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敢于直谏雍正皇帝,是什么来头?

2017-05-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3
转发:0
评论:0
敢于直谏雍正皇帝,是什么来头?,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

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以敢言直谏而出名。

孙嘉淦官历三朝,以直言进谏而著名于大清,雍正帝一贯喜怒无常阴晴不定,敢于去揭他的龙鳞需要怎样不知死活的勇气?也就是这个孙嘉淦好像长着不怕刀砍的铁脖子,雍正数次想杀他,但最终对他的评价却是:“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清史稿》里对孙嘉淦的评价如是:“嘉淦谔谔,陈善闭邪,一朝推名疏。”

在《清史稿》里记载了雍正登基之初,在大臣们都噤若寒蝉之时,孙嘉淦竟然首先上了一本直接打皇帝耳光的疏,他建议雍正要“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收兵”。

孙嘉淦的这本疏确实有含沙射影的嫌疑,尤其是第一条那简直是雍正帝最大的心病,所以他当时就大怒了,并斥责翰林院掌院学士。当时辅臣大学士朱轼在旁边,委婉地说道:“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雍正帝沉吟一会儿,大笑说:“朕亦佩服他的胆量。” 随后,雍正帝还召见孙嘉淦,并升任他为国子监司业。

不知道是孙嘉淦命大,还是雍正忽然想博一个明君的美誉,一场杀身大祸就此擦身而过!

遇到一位贤君进忠言都需要有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勇气,比如李世民也恨魏征恨得牙根痒痒,大呼“会杀此田舍汉!”意思就是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所以,想想孙嘉淦你要进谏的是那样一个鹰视狼步的皇帝,你的后脊梁怎么就能不冒凉气呢?

想到了以前曾经看到过一则有关孙嘉淦的故事,忽然觉得他这股不怕死的劲儿其实是有来历的,这段来历给了孙嘉淦无以复加的勇气,因为老子的命本来就是赚来的,再博一个直谏之名算是死得其所,为什么呢?因为孙嘉淦的手上有过人命!

就是孙嘉淦18岁那年,他的长兄桢淦因为受到同乡赵姓的诬告而含冤死在狱中,孙父遭此大劫,悲愤成疾。血气方刚的孙嘉淦和他的二兄鸿淦夜持柴刀利斧潜入了赵家,亲手干掉了仇人。

孙嘉淦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兄弟二人一路夜奔300余里到达了省城,先到晋阳书院报名学习,然后又借机生事被捕于阳曲县衙。

于是,兴县命案悬而未决却让人无法怀疑被羁押在阳曲的孙氏兄弟,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这个时间差打得几乎天衣无缝。

孙嘉淦报私仇的做法不足为人所取,但是这件事也反映出了他敢于任事,又长于计谋的一面。

这也只是一段轶事,我倒真诚希望孙嘉淦他就是那样的一个直言敢谏的诤臣,因为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太稀缺了。

