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盘点清末民初八大武林高手

2017-05-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5
转发:0
评论:0
盘点清末民初八大武林高手,清中后期,朝廷腐败,内外交困,百姓民不聊生。政府无力管理社会百姓,无奈平民只能靠

清中后期,朝廷腐败,内外交困,百姓民不聊生。政府无力管理社会百姓,无奈平民只能靠自己强身健体来壮大自己。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间就诞生了很多武林高手,来看看排名前八的武林高手有哪些:

一、董海川

董海川生于清代嘉庆年间(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及长访师江南,在桃花山上见一年幼和尚不断向树击掌,并盘树绕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结果大败。于是他请见老和尚,虚心求教,历经几个寒暑,尽得其艺;临别时师傅叮嘱:技艺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气盛惹事生非,董唯唯应诺。然而回家之后偶与人争,以致出手伤人,官方缉拿甚紧,董遂净身为阉,隐于京师肃王府中,做了一名司菜太监。

二、王五

大刀王五,可算是近代武林响当当的巨头。王五是北京人,他本姓白,八岁时就成了孤儿.他和弟弟沿街讨饭,讨到了北京顺兴镖局,镖局的王掌柜看他长得相貌不凡,就收留了他,认为养子,改姓王。十一年后,王掌柜死了,他就继承了镖局。由于他行侠仗义、为人直爽、武功又高,就被人叫做“大刀王五”,他的本名,是王正谊。

三、黄飞鸿

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其父黄麒英乃晚清“广东十虎”之一,飞鸿五岁从父习武,12岁随父鬻技街衢,尽得家传功夫。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

麒英谢世,飞鸿子承父业成为一代宗师,是当时南派武林中最年轻的武术教练。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四、霍元甲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爱国武术家,字俊卿,生于天津静海县。霍元甲出身镖师家庭,继承家传“迷踪拳”绝技。幼年体弱,在27岁以前基本上生活在故乡,时常挑柴到天津去卖。28岁后到天津当上码头装卸工,后来在农劲荪开设的怀庆药栈当帮工,升任掌柜。

1909年,41岁的霍元甲,由农劲荪介绍来上海,接受由陈公哲、陈铁生所创办“精武体操会”中主教武术。被评为沧州十大武术名人。孙中山对霍元甲“以武保国强种”的胆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精武会成立10周年之际,他亲临大会,题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以示对霍元甲的纪念。

五、王子平

  王子平,回族人,生于一八八一年,卒于一九七三年,生前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他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洲的一个武术世家,和佟忠义并称“沧洲二杰“,有“神力千斤王”之称。从学于鲁人杨洪修,精查拳、八极拳、龙泉剑,早岁行商关东,后投身军伍,以武术教练将士。一九一九年,俄国大力士康泰儿在北京中央公园献技,势甚嚣张,王激于义愤,当众挫败之。后又挫败西方力士马志尼、阿拉曼、柯芝麦、沙力文。在青岛时,曾遭日帝宪警围攻,王子平把他们一一掷至楼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魄力。

六、杜心武

  号称南北大侠,其资料及故事比较纷杂,信史难见,他是自然拳创始人,当过孙中山的保镖。在此聊录一点:   驰名中外的武术家杜心武,出生于武风极盛的湖南慈利县,他从小拜武林怪杰为师,学得一身惊人的功夫,早年做过镖师,威震四方,被誉为“南北大师”。

七、韩慕侠

  这是当年和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大师,武林大师张占奎弟子,解放前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击败无数外籍高手,打死天津擂台俄国大力士。其孙韩建中现任中国公安大学格斗教授。电影《武林志》里东方旭的原形就是他(北京的六国饭店与一位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交手);在天津开武馆,1916年前后,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投身革命事业。

为了强身健体,他拜名扬京津的拳师韩慕侠为师,学拳练武。韩慕侠当时以教武为生,最擅长“形意八卦”,除在南开任教外,还在家里设武馆授徒传艺。周恩来学习之余,常穿一件长布大褂,去韩慕侠家里学拳练武。因为学拳,使周恩来与韩慕侠建立起诚挚的友谊。周恩来曾提笔为韩慕侠的武馆,写下“韩九师堂”四字。

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后,还将他学拳期间与韩慕侠等人在武馆的合影寄给拳师,以示思念之情。韩慕侠曾感慨地说:“翔宇(周恩来)年少志高,深谋远虑┄┄我教他怎样强身,他却教我怎样做人。”

