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壁随珠与“和氏壁”齐名,两千多年来不知下落何方?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1
转发:0
评论:0
壁随珠与“和氏壁”齐名,两千多年来不知下落何方?,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件闻名于世的珍宝,一件是“和氏壁”,另一件是“随侯珠”,二者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件闻名于世的珍宝,一件是“和氏壁”,另一件是“随侯珠”,二者合称为“和壁随珠”。

两件珍宝经常同时出现在各类记载之中,不过相对而言,和氏壁的名气要大许多,最著名的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而说到随侯珠,关于它的起源有一个传说。

相传,随国的君主随侯,一次出行时,见一条大蛇被斩成了两段,在道路中间拼命地蠕动挣扎。随侯不禁动了恻隐之心,马上命令随行医官救治大蛇,医官用药膏涂抹断处,而后将蛇拼接起来,用布包扎好,蛇居然恢复如初,蜿蜒而行,进入了草丛之中。

一年后,大蛇口衔一颗明珠进入随侯宫中,放下明珠之后,对随侯说道:“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

说完后,大蛇就不见了,只留下了那颗明珠。明珠直径一寸有余,晶莹剔透,夜里发出璀璨光芒,犹如明月,被人称之为“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或“明月珠”,乃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为随侯所珍藏。

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但是却为随侯珠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后来随国被楚国所灭,随侯珠便落入了楚王之手。楚宣王时,秦国派使者观看楚国的宝器,楚宣王问令尹子西:“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壁、随侯之珠,可以示诸?”由此可见,当时随侯珠确实是在楚国。

到了战国末年,秦始皇拥有了随侯珠与和氏壁。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证实了这一点,李斯劝谏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这里的“随、和之宝”,即是随侯珠与和氏壁,也说明了当时的人把两件珍宝并称。

后来,秦始皇命李斯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又命玉工刻在和氏璧上,成为了皇帝的“玉玺”。刘邦灭秦后,和氏璧成为了历代王朝的“传国玉玺”,此后历时1600年,经历100多位帝王之手。而与它齐名的随侯珠,遭遇则要凄惨许多,自从秦始皇以后,两千多年来不知下落何方?

有人经过考证后认为,随侯珠作为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墓室中“以代膏烛”。当然,也有可能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中就已经烧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随侯珠
随侯珠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随国(也称作“曾国”)的珍宝,与“和氏璧”并称为“春秋二宝”或“随和”。随侯珠的传说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相关的成语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历代文献所载《搜神记》的描述:“径盈寸,纯白而夜光,可以烛室”《淮南子》:“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张衡《西京赋》:“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宁知丧乱后,更有一珠归。”宋代陈洙《厥水》:“厥涢双水绕城隅,高谊曾闻季大夫。...
· 真壁氏干
生平在天文19年(1550年)出生,父亲是常陆国的国人领主真壁久干。在永禄年间成为真壁氏当主。很早就仕于佐竹义重,与妹婿梶原政景一同立于对后北条氏的最前线。持着长达2米的木杖“㭴木棒”于战场上冲刺,因为优秀的武勇而被称为“鬼真壁”并为人所恐惧。参加许多佐竹氏的主要合战,被赐予真壁、筑波两郡合共4千5百石。因为没有儿子而收弟弟义干的儿子真壁房干为养子,在庆长3年(1598年)把家督让给他。还有在关原之战后并没有跟随佐竹氏移封至秋田,而是留在常陆国。在元和8年(1622年)3月7日死去。被葬在下馆的常林寺。人物向冢原卜传学习剑术,与同门的斋藤传鬼房互相竞争。后来创立霞流棒术。根据‘关八州古战录’等记载被称为道无,但是在真壁家的系图中记载氏干的法名是翁山道永,而道无则是父亲久干的法名(性山道无、轩号是暗砾轩)。而在“卷之第二”中记载在天文6年(1537年)因为水谷全仲的计策而与结城氏方串通等,在...
· 略谈赤壁之战和赤壁诗咏
唐朝诗人杜甫诗中不止一次写到赤壁,十二韵二十四句排律《过南岳入洞庭湖》中写道:“……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这首诗的题名有费解处,注家解释多有不同,但从诗的内容来判断,明显是诗人离开公安,去往衡州途中的作品,这诗写的是诗人乘舟,沿江而下,进入洞庭湖,在江湖连接处的感受。江水向北转东,悠悠通向赤壁,湖水浩浩流经南边的苍梧。清人仇兆鳌注这诗说:“帝子”句承“苍梧”句,“曹公”句承“赤壁”句。同时说:“此远览古迹也。”所谓“远览”,当不能理解为真的能够看到,只是诗人感兴而已。从杜甫诗句,可以发现诗人把赤壁鏖兵的结局看成是“曹公屈壮图”。那么这是什么样的“壮图”呢?应当是统一中国的壮图。即在我们今天看来,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就其总体而言,实质上是地主阶级之间的统一战争。在赤壁之战发生之际,最有实力来统一华夏的当数曹操。他在建安十三年秋进兵襄阳、江陵,扬威耀武,挺进神...
· 略谈赤壁之战和赤壁诗咏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各地,这其间也就有现今人们常说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这两种景观结合的古迹胜境。蒲圻赤壁是形胜之地,更由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发生的曹操与孙权、刘备之间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越发著名,真可说是名闻遐迩,著称中外。唐朝诗人杜甫诗中不止一次写到赤壁,十二韵二十四句排律《过南岳入洞庭湖》中写道:“……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帝子留遗恨,曹公屈壮图。”这首诗的题名有费解处,注家解释多有不同,但从诗的内容来判断,明显是诗人离开公安,去往衡州途中的作品,这诗写的是诗人乘舟,沿江而下,进入洞庭湖,在江湖连接处的感受。江水向北转东,悠悠通向赤壁,湖水浩浩流经南边的苍梧。清人仇兆鳌注这诗说:“帝子”句承“苍梧”句,“曹公”句承“赤壁”句。同时说:“此远览古迹也。”所谓“远览”,当不能理解为真的能够看到,只是诗人感兴而已。从杜甫诗句,可以发现诗人把赤壁鏖兵的结局看成是...
· 为什么有文赤壁和武赤壁“赤壁”还有文武之分吗?
听到"赤壁",一般会联想到三国那场决定时局的大战,但你可知“赤壁”也有文武之分。"文赤壁"顾名思义为文学史上的一处宝地.东坡赤壁,又名黄州赤壁,文赤壁,位于古城黄州(湖北省)的西北边,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称之为赤壁。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闻名。西晋初年,龙骧将军蒯思为纪念三国赤壁大战始建江馆,后代多有增建。北宋元丰三上(1080),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游赤壁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因此得名。后修建多座纪念建筑。南宋末毁于兵燹,元、明、清三代屡毁屡建。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现存二赋堂、坡仙亭、睡仙亭、问鹤亭、酹江这、放龟亭、挹爽楼、涵晖楼、留仙阁、鸟石塔、栖霞楼等。"武赤壁"就是三国赤壁之战所在地武赤壁,也称周郎赤壁,是当年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战争过后的遗址也成为了今天的三国赤壁古战,位于蒲圻县(现更名为赤壁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