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王国维为何投湖自尽

2017-05-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6
转发:0
评论:0
揭秘:王国维为何投湖自尽,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亦字伯隅,号永观,谥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静安,亦字伯隅,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于1927年的初夏,阴历五月初三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上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

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

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8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众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 “殉清”说

王国维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启超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比之,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和罗振玉、吴宓等均持此说。鲁迅在《谈所谓“大内档案”》一文中,称王“在水里将遗老生活结束”,可见也为此论。但反对此说者认为,王国维与罗振玉、郑孝胥、陈宝琛辈有别,郑等效命清室,不惜委身于日本政客。而王国维却领清华职,心无旁骛,潜心学术。他虽“忠清”,却不充其鹰犬,以至“愚忠”至“殉清”程度。所以当时就有人说:“你看他那身边的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二、 “逼债”说

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罗在女婿(王长子潜明)死后,罗、王已生隙,罗令女居己家为夫守节,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费2000元。王国维一介书生,债务在身,羞愤交集,便萌生短见。此说经郭沫若先生笔播,几成定论。但从王遗书对后事的安排看和事后其它一些证据表明,王国维生前并无重债足以致其自尽。

三、“谏阻”说

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四、“文化殉节”说

与王国维同为清华导师,且精神相通、过从甚密的陈寅恪先是以“殉清”论王之死,后又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陈寅恪的诠释在同类者中立即得到共鸣,并在文化界产生重要影响。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

五、 “诸因素”

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877年(清光绪三年)12月3日生。清末秀才。

1901年在罗振玉主持的农务学堂译授,(Lssdjt.com)后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读书。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哲学、文学。1907年起在北京任学部图书局编译,从事中国戏曲史与词曲研究,著有《曲录》、《戏曲考源》、《宋大曲考》(1912年旅日时整理成《宋元戏曲考》)和《人间词话》,开研究戏曲史之风。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旅日4年,考释甲骨文与流沙坠简,著有《简牍检署考》、《流沙坠简考释序》、《殷虚书契考释序》等。

自1916年至1923年在上海,著述甚丰,主要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考》(后改写为《古史新证》)、《殷周制度论》、《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等,重视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影响。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生平著作共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有42种,某些考古文章汇编为《观堂集林》。

【家庭子女】王国维先后娶两妻,前为莫氏,育有三子。莫氏病逝后,续弦潘氏,再育六子二女。长子王潜明与罗振玉之女罗孝纯结婚后不久,于1926年早逝。1949年以后,共有三子留在了大陆,有二子和二女去了台湾。现在世的有台湾的长女王东明、成都的五子王慈明。而二子王仲闻最为知名,从事诗词校注,但被称为特务,最后服敌敌畏自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析六首状元黄观超级学霸投湖自尽之谜
中国古代的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个状元已经不容易,然而历史上就有这么个人“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真是超级学霸。黄观石像黄观27岁即中状元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他在公元1390年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这年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深得朱元璋的赞赏,取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黄观自幼就勤奋好学、治学严谨,注重时论,这六次考试一气呵成,这么小的年纪就当了状元。状元九族受诛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当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朝中大臣都畏惧朱棣的权势,不敢言语,只有黄观一个人当面顶撞朱棣:“虎拜朝...
· 明朝六首状元超级学霸黄观投湖自尽之谜
中国古代的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个状元已经不容易,然而历史上就有这么个人“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真是超级学霸。黄观石像黄观27岁即中状元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他在公元1390年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这年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黄观石像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深得朱元璋的赞赏,取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黄观自幼就勤奋好学、治学严谨,注重时论,这六次考试一气呵成,这么小的年纪就当了状元。状元九族受诛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当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朝中大臣都畏惧朱棣的权势,不敢言语,只有黄观一个人当面顶撞朱棣:...
· 超级大学霸六首状元黄观投湖自尽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科举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个状元已经不容易,然而历史上就有这么个人“六首状元”,即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真是超级学霸。图片来源于网络黄观27岁即中状元黄观,字澜伯,又字尚宾,他在公元1390年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三月应会试,中会元,这年年四月,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图片来源于网络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深得朱元璋的赞赏,取殿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黄观自幼就勤奋好学、治学严谨,注重时论,这六次考试一气呵成,这么小的年纪就当了状元。状元九族受诛公元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当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朝中大臣都畏惧朱棣的权势,不敢言语,只有黄观一个人当...
· 王国维沉湖是“殉清”吗?
对于一代学人王国维,中国学子必然是不陌生的。而对于他自沉昆明湖的经过,今天的人们就未必明了了。详述王国维蹈水自尽的前前后后,应该会有助于人们探究其中的真正缘由。公元1927年6月1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王国维,一清早就来到学校的工字厅。这天是国学院第二班36名学生毕业的日子,所以工字厅里早已布置妥当,毕业宴会即将在这里举行。毕业宴席共设有四桌,所有师生欢聚一堂,大厅里始终弥漫着一种喜庆的气氛,而王国维就座的那一席却寂然无声,人们已经习惯了他的沉默寡言,所以也没人特别在意。散席时,王国维和平常一样与人一一作别,离开工字厅后随陈寅恪一同散步回家,并顺路到陈寅恪家中进行畅谈。这时,王国维的学生姚名达、朱广福、冯国端三人游园归来路过王国维家,一时兴起便到王家拜访。王国维在陈家接到家人的电话后,即刻从陈寅恪家返回,并与学生们长谈一个小时左右,直到晚饭时才送走了同学们。晚上,学生谢国桢等上门拜访,...
· 王国维
王国维,近代学者、词人。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亦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岁。清秀才。屡应乡试,未中,乃放弃举业。光绪二十四年(1898)去上海,在改良派报纸《时务报》任书记、校对,接受新学和西学的影响。同年六月,又以业余时间,入罗振玉主办的上海东文学社,从日本人学外文及理化等知识;并自此与罗振玉结成终生依托的关系。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国维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次年夏,因病辍学回国。“自是以后,遂为独学之时代”(《三十自序》),开始研究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哲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