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部分罕见姓氏的由来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55
转发:0
评论:0
中国部分罕见姓氏的由来,百科知识   在中华姓氏中,常见的大多是单字的,双字的复姓也有不少,但您听过
百科知识   

  在中华姓氏中,常见的大多是单字的,双字的复姓也有不少,但您听过9个字的姓氏吗?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中华姓氏大辞典》中记载,有一个人的姓氏由9个汉字组成,这9个字分别为爨(cuàn)邯汕寺武穆云籍鞲(gōu)。



明代墓土的罕见姓氏

  大家熟知的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中收集了单姓、复姓共504个。明代的陈士元编写的《姓镌》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袁义达、杜若甫编著),我国古今各民族以汉字记录的姓氏共有11969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136个。

1、黄帝族是中华姓氏主体

  那么,中华姓氏为何如此纷繁复杂?那些稀有的姓氏究竟有怎样的涵义?成因又是什么?昨日,辽沈晚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民俗专家齐守成。他表示,中国姓氏成因非常多元化,简单来说,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

  在采访中,齐守成告诉记者,姓氏起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期,它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另外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也有关系。母系社会早期,以狩猎、采集为生的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血缘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往往尊奉此物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

  在母权制早期实行族外群婚,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世系从母系计,凡在一个氏族名下的全体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随着社会的演变与进步,氏族图腾逐步转化为族姓。

  齐守成介绍,姓氏来源虽然渠道很广,但主要源于黄帝。黄帝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亦称有熊氏。据学者考证,“姬”的古字就是熊迹的象形字。姬姓是以熊为图腾的民族,所以黄帝称有熊氏。

  在当今100个大姓中,有69姓属于黄帝族,还有12姓系由黄帝和炎帝族等共同形成,总计出自黄帝族的姓氏占80%以上,这说明黄帝族是产生中华姓氏的主体,黄帝是中华姓氏的共同始祖。

2、稀有姓氏主要由少数民族姓氏衍生而来

  那么,为何会有那些多字的、稀有的姓氏呢?齐守成介绍,那些稀有的姓氏,成因主要为少数民族姓氏衍生而来,或与民间传说有关。

  还有采姓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姓氏,但分布很广,其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出自纪姓,据传黄帝之子夷鼓氏封于采,邻近现在的北京,其后代便有人以地名为氏;二说春秋时有戴国,其地在今河南兰考县一带,戴公的后代就有人以采为姓;三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赐二弟吴氏改为采姓,其后代便以采为姓。而陈桥镇唐楼村的采姓家族的姓氏来历则来自于皇帝的一时兴起。他们的祖先原来姓米,明嘉靖时,米氏族人米自详在朝为官,因为政绩出色,深得皇帝赞许,嘉靖皇帝一高兴,就给了米自详一种独特的赏赐,赐姓为采。嘉靖皇帝认为给“米”加上一撇,犹如给米自详加了一顶官帽,世代流传下去,这是一种最为特别的奖励,这样“米”姓就变为采姓,流传至现在。

  再有“第五”姓,据传荆轲刺秦王时,随行有五位勇士,荆轲刺秦失败后,五位勇士逃跑,为了躲避秦人的追杀,他们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别改姓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另一则关于“第五”姓的来源则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经把战国时齐国的后裔迁徙到现在的湖北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齐国田姓贵族时,因为田姓人氏众多,所以刘邦便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数字区别,分为“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现在国内并不多见的“第五”姓就是这么来的。

  齐守成表示,谒祖寻根的意识让这些稀有姓氏得以存世,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稀有姓氏的后代或许始终在寻找着他们不平凡的“祖荫”,可将其解读为中国人惯有的传统文化的内在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
·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
·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族占绝大多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姓氏是代表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在今天的社会里,它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从它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却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姓氏是怎样产生、发展的?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字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等众多社会科学。中国第一部解说方块文字原始形体及字源的文字学专著是《说文解字》。此书作者许慎(约公元58—147年)解释:“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这就是说,人是母亲生的,故姓字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
· 中国五大罕见且奇怪姓氏
姓氏,是中国文明中一个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姓氏背后,都隐藏着一段真实的故事。而众多姓氏中有五个姓既非常罕见,又令人“望而生畏”。死据说是倒数第二“小姓”。“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非常避讳这种事情,不愿意张嘴闭嘴“死来死去”的。可是,以此为姓,就没办法了,无非令人产生不吉利的印象。难有人统计过,这是中国倒数第一姓。这个“难”,读去声。分布在河南四座小村里,世代居住在此的男女老少,全姓“难”。这让外界联想到灾难、困难等不愉快的事情。据说“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几经辗转,难姓鲜卑族才涉足朝鲜半岛。黑任何文化都崇尚光明正大,黑,往往有不祥的预感。而这个字作为姓氏,却读作“贺”。只是落到纸上,较为尴尬。老一降生,就要被称为“老……”,不愿意也得这么叫,“老”字跟你一辈子。比如“老宝宝”、“老小姐”。这个...
· 中华姓氏的由来!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年—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四、以封地为姓。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