八、李三

  燕子李三,从穷人和侠客沦落为窃贼和淫贼,虽然他的武功和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当他被擒并处死,人少怜之者。关于李三的传说也极其纷杂,以其名气之大相信,相信是有真功夫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末民初官员蔡寅
蔡寅,清末民初人,字清任,自小有神童之称。曾参加由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组织的南社活动,后因营救在苏报案获罪章炳麟、邹容未果而至东瀛,后参加同盟会。反对袁世凯称帝,后任南京政府浙江高等法院第一分院院长。1934年病逝于上海。简介蔡寅(1874年―1934年),字清任,号青纯、冶民,别号壮怀、青纯、怀庐、平江遗民,自幼聪明好学,读书一目十行,有“神童”之誉。晚清至民国期间,蔡寅参与了南社的系列活动,“苏报案”发,他与金松岑等设法延请英国律师琼斯为章太炎、邹容辩护,未果。遂避祸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法政,结识孙中山、黄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蔡寅回国,任浙江宁波地方检察厅检察官;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宋教仁遇刺后,蔡寅曾协助程德全追查凶手。袁世凯称帝时,蔡寅指挥军队与袁世凯的亲信在南京城外天堡城展开激战,与黄兴一同宣布江苏独立,后担任江苏省代理省长。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府之...
· 清末民初学术史勃兴潮流述论
近年来,学术史的回顾与探究引起学界较普遍的重视,人们通过总结以往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力图在前人奠定的学术基石上为当今中国学术开出新路。无独有偶,近百年前,清末民初的学者们也进行了类似的探讨。这一探讨所涉学术层面、产生缘由等一系列问题,皆值得引起广泛的注意,以便给今天的探讨以启示。(一)学术史勃兴的表现“学术”之于中国,有数千年历史,但“学术史”之出现,则晚至清初。在《清代学术概论》里,梁启超指出:“大抵清代经学之祖推炎武,其史学之祖当推宗羲,所著《明儒学案》,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此始也。”黄宗羲的《明儒学案》首创了“学案体”,按照学派详细分析并准确概括了特定时期儒学发展的历史,是以“人”为主而叙述学术发展历程的第一部著作。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此始也”,确为不易之论。《明儒学案》之外,黄宗羲还始撰《宋元学案》,未成而卒,由其子黄百家和全祖望两次补续而成。自兹而后,陆续有人撰...
· 清末民初幼童留美与清华学堂的创办
今年4月29日,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百年清华的源头,要追溯到它的前身清华学堂,而清华学堂的设立,又涉及到清末民初幼童留美的教育派遣计划。留美教育派遣计划说到清末民初幼童留美教育派遣计划,还要提一下中国近代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容闳1828―1912年,广东珠海人,1835年就读于澳门英籍传教士郭施拉的夫人创设之学校,1841年起先后在澳门和香港R.马礼逊学校就读。1847年4月他随香港R.马礼逊学校校长美籍传教士S.R.布朗赴美留学,同年秋入马萨诸塞孟松学校,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毕业取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留美的大学毕业生。容闳关心祖国命运,特别注重教育事业。1870年他向曾国藩、丁日昌江苏巡抚提出派遣幼童赴美学习的计划,特别强调选派幼童出国留学,其目的是为国家储备建设人才。派遣的方法是,预定名额120人,分四批,每年派送30人,留学期限15年,学生年龄以12至14岁为宜...
· 揭秘:为何说清末民初被一滩屎而改变了历史呢?
1944年,日本名古屋,汪精卫躺在公寓里,体内的铅毒(1935年王亚樵策划刺杀蒋介石,蒋未去,汪精卫成为替罪羊,汪连中三枪,其一深入脊椎,不能取出,留下铅毒,留下伴随终生的隐患)已经弥漫于身体的各个角落。稍微动动身子,骨头深处的痛便如海水般汹涌。汪精卫勉强睁开眼睛,静静地盯着天花板。过往的那些岁月,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在眼前流淌。张文平说民国:一滩屎改变历史他的目光一定停留在27岁那一幕上,久久不动,他想起了很多很多,想起往昔的少年风华,想起差点改变的中国历史,想起在那个瞬间,自己的命运像深秋的叶,在肆虐的风中无力地飘摇。这一切的一切,却都起于那么偶然的因素,这一切的一切居然由于深夜北京鸦儿胡同一个不讲卫生人的一滩屎。鸦儿胡同本是北京众多胡同里面极为普通的一个,因为这桩差点改变中国历史的事件,也就不再普通了。鸦儿胡同的尽头有一个简简单单石板桥,石桥的另一侧是摄政王载沣的家。1908年光绪和慈禧...
· 文本与现实的罅隙:清末民初司法官选任实践及反思
作者:徐清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司法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为了选任兼具娴熟法律业务技能和较高道德修养的司法官,清末民初经历了从“主管部门请简制”到“法政学堂选官制”,从注重司法经验,到强调专门法律素养,再兼顾司法经验、法律素养的曲折变迁,它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司法官选拔、培养、成长的内在规律。光绪三十二年,清末新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司法审判机关,这可谓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司法机构。关于大理院司法官的任用标准,法部、大理院等部门在清末各种公文中非常明确,应“熟谙新旧法律、于审判确有经验者”。由于“确有经验”缺乏可操作性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使得这时期的司法官主要来自于传统官僚。此外,过于笼统和具有弹性的“经验”标准还冲击、破坏了原有的司法人员任用规则:新政之前,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的司法人员一般以科举考试形式获得任职资格,尽管也有一部分人以特简、会推、捐纳、荫叙等方式任职,但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