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所蕴含的精神宝藏
《四十二章经》所蕴含的精神宝藏,文化精粹 熟悉金庸大师《鹿鼎记》的人一定对《四十二章经》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文化精粹
熟悉金庸大师《鹿鼎记》的人一定对《四十二章经》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其整个故事正是以各路人等争夺这些经书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在文中,为了抢夺这件宝贝,江湖上的各路人马杀得人仰马翻,鬼哭狼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最后真相大白后才发现,原来众人关注的并不是这些书上的经文,而是隐藏在其中的宝藏。那么,《四十二章经》是否与小说上的众多人物一样,仅仅是金大师为了情节需要而杜撰的吗?
既然《四十二章经》为佛教经书,那么就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说起。佛教本为古印度的宗教,据记载,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公元前2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不过,此时佛教在中国并未被广泛接受,直到东汉明帝时期,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
汉明帝是东汉第二代皇帝,光武帝刘秀之子。明帝在位期间,基本上消除了因王莽虐政而引起的周边少数民族侵扰的威胁,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例如,在班超出使西域后,西域与中原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紧接着又复置西域都护。
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化,佛教也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其中明帝的一个梦更是促进了佛教在汉代的传播。公元62年的一个春夜,汉明帝刘庄在内宫寝殿休息,夜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却“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
明帝不觉从睡梦中醒来,对梦中所出现的异象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朝会时,他向群臣详细地描述了昨晚所做之梦,看看是吉是凶。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掌管递奏章传达圣旨的官员通事傅毅奏说:“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山川震动,江河泛滥,晚上西方天空现出五色光华。太史苏推测,这当是一位大圣人在西天诞生。这位圣人降临人间是为了救苦救难,他的教义,一千年后就能传入我国。”
明帝果然被傅毅这一番话惊得目瞪口呆。傅毅看明帝如此模样,便继续说:“屈指算来,那时至今将近千年,陛下梦到的金人,大概就是这位圣人吧!据臣所闻,现在西域有位神人,其名叫‘佛陀’,陛下梦见的必定是他了。”
听到这里,明帝化惊为喜,就想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位“佛陀”的详情,于是选派使者羽林郎中泰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经过3年的时间,他们回到洛阳,还带来了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带回一些经书和佛像。汉明帝为了对二位僧人表示欢迎,于公元68年,敕令按天竺式样为摩腾、法兰建精舍居住。
由于那些经卷为梵文,所以汉明帝便安排他们在白马寺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所译出来的就是现传的《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者,一经之别目;以此经分段为义,有四十二段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凡佛所说真理皆可曰经。经又训为常,以所说为常法故。此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故名《四十二章经》。其是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留存下来的第一部经书,而白马寺也成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因此,《鹿鼎记》中所提及的《四十二章经》确实存在,只不过其与“宝藏”、“龙脉”等并无关系,只是金大师在写小说时的杜撰罢了。而《四十二章经》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其内容多以譬喻说理为主,警句迭出。比如:“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第八章)“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第二十二章)“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第二十五章)
如果说《四十二章经》里真有什么“宝藏”的话,这些醍醐灌顶的警句,就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研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全称《佛说四十二章经》。佛教经典。共一卷。相传此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但由于中国文献中对此经的传译、名称及性质等记载多不相同,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延熹九年(166年)襄楷上书醒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经“革囊众秽”。此后,三国时《法句经序》、东晋郗景兴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经,足见汉晋间此经已为佛教界所熟知。中国现存早最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中,《四十二章经》已见著录:“《四十二章经》一卷,《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东晋道安——引者)所撰录阙此经。”并于其补充说明中提及明帝遣使者赴西域求法,“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梁慧皎《高僧传》卷一《竺法兰...
