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初探王莽民族关系思想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8
转发:0
评论:0
初探王莽民族关系思想,关于王莽在摄政和称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做法,学术界历来就有不

 关于王莽在摄政和称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做法,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对而言,对其否定者多于肯定者。持否定态度者大都认为,王莽的民族政策破坏了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与周边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王莽“推行一系列恶化汉匈关系的政策,破坏了汉匈之间的团结。”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王莽的民族政策“对于巩固和加强中央对地方民族政权盼控制,维持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应该予以肯定”;王莽向匈奴所颁布的四条“对于匈奴奴隶制有釜底抽薪的作用,可以割断匈奴国家奴隶的来源”,“具有明显的进步作用”;“如果从与匈奴和亲的耗费与匈奴的内部情况等多方面来分析,王莽对匈奴的政策还是有对症下药的地方”;王莽对高旬丽、西南夷的战争“是镇抚地方叛乱,这些战争的范围与对象都向我们表明,它们与侵略性质的战争毫无共同之处”,“不应该说王莽是侵略者”。因为专家学者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文献资料,所以,否定者和肯定者一时很难达成共识。只要我们对王莽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一番系统梳理和认真考察,或许会更加接近王莽民族政策的实质,更容易理解他在处理民族关系时一些离奇古怪的做法,更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从王莽的所有言行来看,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比较理性,而且还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大致说来,王莽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主要由“一统”、怀柔及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等三个方面所构成。

  一、“一统”思想

  “大一统”理论至迟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萌芽,战国时期已经定型。《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载:“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当梁惠王问孟子怎样才能安定天下时,孟子十分肯定地回答:“定于一。”(《梁惠王上》)到秦汉时期,大一统理想不仅变为现实,而且成了主流思想。所谓“一统”,即“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董仲舒传》)王莽的“一统”思想即源于传统的大一统理论。

  从文献记载来看,王莽关注民族关系始于元始元年(公元1年)。是年正月,王莽委婉地告诉益州的官员,让他们想办法“令塞外蛮夷自称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莽白太后下诏,以白雉荐宗庙。于是群臣盛陈莽功德”(卷35),王莽也因此得到了“安汉公”之号。“越裳”为南方边远地区的一个古国,王莽让越裳--氏来献白雉,尽管含有自比周公、捞取政治资本的意图,但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的大一统的民族关系思想。王莽刚辅佐汉平帝时,就曾向皇太后提出过“宜明一统之义”(《王莽传上》)的建议,而“一统”的突出标志就是四方来朝。作为皇太后来说,当时最需要的是天下一统,所以,王莽便想通过越裳氏来献白雉这种古老的方式,来取悦皇太后。皇太后在诏书中对王莽大加称赞说:“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王莽传上》)皇太后之言,真实反映了她本人和王莽对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元始四年(4),王莽在给皇太后的奏折中,进一步阐发了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黄支自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昔唐尧横被四表,亦亡以加之。今谨案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未有西海郡,请受良愿等所献地为西海郡。臣又闻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汉家地广二帝三王,凡十二州,州名及界多不应经。《尧典》十有二州,后定为九州。汉家廓地辽东,州牧行部,远者三万余里,不可为九。谨以经义正十二州名分界,以应正始。”(《王莽传上》)从表面来看,王莽是为皇太后歌功颂德,实际上是他本人民族关系思想的真实反映。

  建立新朝后,王莽更加明确地阐述了他的“一统”思想:“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之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其定诸侯王之号皆称公,及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王莽传中》)不久,王莽在给五威将的策命中又说:“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王莽传中》)《汉书·王莽传中》载:“莽志方盛,以为四夷不足吞灭,专念稽古之事”。可见,“一统”思想是王莽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天下必须一统,必须由汉王朝和由他建立的新朝统领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即他所说的“天无二日,土元2E'’。如果少数民族政权与汉王朝和新朝分庭抗礼,甚至“僭号称王”,那就是“违于古典,缪于一统”,就应当不惜一切手段来维护一统局面。所以,天下一统,四方来朝,是王莽对民族关系的理想追求。

  应当说,王莽的“一统”思想与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相吻合的。我们知道,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是西汉自汉武帝之后的统治思想。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董仲舒传》)作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王莽对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兼容并包,自然会把“大一统”的政治思想应用到他的民族关系思想之中。

