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各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
中国姓氏的起源很早,从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到汉代我国姓氏体系基本确定,再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姓氏已变得枝繁叶茂。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统计,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11969个,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双字姓氏4329个,三字姓氏1615个,四字姓氏569个,五字姓氏96个,六字姓氏22个,七字姓氏7个,八字姓氏3个,九字姓氏1个。在中国历史上,姓氏不断发生变化,古老的姓氏消失,新的姓氏出现。追溯考察姓氏的历史来源和变化,搞清中华民族的血脉组成,是姓氏文化和寻根文化的基础,对推动民族关系、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姓氏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元朝汉族及内迁的蒙古、畏兀、唐兀、女真、回回、高丽等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并将其分为由人名、职官名、部族名、居住地得姓氏,因帝王赏赐、迁移、政治避难、避讳、讹言、收养、出家、华化而更改姓氏等不同类型。
一、元朝的民族及其姓氏特点
元朝实行民族等级管理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人口按照民族的不同和被征服的先后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并在政治地位、法律地位、科举名额、官吏任用、赋役征派等及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和不平等的规定。 蒙古人是统治民族,习惯以原来的部落或氏族名称作为出身的标志,为元朝的“国姓”。陶宗仪《辍耕录》中列举了蒙古的72种姓氏,据考证,其中有不少错误和重复,清朝钱大昕《元史氏族表》考释,蒙古族有42种氏族,分别是札札刺儿氏、八邻氏、召烈台氏、阿鲁刺氏、珊竹氏、兀鲁兀台氏、忙兀氏、斡刺纳儿氏、晃合丹氏、别速氏、薛亦氏、瓮吉剌氏、亦乞烈思氏、汪古部、斡亦刺氏、许兀慎氏、逊都思氏、怯烈氏、兀良哈氏、燕只吉台氏、达达儿氏、脱脱里台氏、土别燕氏、拓跋氏、案赤歹氏、兀罗带氏、彻兀台氏、捏古台氏、卜鲁勒多礼伯台氏、秃立不带氏、度里班氏、兀速儿吉氏、察台氏、凯烈氏、察罕达口口氏、乞失里台氏、口口歹氏等。
色目人是“各色各目之人”的统称,主要是指内迁的西域各族。《辍耕录》中列举了元朝31种色目人。经钱大昕《元史氏族表》考释为23种,分别是畏吾、唐兀、康里、乃蛮、雍古、钦察、阿速、迦叶弥儿、赛夷、族颍、突甘斯、感木鲁、土波思乌思藏掇族、回回、也里可温、木速蛮、哈刺鲁、合鲁、阿鲁浑岛、尼波罗、板勒纥城、谷则斡儿朵、伊吾庐。但钱氏所列也有值得商榷之处,比如乃蛮和雍古为蒙古族早期的组成部落,却被钱氏列为色目。这样元代色目可以确定的就剩下20种左右,其中人数较多、地位较重要的是回回、畏兀和唐兀。由于民族差异和语言隔阂,元朝人搞不清色目各族的姓氏,通常以其类别统称某某氏,如回回氏、畏兀(吾)氏、唐兀氏、康里氏、钦察氏、阿速氏、也里可温氏、哈剌鲁氏等等。
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统辖地区的汉族人,以及早些时候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各族和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辍耕录》记载的汉人有契丹、高丽、女直、竹因歹、术里阔歹、竹温、竹赤歹、渤海八种。南人是最后被蒙古军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包括元朝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南部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汉人和南人中绝大部分是汉族,汉族人口在元朝多民族迁移和融合的过程中,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同化力,姓氏状况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直到元末,由于政治局势的恶化,人口减少,可能对姓氏有一定的影响。但据明初统计,汉族姓氏仍有2000个左右。云南行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白人、罗罗、末些、卢蛮、斡泥、西番、怒人、俅人、阿昌、野蛮、金齿百夷、蒲蛮等等。其中自人分布相当广泛,白人土官是元朝统治者治理云南行省的主要依靠力量,地位最显赫的是原大理国主段氏,其次为原大理国重臣高氏,还有杨、赵、李、董等豪族大姓;末些族有和氏和木氏两个大姓。江浙、江西和湖广行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罗罗、土獠、苗、蕃、峒、仡佬、僮、徭、黎、畲等。苗人中地位较高的土官有田氏、杨氏和彭氏;蕃人中以龙氏势力最大,其次为程、洪、韦、卢、石、罗等。在元末的反元斗争中,僮人岑氏、黄氏,徭人吴法受、许文杰、龙郎庚、胡老鼠,黎人王氏,畲人许夫人、陈吊眼、黄华、钟明亮、李志甫、吴仲海等都是各民族起义的首领,给腐朽的元朝政权以沉重打击。
元朝姓氏的数量究竟有多少呢?从当时记录和研究姓氏的资料来看,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收录了3736个姓氏,而宋代邵思的《姓解》收集了3568个姓氏,明代陈士元《姓》收集了3625个姓氏,都比元朝的姓氏总数要少。这就从姓氏上反映了元朝民族成分增加和民族融合的结果。
二、元朝各民族的姓氏来源与变化
我国姓与氏产生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的产生较早,氏为姓的分支。到了汉代,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各族的姓氏体系基本确定下来,姓和氏就不再区分了,其来源与出处主要有以下几大类:以氏为姓、以国名为姓氏、以邑名为姓氏、以乡名亭名为姓氏、以居住地为姓氏、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以排行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技艺为姓氏、以谥号为氏、少数民族汉化后产生的姓氏,还有因赏赐、避讳而改姓等等。蒙元时期,国家的统一,人口规模的扩大,民族成分的增多,促进了各民族的广泛交流和大融合,姓氏的来源与变化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由人名得姓氏。由人名得姓氏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祖先或本人名字中的一个字为姓氏。如蒙古凯烈氏谙都刺以兰为氏,取自祖父的名字阿思兰。畏兀人唐仁祖以唐为姓,取自祖父唐古直的名字;小云石海涯以贯为氏,取自父亲的名字贯只哥;阿鲁浑萨理以全为氏,取自父亲乞·台萨理的汉族名字万全。哈刺鲁人抄儿赤的父亲名沙的,宋朝人“使以沙为姓,而名日全”,这纯粹是由于民族语言不通而被汉人误认为姓氏,所以世祖时沙全又请恢复旧名抄儿赤。哈刺鲁儒士伯颜的老师命他以颜为氏,则是取自本人名。来自中亚等地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由于都信仰教,被统称为“回回氏”。回回人大多采取本人或祖先音译名字中的某一个汉字作为姓氏。回回官吏赛典赤赡思丁的子孙分别取他和他的儿子纳速拉丁名字中的赛、闪、丁、纳、苏、拉等为姓,散布云南、宁夏、陕西各地;此外还有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鲁至道(伯笃鲁丁)、著名诗人丁鹤年及其堂兄诗人马元德(吉雅漠丁)、散曲家马九皋、画家高克恭、散曲家兼画家丁野夫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