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代丧葬解密:中国历史上汉代贵族丧葬的奥秘

2017-05-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42
转发:0
评论:0
汉代丧葬解密:中国历史上汉代贵族丧葬的奥秘,中国考古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个皇帝刘启与其皇后的合葬墓园,由帝陵陵园、后陵

中国考古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个皇帝刘启与其皇后的合葬墓园,由帝陵陵园、后陵陵园、南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陪葬墓园、刑徒墓区及陵邑等部分组成。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布局规整,结构严谨,规模宏大,充分显示了封建帝王“事死如生”的丧葬意识。陪葬墓园规模之大、数量之众、保存之完好、排列之整齐可称我国帝陵陵园中之最。
 
  阳陵陪葬墓园区西起帝陵东侧约1100米处,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墓园的东西各有南北向壕沟,作为陪葬墓园葬区的东西界限。中部有横贯陪葬墓区的一条东西向道路即司马道,西起帝陵陵园东阙门,向东直通到阳陵邑。司马道的南北两侧排列有数量众多的陪葬墓园。墓园内有数量不等的墓葬和陪葬坑,墓园之间有壕沟分隔。目前已钻探发现东西向壕沟22条,由壕沟分隔而成的陪葬墓园16排107座,已探明的各类大中小型墓葬5000余座,墓葬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景帝至武帝时期;武帝后期至西汉晚期;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晚期。
 
  近期,考古队在一处基建工地内共钻探出墓葬近800座,其中在紧邻司马道南北两侧的大型陪葬墓达20座,目前已发掘其中的8座。经初步整理,小型墓葬的时代多为西汉晚期。大型墓葬的时代为西汉早中期,除一座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室墓外,其余均为长斜坡墓道土圹墓,其墓道长度均在20米以上,最长的墓道可达40米。墓室的深度均距地表达10至14米。
 
  在已发掘的8座大型墓葬中,有4座墓紧邻司马道的南边,呈“一”字形排列,均南北向,墓道在北。这些大型陪葬墓都有松木的棺椁结构,在墓室壁与外椁之间还充填有厚约10至50厘米的积炭。墓葬大都遭到盗扰破坏,内中随葬品已经所剩无几,可喜的是在M590和M457两座墓内出土了较为罕见的文物。
 
1、陶质编钟磬精巧如真
 
  M590出土的陶质编钟15件、编磬20件,大致均可组合成套。编磬最大的长约30厘米、最小的仅10厘米;编钟最大约25厘米、最小的约9厘米。编钟虽为象征性制陶冥器,但均仿造青铜实用器而成型,制作精巧细致如真,敲之有声且清脆悦耳,组合起来完全可击奏音乐。编磬也有同样特点。
 
  令考古者感兴趣的是,墓中还发现有一对凤鸟立于龟背造型的陶质器物,凤鸟长颈钩喙、表面饰彩,龟背甲片、褶纹等刻画逼真。考古者根据凤鸟头顶有圆孔并存留木屑等迹象判断,其是编磬木架的底座,使用时以“Π”字形木架两端竖向的木柱分别在两个凤鸟头顶圆孔处插置,在水平状的横担上悬挂编磬以奏乐。以往考古中也曾出土过极少的类似器物,但其性质功用未能弄清,而此次发掘清晰地证明了这一文物的“身份”。同时,墓中还有一对双龙盘绕造型、其上留有方孔的圆盘状陶质器物,考古者判断其为编钟架的底座,其使用方式与编磬架座类同。墓中还出土有少量的跽坐陶俑,作演奏状,应与钟磬等器物相配。
 
2、侯爷墓中葬品稀奇
 
  在M760大型墓葬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铜质穿带印章,印中间有孔,可以穿系绳佩带起来。印正背两面都有字,一面为“高宛侯武”,一面为“丙武”。考古专家查史籍知晓,汉高祖刘邦曾分封功臣丙猜为“高宛制侯”,封地约在现今山东省邹平高宛镇一带。这位墓主人丙武即丙猜的孙子,承袭了其祖父爵位,死后陪葬景帝陵园。
 
  让专家惊奇的是,这座侯爷的墓葬中留有三个性器具,其中两个是铜质、一个是骨质,铜质的为中空,外形大小极似男性;骨质的造型为镂空环箍状,但已残破。两种性器均为实用品。这些实用的性器物置于墓中作什么用处,让人匪夷所思。专家注解,西汉时期的社会风习相当开放,对男女之事不甚拘束,有地位的人们比较崇尚自然本能、耽于享乐生活。墓主留取此物于墓中,应当是其生前生理、心理生活需要所致,反映出该墓主对的看待和行为非同一般。
 
