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农历中12个月的别称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0
转发:0
评论:0
中国农历中12个月的别称,传统文化   一、1月---正月、开岁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

传统文化   

一、1月---正月、开岁
 
    农历一月也叫正月,吴自牧在《梦梁录·正月》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唐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描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正月又称端月,那是秦朝为避始皇之忌讳,正与嬴政的“政”谐音,故而把正月改为端月。《后汉书·冯衍传》中说:“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这里的“开岁”也是指农历一月。
 
二、2月---杏月、如月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人叶绍翁的诗句中的红杏,花开二月故称杏月。又因二月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尔雅·释天》说:“二月为如。”又据郝懿行义疏云: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阴历二月因而又称如月。
 
三、3月---季月、桃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个月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唐人张旭描写的景致为暮春季节,落英缤纷,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别称又为桃月。此外三月还有晚春、暮春、蚕月等别称。
 
四、4月---麦月、梅月
 
    农历四月为麦子成熟的时候,《礼记·月令》说:“ 孟夏之月麦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释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四月便称麦月。从季节气候而言,四月为梅雨季,时值梅子黄熟,阴雨时间较长,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别称还有叫余月。《尔雅·释天》说:“四月为余。”郝懿行义疏云:“四月万物皆生枝叶,故曰余。余,舒也。”
 
五、5月---仲夏、皋月
 
    农历五月最常用的别称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为端午节,旧时农家用菖蒲叶与艾叶等扎悬于门首,用以驱邪,因称五月为蒲月。《尔雅·释天》说:“五月为皋。”郝懿行义疏解释为,“皋者,同高也高者上也,五月阴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结实,……。”故五月又称为皋月。 
 
六、6月---荷月、暑月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曲》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莲篷,在暑月为人们带来阵阵凉意,故把六月称为荷月。在《易·系辞上》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说。此外,还把六月称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礼记·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七、7月---瓜月、秋月
 
        秋季的头一个月谓新秋。古时,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种兰花在初秋开放,故又把七月称为兰秋和秋月。
 
八、8月---壮月、桂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谓之仲秋。《尔雅·释天》中云:“八月为壮。”郝懿行义疏解释说,“壮者,大也。八月阴大盛,《易》之大壮,言阳大盛也。”故称八月为壮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人宋之问把月中的桂花飘香都吹落人间了,何况乡间山歌里唱道:“八月里来桂花香”,民间又把八月称为桂月。
 
九、9月---霜月、朽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绰约仙姿描写得美妙绝伦,其摄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特性。九月的别称除了霜月外,还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黄巢的《菊花》诗歌吟:“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陈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而把九月称为朽月,虽无处考证,或许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十、10月---阳月、露月
 
    农历十月的别称有:初冬、开冬、露月、良月等。《尔雅·释天》中说:“十月为阳。”郭璞的注解为:“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玄。”《后汉书·马融传》说:“至于阳月,阴慝害作,百草毕落。”乡间开冬之后,旧时娶亲嫁女等操办喜事便选在入冬,此时收成已毕,正值农闲,良辰美景多可入选。
 
十一、11月---畅月、仲冬
 
    《礼记·月令》:“ 仲冬之月命之曰畅月。”郑玄的注解为“畅,犹充也。”因此农历十一月的别称为畅月。孔颖达还注解为:“言名此月为充实之月,当使万物充实不发动也。”而孙希旦的集解是,“畅,达也。时当闭藏而畅达之,故命之曰畅月,言其逆天时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还有幸月、葭月、龙潜月之说,无可考。
 
十二、12月---腊月、冰月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的咏梅诗,已把寒冬梅花倔强的风骨和报道春之将至的信息描写得恰到妙处。从周代开始,古人把阴历十二月作为腊祭的日子,以狩猎禽兽祭先祖。据《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杜甫《腊日》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到了秦朝时将十二月定为腊月,以后沿袭之。自古以来,农历十二月为冰天雪地的代名词,故又称之为冰月、严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农历月份的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时;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 中国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
· 中国古代对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束发: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而立:指30岁...
· 老师的别称
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师父、师傅:对教师的尊称。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宋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助教:为“国子学”(即后之“国子监”)教师,其任务是协助博士教授生徒。教谕: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至元明清之县学循之。教习:明朝人选翰林院的进士(即庶吉士)之师称“教习”,至清末,学堂兴起,其教师仍用其名。经师:汉代尔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之“经师”。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之尊称。山长或院长:弟子对书院中授徒讲学教师的敬称,...
· 汤若望和中国农历:中国的农历竟是是传教士编著的!
一直惊叹于我国现行的农历,觉得很精确。曾经以为这是几千年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劳动耕作过程中对地球运行、气候变迁的经验总结,现在才知道目前现行的农历是一位德国传教士(耶稣会士)汤若望神父编著的。汤若望(J.A.SchallvonBell,1591-1666)出生在德国科隆一贵族家庭,1611年加入耶稣会。在1620年来到中国(澳门),崇祯二年进入北京,不久又去西安传教。1630回了北京,那时侯钦天监教士邓玉函已死,他就顺理成章的(顺当时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之理)的继任下来,工作则是帮徐光启编修《崇祯历书》(可惜由于明朝的灭亡,这本历书没有能发挥效用)。他还会制造天文仪器,获得崇祯皇帝特赐“钦褒天学”匾额。另外据说还监造过20门大炮。接下来就是战乱了,到了1644年,满清人入关;清兵进了北京城后,到处圈地、赶人。连汤若望所躲避的宣武门内天主堂(俗称南堂,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明万历三十三年天主教耶稣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