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三省被称为关东的由来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5
转发:0
评论:0
东三省被称为关东的由来,文史百科   东三省地图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
文史百科   



东三省地图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历史是最可靠的见证。不妨从历史的源头说起。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 ·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不过是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时文化人把远古时代的理想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地理概念。因为尧舜禹三代还不具备形成国家的条件,自然也就不会有″州″的行政区划与设置。尽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此四州之设,并不包括今吉林与黑龙江两省之地,仅以方位″东北″指称今辽宁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东北地区设制,仅以少数民族朝贡来确认其土地与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隶属关系。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所以,周继承了尧舜时的遗产,称:″隶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时,肃慎继续朝贡,孔子曾亲眼见过其贡品�D�D��矢石�e,并为陈国惠公做了鉴定。《山海经·大荒北经》也有关于肃慎的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不咸即今长白山,肃慎族居于长白山地区又得到了确证。
 
  以上所证,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扩展至白山黑水即相当今之吉林、黑龙江两省之境。此时,因无明确的行政区划,仍以方位″东北″代称本地区,同时,又把民族作为地区的代名称。东北正式有了本区域名称,是到了战国时期,与燕国在此设郡联系在一起。燕国处北方,经常遭到强敌东胡的内侵。昭王时,始筑长城,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括在长城以内,设郡以辖其地。据《史记·匈奴传》载记甚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辽西与辽东两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辽宁省境。襄平即今辽宁省辽阳市,就是当时辽东郡的首府。这是有史以来,首次在辽宁也是在东北地区建制设郡。自此,辽即成了今辽宁地区的代名称,历代相沿不变。有时也把辽泛指为东北地区,但它真正含义,还是限指辽宁地区。
 
  秦结束了战国长期纷争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大统一。为防御匈奴,集燕、赵长城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为一体,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仍把辽宁大部划入长城的藩篱之内,所置辽东、辽西与右北平三郡,是对燕制的承袭和进一步完善。
 
  元代承前启后,不仅确认辽镏金人的东北区域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进一步巩固下来。如《大元一统志》说:″开元路,南镇长白之山,北浸鲸川之海,三京故国,五国旧城,亦东北一都会也。″这里提到的″东北″,恰恰是从如今之东北区域这个大范围说的。于是,″东北″这个概念,既是方位又指为区域。
 
  正如已故的东北史研究的开创者金毓黻先生指出:″方位之称,原有辨方正位之义菜肴都设,更为建官施政之准。″地理之义,首在辨方位,很久以来,这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据传,庖牺制八卦,把″东北″置于八方之一。前引《周礼》已把当时称为幽州的今经省东部及今辽宁西部的北镇与医巫闾山,统称为″东北 ″。后随着疆土的扩大与开发,″东北″的涵盖面愈广,最后已将现今辽吉黑三省都概括在″东北″的范围之内。而随着元以前各王朝政权在这里相互承袭设官建制,并不断完善,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本地区的认识,自辽始,以区域分划,设官而治,才将原为地理方位之名,概指为区域之名。
 