  王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些做法,都是在他的“一统”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元始二年(公元2年),作为新都侯的王莽暗示匈奴单于,让他把王昭君的女儿须h居次云派到长安,伺候太后。王莽的做法虽有取悦太后之意,让太后觉得她的“威德至盛异于前”(《匈奴传下》),但也反映了王莽的民族关系思想。因为当时汉平帝年幼继位,太后临朝称制,需要得到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认同和支持。王昭君之女人侍太后就具有这种象征意义。

  同年(公元2年),车师后王句姑和去胡来王唐兜因怨恨汉朝的都护校尉,带着家眷和所部人马投奔了匈奴。匈奴单于接纳他们之后,又向汉朝作了通报。王莽等人大为恼火,便派中郎将韩隆等出使匈奴,对匈奴予以强烈谴责。而匈奴单于囊知牙斯认为:“孝宣、孝元皇帝哀怜,为作约束,自长城以南天子有之,长城以北单于有之。有犯塞,辄以状闻;有降者,不得受。臣知父呼韩邪单于蒙无量之恩,死遗言日:‘有从中国来降者,勿受,辄送至塞,以报天子厚恩。’此外国也,得受之。”(《匈奴传下》)王莽把车师视为“内属”汉朝的地方政权,匈奴则将其视为“外国”,这是以“一统”思想处理民族关系的王莽所无法容忍的,因此,王莽不仅派人谴责匈奴单于,逼迫单于交出句姑和唐兜,而且还“诏会西域诸国王,阵军斩姑句、唐兜以示之。”(卷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国藩哲学思想初探
关于曾国藩的哲学思想,其本人没有专门著作,研究者也较少谈到。其实,涉及这一问题的材料还是相当多的。它散见于信函、批札、日记、笔记之中,从各个方面反映出曾国藩的哲学观点。这些观点虽不是曾国藩的发明创造,他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过来加以运用,并取得某些成功。因而,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步了解曾国藩一生中得失成败的思想根源乃至整个近代史,都是有益的。下面分几个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一曾国藩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代表的是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但由于出身于上升中的中小地主家庭,来自统治阶级下层,故其人生观还是积极向上的,很少颓废思想。尤其他的前期,更是如此。曾国藩曾与人讲:“盛世创业垂统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①而他一生则始终以“末世扶危救难之英雄”,以心力劳苦”自任。出办团练之婚;他即提出“不要钱、不怕死”的口号,既用以号召土绅,也用以约束自己。曾国荃被任命为...
· 清代前期林业思想初探
思想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既是从实践中产生,反过来又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林业思想是制定并实行林业政策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反映这一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林业生产状况,以及人们对森林作用认识的程度。清前期的林业思想既包含了前代人的成果,又有所突破和发展。清代,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前期社会尚未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同时该时期人口增长迅猛,从数千万增长到4亿;棚民大量涌现,毁林开荒问题突出;水土流失、水灾、旱灾等生态灾难频繁发生。在这种形势下,林业思想作为现实的反映和林政的灵魂,从形式到内容都表现出一些与明代以前及鸦片战争以后不同的特点,反映出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过渡性和独创性。研究这一时期的林业思想及其特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弘扬传统思想,而且对于今天的林业和生态建设不无借鉴意义。1农本思想中的林业思想我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农为邦本。农本思想对林业发展影响很大,清代当然也...
· 黄宗羲民主思想成因初探
摘要:本文认为,促使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形成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明清之际开始出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政治斗争的新形势,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以及王阳明心学的内在启发等都是影响黄宗羲民主思想的关键因素。
· 《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
根据传统的说法,《周易》的产生经历了几个关键的阶段。第一、在远古时代,伏羲根据他对自然界的理解,画出了八卦,上可通神明之德,下可类万物之情。第二、八卦产生之后,后人将其两两相重,形成六十四卦,进入夏朝以后,六十四卦的最初形态《连山》易形成,《连山》以艮卦为首卦,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 王翦军事思想的灵魂初探
王建东陕西姓氏文化研究会王翦研究会傅斌龙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王翦研究会王翦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与儿子王贲一起,为秦始皇灭掉六国中的五国,成为我国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王翦身经百战,攻必克,战必取。且爱兵如子,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其突出军事思想的灵魂表现为:“养兵不用兵(对外策略),用兵不出兵(战略方针),出兵不伤兵(战术理念),伤兵不亏兵(对内政策)”。王翦用兵的这一原则是我国古代治兵思想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人们的重视与扬。一、养兵不用兵军队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并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不管对国内还是对国外而言都是十分必要和不可或缺的。因为军队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和主要组成部分,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对外抵抗或实施侵略,对内巩固政权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中,军队的演变是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