  考古发掘专家介绍,尽管阳陵陪葬墓园规模广大、内涵丰富,但以前从未有过如此对高等级大型墓葬的集中发掘,此次发掘的这批大型墓葬应是阳陵的真正意义上的陪葬墓。这批墓葬的规模大、等级高、随葬品丰富。墓主人身份较高贵,符合文献的记载。由于其陪葬的特定目的,这批墓葬的时代较为确定、集中。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均反映了西汉早中期的墓葬特点,与西安地区发掘的同时期的墓葬基本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的丧葬礼俗之——纸幡
在古代历史中流传下的丧葬习俗在祭礼的礼法中有很多,其中纸幡是一种用纸制作的一种纸作旗幡,拼音读作“zhǐfān”,在以前也称为“招魂幡、安魂幡”,是一种丧葬礼俗中的常用祭祀用品,其中自然有迷信的观点在其内,但从古代祭祀中的礼法来看,其实本质不过是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属于一种俗信,此外也是一种传统孝道文化以及对已故逝者的一种思念体现。在以前纸质的纸幡在做好之后还要在上面书写和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相关的信息,通常治丧用的“纸幡”传统都是靠手工剪的,而各地民间丧葬风俗习惯不同,在剪纸幡的方式方法上也有很多,而做好的纸幡往往要挂在实现准备好的柳棍上,有些地方会按照已故逝者的性别“男左女右”的原则挂在灵堂或灵棚的左右侧,在古代时,有些地方在吃晚饭前,逝者的子女们还会去当地土地庙一趟,在民间俗称“压纸”。当然,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各地的地方丧葬民俗肯定都会有所不同,而纸幡是在以前甚至现在一些地方治丧...
· 中国传统的丧葬都有那些忌讳
中国传统的丧葬后事处理,为了尊重祖先,形成了一些理念和操作上的禁忌。如果不顾这些禁忌就昭示着不吉利,同时也是对逝者的不敬。忌双日出殡双日则有不祥的预兆,认为双日出殡有死两人的含义,因而出殡时必择单日,忌于双日举行。忌泪洒尸身流传于部分地区的一种说法,如果家中有人亡故,而为死者穿衣服时应忌悲泣,以免泪洒尸身。认为会有状况发生,惊起亡灵。灵前忌有猫出现死者于出殡前,停尸守灵,忌有猫接近,认为有猫触及,或跳越前后,会如死者会骤然而立一般,有祸害家人之意。忌理发若家中如有人去世,家属或男子在一个月内不得理发、刮脸。长辈亡故,多是由晚辈进行恪守,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先亲去世,留发以表达哀痛、孝心与思念。还有部分地区认为是理发是在改变自己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避免灾祸。此外还有一说,认为婴儿出生后百日始能理发,否则会有夭折之祸。忌日禁欢乐即亲丧之日,忌举吉事,如饮酒作乐等。自不用说,逝者丧生之日,做...
· 元朝的帝王丧葬
蒙古贵族以其强悍的军事力量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元朝,结束了元以前的分裂混战局面,疆域空前辽阔。但是他们的社会生产方式还留有蒙古游牧部族的特征。反映在葬制习俗上,古贵族实行秘密潜埋习俗。据史料记载,贵族死后不起坟,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然后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然后派千骑士兵守护。到来年的春天,草生长茂盛之后,士兵迁帐撤走,而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茫茫草原,不知其墓地的所在。如果皇室要祭祀时,就拉着那只倒霉的母骆驼引路,但见母骆驼悲呜之处,就算是墓地了。由于墓地上无任何标志,也就从此无法辨认灵柩真正所在地点了。相传,成吉思汗在率兵远征西夏时死于甘肃清水县。他临终前命令秘不发表,以免涣散军心。诸将于是把他的灵柩运回蒙古安葬,为了不使外界知道他的死讯,诸将在长途中"遇人尽杀之"。那么成吉思汗的灵柩到底埋葬在何处呢?史书众说纷...
· 以前佤族的丧葬习俗
佤族是聚居于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之一,村落多建栈山坡或小山巅,而房屋往往会依山而建,由高而低。在古时候佤族人死后,实行独木棺土葬,在人死后,拿几块半开放入死者口中,无半开可放茶叶、盐块或糖块代替。换上寿衣,用棉线将死者的双脚拇指拴拢,男的用白线,女的用红钱。然后再用织好的新毯子或寿布裹起来,用绳索分三道捆扎好,安放在主火塘的右上方。死者是男则朝日落方向鸣响,是女就敲锣报丧。成年亲友和寨人闻讯后,立刻带上一筒水酒、一碗米、一陀盐巴、一块茶、一包烟叶等食物,前去吊丧,死者家人杀鸡或剽牛,招待来吊丧的亲友和寨人。在以前古代时佤族对死亡者,往往视不同情况进行土葬。在人过世时候往往分为两类,往往病故于家里寨人都算为“正常死亡”,往往流传着一个人不论是老死、病死等,只能死在家里寨内的观点,通常正常死亡者,一般是第三天才葬,在旧时埋葬正常死亡者时,要举行一定的丧葬仪式和活动:死者用独木棺,而以前的独木棺往...
· 汉代的“阙”
在河南南阳参观医圣祠、张衡墓时,你会看到景观的大门两侧建有如塔般高耸的建筑物,它们的名字叫“阙”。在汉代的诸多建筑形式中,阙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古今注·都邑》注曰:“阙,观也。古每门竖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人臣将至此则思其所阙,故谓之阙。”据文献记载,其最早建于春秋时期,当时主要置于宫殿、寺庙、城门前,它既是宫殿的象征,又是揭示政令和依托远眺,以利防御的地方。阙,一般以石、砖、木建造。到了汉代有较大的发展,从众多南阳汉画像石中可以看出,既有单阙,又有双阙;有双重檐的,还有三重檐的。当时不仅宫殿、寺庙、城门前有阙,而且贵族官僚的府宅前也都有阙。《后汉书·百官志》注引蔡质的《汉仪》说:王莽初为大司马,府门有阙。其时,阙已成了表示官爵地位和功绩的象征性建筑,《白虎通义》曰:“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阙的层数越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