  自明代以后,东北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D�D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关东。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关东这一区域概念的形成,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与长城特别是与山海关的修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了说清关东之名的由来,首先不能不回顾长城自身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地处北方的燕国,为防御″东胡″内侵,始筑长城。当时,还有赵国也出于同样的目的,兴修维护自身安全的长城。但与东北有直接关系的是燕长城。据 考古学家测定,燕所修的这段长城,约自起于今之张家口,向东北行,经内蒙古多伦、独石等境,东经河北围场县,自赤峰,进入今辽宁省境,历建平、北票、阜新、彰武、法库、开原,跨越辽河,再折向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直达鸭绿江畔,长达24000余里,几乎把现今辽宁省全境囊括在长城以内。秦始皇一统一天下,集燕、赵等国之大成,将各段长城连成万余里,如《史记·蒙恬传》说:″因地形,用险制塞,起光,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其中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秦始皇大修长城的主观意图,同燕、赵一样,就是防御北方强敌匈奴的不断内侵。辽东处长城以内,自无里外之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三省总督
沿革前身为康熙元年(1662年)所置的辽东将军,后改为奉天将军、盛京将军。光绪二年(1876年),加总督、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并且兼任奉天兵、刑二部尚书及奉天府尹。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改制,三个将军辖区改建为行省,裁撤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改盛京将军曰东三省总督,并加授钦差大臣的头衔,驻地分别为三省的省会。宣统二年(1910年),兼任奉天巡抚。历任总督日期为由农历换算后的格里历日期徐世昌(1907年6月12日-1909年2月8日)锡良(1909年2月8日-1911年4月20日)赵尔巽(1911年4月20日-1912年2月12日)#张作霖(1917年7月11日-1917年7月12日)(张勋)参考文献《清史稿》第197至199卷:疆臣年表一至三(各省总督、河督漕督)(中央研究院瀚典全文检索系统1.3版)格里历日期转换工具:中央研究院两千年中西历转换参见盛京将军
· 闯关东时期为何山东人不选择去富裕的南方而偏偏选择严寒的东三省呢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个人抗争史和民族奋斗史。狭义上的闯关东指的是19世纪中叶到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在这次闯关东的移民大军中主要以山东人为主,那么,为何山东人不选择去富裕的南方,而偏偏选择严寒的东三省呢?在清末这次移民中,山东人之所以选择东三省,而不是南方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在清初满清政府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而到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为了抵御沙俄对东北的侵蚀,清政府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此时又恰逢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涝等自然灾害,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百姓纷纷响应满清政府的号召闯关东,去关外实现自救。二是东三省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虽然东三省是严寒之地,自然环境恶劣,但是当时百姓还是以土地为生,有土地就意味着有了活路。恰恰当时的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是当时逃荒的山东人最佳的移民地。...
· 黄河文化—长垣县被称为“三善之地”的由来
黄河岸边的河南省长垣县,古时称蒲。春秋末期,孔子的学生子路治蒲三年,政绩卓越,孔子三称其善。从此,长垣县便有了“三善之地”的美名。公元前487年,子路被当时的卫国聘为长垣宰。成为长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首任县令。子路上任以后,察民情,顺民意,治黄河,兴水利,扶农业,重教育。亲率民众根治水患,现在长垣县的文明渠就是在当时的基础上逐年开挖而成的。兴修水利,不但可防洪排涝,也使旱地得到灌溉,大片荒芜的农田得到开垦。同时,子路还号召人们植树,改善生态环境。他经过三年的治理,全县沟渠纵横,树木茂盛,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路过长垣,看到长垣的巨大变化,他高兴的三称其善。孔子说:“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正以信,故民尽力;入其邑,墉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民不偷;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从此以后,子路治蒲的故事被广...
· 先祖的关东情结
谭家岗谭氏,祖籍山东莱州府昌邑县,早在明朝永乐一朝,昌邑谭氏既有“文武三举人,兄弟双进士”之誉,明朝开国以来,在昌邑谭氏五大派系之中,成为最有名望的一支,有明一代,昌邑谭氏一族与同里黄氏(黄福,昌邑黄家辛戈人,明洪武甲子进士,仕至户部尚书,进位少保,赠太保,谥忠宣)。孙氏,(孙洪,昌邑孙家道照人,明正统甲戎科进士,仕至右都御使)。邢氏,(邢尚简,邢家郜人,明嘉靖辛丑进士,新安知县,转右佥都御使,晋大理寺卿。)合称为明代昌邑四大望族,屹立于莱州仕族之林。谭家岗谭氏一世祖谭公讳义,号,肃义。明永乐十五年举人,河南林州教谕,河北大名训导,江苏溧水县知县,南京刑部主事,以子溥贵封赠户部侍郎。族祖谭燮,与义公为永乐同榜举人,举进士。山东青州府益都县知县,官至国子监祭酒。族祖谭忠,明永乐间武举人,历官辽东都指挥使司,永乐十八年与骠骑将军刘公子期领军至今吉林阿什哈达,督造战船,训练水师,乃至乌拉卫、其塔...
· 关东平原
地理关东平原的范围包括了群马县、栃木县、茨城县、千叶县、埼玉县、东京都、神奈川县等七个自治体。平原内的主要城市则有东京特别区、横滨市、川崎市、千叶市及埼玉市。平原的北侧,由东到西,分别为榛名山、赤城山、足尾山地、日光连山、高原山、那须连山、八沟山地、阿武隈山地环绕。平原的西界是关东山地、东界为鹿岛滩及九十九里滨。南边则是被房总半岛及三浦半岛的丘陵和东京湾、相模湾包围。平原上的河川多发源自北方及西方的山地,流向东方或南方。主要的河川有利根川、渡良濑川、鬼怒川、那珂川、荒川、多摩川及相模川。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利根川,其流域面积占了关东平原的一半以上。台地的部分,则有武藏野台地、相模野台地(相模原台地)、大宫台地及下总台地等几乎都被名为关东壤土层的火山灰土壤覆盖。至于丘陵的部分,则有第三纪时隆起的多摩丘陵等。土地利用方面,平原上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圏几乎全为都市用地所覆盖。在周边的冲积平原上有一部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