事实上,孙嘉淦不仅是脖子硬敢说话而已,也是一名能臣,他兴修水利,改革盐政,安定民生,厥功甚伟,并且著述也很丰富。

更富于戏剧性的是,他并没有因为直言而被皇帝杀掉,也不是像电视剧里的孙嘉诚,雍正借年羹尧的手杀了他,他活了七十一岁,还得谥号为“文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生投六主,敢于直谏的魏征是如何安生立命的?
一生投六主,敢于直谏的魏征是如何安生立命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魏征小编相信很多人想到的都是他那个带有玄幻色彩的梦中斩龙的故事,事实上的历史里魏征斩没斩过龙小编不知道,但他一生投靠过六个主人,性质和忠心程度就跟改嫁似的对每一个主子都尽忠职守,良心可鉴,所以可以说魏征是个十分就事论事,爱岗敬业,谁给出粮便对谁都苦口婆心尽责规劝并为他谋划的这样一个存在人物。魏征又名魏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因其服务对象含有隋朝人士,所以他可以说是隋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学家,由于他直言进谏的事迹以及辅助唐太宗一同打造和实现贞观之治的伟大业绩,继而后人们都尊称他为一代名相。魏征自幼便是个孤儿,不喜经营世道资产,一肚子墨水的他满腹经纶心怀大志,当时正值乱世,他便打扮成了一个道士游历天下。第一个雇他的老板是当时武阳的群丞元宝藏,隋末大乱期间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魏征替他写了许多秘密书信来往...
· 魏征直谏魏征犯颜直谏
唐太宗与魏征既是君臣,又是朋友。没有唐太宗的贤明大度,就不会有魏征的忠直;而没有魏征的忠直,唐太宗就少了一面文治武功的镜鉴。二人相互衬托,相辅相成。当初,魏征是唐太宗对手的部下,是唐太宗的爱材之心,才使魏征有了发挥才干的平台。他不仅帮唐太宗制定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治国方针,也时时刻刻修正着唐太宗的谬误。他为唐太宗讲解了“民可载舟,又可覆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治国道理,也常常犯颜直谏。从贞观初到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故为止,17年间魏征谏奏的事,有史藉可考的达200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和皇帝私生活等等,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时竟让唐太宗下不了台。当然,皇帝也是人,有时唐太宗回宫后发火,声言恨不得杀了这个乡下佬,但他又不愧一代贤明君主,火气过后又为有这样忠谏之臣感到欣慰,就一次次原谅魏征的犯颜直谏。以致在魏征死后,唐太宗极为伤感地对众臣说:“以铜为鉴,可...
· 犯颜直谏
犯颜直谏犯颜直谏犯颜直谏的意思犯颜直谏是什么意思犯颜直谏什么意思犯颜直谏的近义词犯颜直谏的反义词犯颜直谏的拼音【成语意思】: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极力相劝。【用法分析】:犯颜直谏含有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成语来源】:《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ànyánzhíjiàn【成语声母】:FYZJ【犯颜直谏的近义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近似成语】:谏争如流:谏争:争同“诤”,直言相劝。劝谏的话如同流水一样,滔滔不绝。【成语造句】:1、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2、唐太宗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3、针对奸佞小人的胡作非为,杨震多次犯颜直谏,终于招致陷害,被贬出国都洛阳的杨震,深...
· 古弼犯颜直谏
北魏世祖拓拔焘(公元408~452)在位期间,有一位掌管文书、奏章等事务的尚书令叫古弼。据《魏书》本传记载,此人“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可谓文物双全,在官场上更“以敏正著称”。只是长相有些奇特,脑袋比常人尖许多,像个毛笔头,所以时人尊称其为“笔公”,连拓拔焘也常这样称呼他。有一次,古弼接到一份举报信,说朝廷违规征地,广建园林,以致老百姓失地失业,希望能退园还田,让穷苦人有田种有饭吃。古弼很重视,赶紧入宫汇报,正碰上拓拔焘和给事中刘树下棋,只好耐着性子陪坐一旁。许久,棋也没下完。古弼不禁怒从心头起,猛地站了起来,一把揪住刘树的头发,将他从胡床上拽下来,边打边骂,说朝廷不治,都是你们这些帮闲、马屁精的罪过。拓拔焘见此情景,脸色都变了,赶忙丢开棋子,说是我没听你奏报,不关刘树的事,你赶紧放了他。古弼这才罢手,详细奏报,拓拔焘一一准奏。事后,古弼向皇上请罪,拓拔焘不仅没有怪罪他,还说:“自今...
· 弋谦忠言直谏
明代,一位弋姓官员敢于直谏,惹得皇帝不高兴,有谗臣便乘机攻击他是在沽名卖直。皇帝干脆来个不见心不烦,让他别再上朝了。但一月下来,朝堂上却是只闻唯唯诺诺之声,没有半声异议。皇帝急了,自我检讨一番后,决定还是让弋姓官员上朝,恢复敢于提意见之风,并因此特意宣了“引过赖书”。这位敢于忠言直谏的大臣,叫弋谦。《明史》卷164有弋谦传。弋谦,代州人。永乐九年(1411)中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巡按江西时,因提建议忤逆了皇上,被明成祖贬为峡山县知县。明仁宗在东宫时做太子的时候,素来知道弋谦正直。继位后,把他召回任大理寺少卿。他上书直陈时政,说官吏贪污残暴,政事多非洪武时期的做法,并说有关官员需索无度。皇上多所采纳。过后他又上书提五条建议,词语过激,皇上才不高兴。一些大臣看出皇帝的心思,便联合起来攻击弋谦沽名卖直,要求皇帝法办他。仁宗觉得有些道理,干脆来个不见心不烦,剥夺了弋谦上朝的权利。没想到,一个月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