· 许氏图腾所蕴含的神秘能量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萌芽。图腾同时也是人类信仰万物有灵,激发探索自然,征服世界的原始欲望象征!每个部落,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保护神,这神没有具体形象,可以是一草一木,或一羊一牛,但这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因为寄托着承载着人们普遍美好夙愿,也就赋予图腾神秘色彩!原始图腾蕴含四大神秘信息: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祖宗崇拜。图腾分种族图腾与姓氏图腾。比如汉族龙图腾,苗族牛图腾,畬族凤图腾等,还有姓氏图腾,比如许氏图腾。日月出昆仑,黄河水滔滔。盘古开天地,女娲育灵羔。双鱼聚阴阳,宝鼎盛福膏。雷鸟乘祥云,丹凤鸣嘉宝。朱雀守南国,玄武镇北郊。白虎含西月,青龙吐东潮。五行展天质,八卦演易爻。河图揭星数,洛书藏玄妙。神农佑苍生,姜姓兴周朝。道开隐风流,伯夷启德操。天命寿永昌,人文发正好。高阳凌郡望,太岳攀祖霄。国破山河在,家祭万古唠:许昌许永昌,许国许复国。图腾宗亲志,许氏...
· 许氏图腾所蕴含的神秘能量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萌芽。图腾同时也是人类信仰万物有灵,激发探索自然,征服世界的原始欲望象征!每个部落,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保护神,这神没有具体形象,可以是一草一木,或一羊一牛,但这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因为寄托着承载着人们普遍美好夙愿,也就赋予图腾神秘色彩!原始图腾蕴含四大神秘信息: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祖宗崇拜。图腾分种族图腾与姓氏图腾。比如汉族龙图腾,苗族牛图腾,畬族凤图腾等,还有姓氏图腾,比如许氏图腾。日月出昆仑,黄河水滔滔。盘古开天地,女娲育灵羔。双鱼聚阴阳,宝鼎盛福膏。雷鸟乘祥云,丹凤鸣嘉宝。朱雀守南国,玄武镇北郊。白虎含西月,青龙吐东潮。五行展天质,八卦演易爻。河图揭星数,洛书藏玄妙。神农佑苍生,姜姓兴周朝。道开隐风流,伯夷启德操。天命寿永昌,人文发正好。高阳凌郡望,太岳攀祖霄。国破山河在,家祭万古唠:许昌许永昌,许国许复国。图腾宗亲志,许氏...
· 许氏图腾所蕴含的神秘能量
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宗教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萌芽。图腾同时也是人类信仰万物有灵,激发探索自然,征服世界的原始欲望象征!每个部落,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保护神,这神没有具体形象,可以是一草一木,或一羊一牛,但这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因为寄托着承载着人们普遍美好夙愿,也就赋予图腾神秘色彩!原始图腾蕴含四大神秘信息: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祖宗崇拜。图腾分种族图腾与姓氏图腾。比如汉族龙图腾,苗族牛图腾,畬族凤图腾等,还有姓氏图腾,比如许氏图腾。日月出昆仑,黄河水滔滔。盘古开天地,女娲育灵羔。双鱼聚阴阳,宝鼎盛福膏。雷鸟乘祥云,丹凤鸣嘉宝。朱雀守南国,玄武镇北郊。白虎含西月,青龙吐东潮。五行展天质,八卦演易爻。河图揭星数,洛书藏玄妙。神农佑苍生,姜姓兴周朝。道开隐风流,伯夷启德操。天命寿永昌,人文发正好。高阳凌郡望,太岳攀祖霄。国破山河在,家祭万古唠:许昌许永昌,许国许复国。图腾宗亲志,许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题解据传永平七年(一说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召群臣解梦说金人为佛,于是派遣使者前往天竺。于月支国遇摄摩腾,写得“佛经四十二章”并获画像。永平十年,使者携摄摩腾和竺法兰返国,获汉明帝接见。后于雒阳立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经序》说:“遣使者张骞、羽林中郞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惟张骞当时早逝世许久,此说有误。吕澂认为“四十二”为其章数与某些经论的记载均以四十二之数有关,而印顺认为“四十二”在印度为根本数,为佛教众所熟悉,因而用以叙述菩萨行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为四十二位,象征成佛的四十二个阶段)。民间讲经则传有:“佛成道后,外道比丘的四十二人,将他们所不懂的、疑难的,说出来请佛解释,所以全部共分四十二段”。传译《佛说四十二章经》东汉时,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四十二章经》也随之从大月氏传入。《后汉书》中记载襄楷在延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