端自我主义的帽子。前因后果那么杨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我们就要来看看这件事发生的前因后果。有一天,墨子的一个学生禽滑向杨朱请教道:“如果拔先生的一根毛来拯救天下,先生干吗?”(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朱回答:“天下不是一根毛...
·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成语意思】: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用法分析】:一毛不拔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成语来源】: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yīmáobùbá【英语翻译】:unwillingtogiveupevenahair【成语声母】:YMBB【成语分辨】:一毛不拔和“爱财如命”都形容极其吝啬;“爱财如命”含有“极其贪婪”的意思;一毛不拔没有;一毛不拔含有“自私”的意思。“爱财如命”没有。【一毛不拔的近义词】: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爱财如命【一毛不拔的反义词】:一掷千金、挥金如土【成语故事】:出处《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释义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
· “东阳”的来历
南宫有东阳故地之称,如古版《南宫县志》就多有此称。著名史志专家傅振伦先生“以八十四岁之人,追述几十年前(南宫)之事”其文章题目就称《东阳旧闻》。然“东阳”之名源于何典?与南宫是何关系?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据查,“东阳”作为地名或区域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最早见于《左传》,曾五次出现。第一次在齐灭莱国的记述中。鲁襄公二年(前571年),鲁成公夫人齐姜去世,作为娘家人,齐灵公欲派嫁给齐大夫的宗女和同姓大夫的妻子前去鲁国奔丧,并且要求与齐有宗亲关系的莱国也派人去,但“莱子不会”。莱国不派人参加吊唁活动,使齐国的号召力和威信受到了挑战,齐国大怒,于是“晏弱城东阳以逼之”(《襄公上》)。这里的“城”字名词用如动词,是筑城的意思。晏弱(晏婴之父)在东阳之地筑城以准军事手段逼迫莱国就范。但高压政策并未奏效,莱依然如故,齐怒气难消,一不做二不休,在对峙一年多后,于齐灵公十四年(前56...
· 羌的来历
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亦为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关于商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殷甲骨卜辞中有“羌方(商西强国)”、役使“羌”、“多羌”及大量以“羌”为祭祀人牲的记载。商朝末年,羌人曾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羌人是古戎人的一部分。《国语.周语》载西周宣王时有“羌氏之戎”,势力强大。姜戎中有申戎,后与犬戎等共灭西周。《左传》云“姜戎氏”,春秋前期入居豫西,其俗被发,与羌同。“姜”、“羌”二字古时相通,学者多认为此姜戎即羌人。据说这支戎人是被晋惠公招引到晋南,虽然其当时“衣服饮食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但已步入农耕定居生活,后来即与华夏族融合了。羌人的历史绵延不断,在战国时,有义渠之戎,风俗为火葬,被学者认为是羌人。他们与华夏诸侯国有交往,常与秦发生争战,后为秦昭王所灭;居住在河湟地区的部分羌人,依水草而居,氏族无定,有戎人、爰剑的彪悍之风。后来躬耕蓄畜,日益强大,在河湟之间称霸。爰剑子孙世...
· “年”的来历
民间故事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