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朱元璋身边的开国谋臣――朱升

2017-05-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5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身边的开国谋臣――朱升,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生平经历

书香门第

朱升生于安徽省休宁县迥溪乡台子上村一户半教半农的人家。因朱升出生在晨曦之初,太阳东升之际,其父取之昌盛、吉祥之意,为其命名为朱升。

拜师求学

朱升八岁时,拜在迥溪开馆讲学的江敏求老先生门下,在江敏求学馆里求读四年,十二岁后,又拜在休宁海阳开馆讲学的金斋谕老先生门下,在金斋谕学馆里求读了四年,后因金斋谕老先生老迈年高才离开。十七岁初拜在休宁霞瀛开馆讲学的陈栎老先生门下,十九岁时,经陈栎推荐,在县里考上秀才。继而在故里开馆讲学,伴以务农。

编纂著作

朱升二十四岁时,采访民间的好人好事、千古传说,编写了第一本专著《墨庄率意录》,二十六岁时,将自己观察、研究的星象变化、占卜的方术,整理成《星卦提纲》一书,三十五岁时,将为亲朋好友看风水的实践经验写成《龙穴阴阳之诀》一书,三十九岁时,将历年研究的战国时《魏文征集》各国刑书,以及由他的老师李悝编就的《德经》,经过考证,辑订为《刑统赋解》一书,并自刻问世。元末至正癸末年伙同契友赵东山徒奔九江湓浦拜读在理学家黄楚望老先生门下,后归讲学于郡城紫阳词。

隐居讲学

至正元年,登乡贡进士。过了四年,授池州路学正,但拖至五十二岁才赴任,因整治儒学腐败,制订校规,师生安心。三年后,便放弃官位,向南归去,池州兵荒马乱,于是移居歙县石门开馆讲学。

辅助明开国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一路攻城掠地,重兵包围徽州府城,为免百姓受害,朱升冒万箭之簇,独立城下,说服守城元帅福童开城归降。

龙凤四年(1358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攻婺源,却"久拒不下",听三军总管、大将邓愈说,这里有个隐士朱升,是个有学问、有影响的人,相当于诸葛亮。朱元璋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其室访问大计,朱升一开始呈交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战略上提出创基立国的策略,朱元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在朱元璋攻打徽州、骛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致仕请归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升被授予侍讲学士、中顺大夫。这年十二月,朱元璋派出的北伐大军平定山东,南征大军兵降方国珍,天下大局已定。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建元洪武。朱升被召至皇城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朱升所处地位与"开国元勋"不相上下,朱元璋称赞朱升"为人老实,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晋升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成为皇帝顾问,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因为年纪较大,他特免朝谒。他为官十多年,深受器重。

明朝开国颁赐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刘基、陶安、范常、秦中、陈德等的制诰文字、皇室礼乐制度及各种诏令大多由其执笔。他还受命收集古代后妃故事,与诸儒编修《女诫》一书,以防后宫干预败坏朝政。

洪武二年(1369年),七十一岁的朱升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告老还乡,辞官隐居。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意欲重封,但朱升执意退隐。朱升退隐时并未回老家休宁,也没有去原隐居地安徽歙县石门,而是携带着夫人涉江沂淮地方,抵东海转至西溪胥宇,并在南龙港建了房屋。

病逝他乡

洪武三年(1370年)病逝,葬于盐城西区北龙港镇南龙港东首文曲沟北。

人物轶事

免死券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朱升在和朱元璋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就隐隐感到朱元璋猜疑刻薄,杀戮功臣是早晚的事。如果要了朱元璋所赐的爵位,十之八九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在大家还都沉浸在封公封侯的美梦之中时,朱升正式申请"告老归乡",又顾虑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老泪纵横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朱元璋被朱升哭得挺感动,就送了朱升一个顺水人情,用免死券慰藉他,没想到,后来儿子朱同刚到任礼部侍郎一个月,便被牵连进郭桓一案,受诬入狱,最后,陈尸街头。

人物著作

朱升一生有二十四本专著,著有《易书诗》、《周家仪礼》、《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考经》、《小学》旁注、书传辑正、书传补正、老子孙子旁注,还有小四书小学名、数医家诸书、葬书、内外传、刑统传解等,传世的有《前图》二卷、《枫林集》十卷,《四库总目》另有前图二卷,传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代开国谋臣朱升的生平简介朱元璋为何赏赐他免死券?
狡兔死,走狗烹。跟随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那些开国功臣们尽数落得如此下场!有一个与朱元璋同姓的谋士朱升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机智的他提前向朱元璋求到了一块“免死券”,但是最后他还是没能逃过劫难,为什么?众所周知,古代臣子们的保命符就是传说中的免死金牌,汉朝就已经出现过“免死金牌”了,更何况是千年后的大明朝呢。落到朱升手中的免死金牌最终却无法保住一个人的性命,朱元璋卖的到底是什么关子?我们先来看看这个能预料将来之事的朱升到底是何方神圣吧!朱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曾隐居世间五十多年,时人称其为枫林先生,毛泽东曾以“九字国策定江山”这样称赞朱升。朱升从八岁开始入学读书,直到十九岁考上秀才,之后便一直在家乡开馆讲学,偶尔还要做做农务,标准的小老百姓一个。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朱升闲暇之余还写了好几本书,后来他考上了进士,朝廷授予他池州路学正一职,只不过朱升一直拖到了五十二岁才肯上任。在任三年,朱升重...
· 开国时期朱元璋身边的那些猛将谋士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元朝末年可真是正儿八经的乱世。什么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这些词来形容再不为过了。朱重八家里除他之外全部饿死,要是再不反那就天理了,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有诸多猛人,在下一一道来。明朝开国第一名将,战略军事家——徐达最猛先锋官,战术军事家——常遇春屡出奇谋,运筹帷幄——刘基开国第一功臣,巩固后方,最佳后勤部长——李善长最佳骑兵将领,骁勇善战——李文忠南征北战,攻击型战将——冯胜智勇双全,识人识局,水军将领——汤和平定陕西,伐元七战七捷——傅友德善守不擅攻,善终功臣——耿炳文荡平北元主力,解决北边大患——蓝玉长期镇守云南,火枪“三段法”战术发明人——沐英平定吐蕃,开国六公爵之一——邓愈身经百战,郭兴弟弟——郭英诈降陈友谅,激战鄱阳湖——康茂才当然,还有朱元璋对手,枭雄陈友谅,豪杰张士诚。明朝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等。如果当时朱元璋身边没有这些智勇双全之人,恐怕很难称帝建立明...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边的一位超级蒙古美女
红潮导语:既然我们已锁定朱棣身上具有蒙古人的血统,而徐达攻占元大都时,朱棣已经是八九岁了,那么我们由此可以推断:朱棣的生母那个叫碽妃的蒙古美女很早就来到了朱元璋的身边,或者说八、九年前朱元璋已经跟她爽过了。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问题:那个叫碽妃的神秘蒙古女人究竟是怎么到了朱元璋身边的?超级蒙古美女把朱元璋的魂给勾去了明代以降许多野史与文人笔记都载有精彩的故事,民间传说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率领的大明军北伐一路凯歌,直抵元帝国心脏元大都,此时的元顺帝自料招架不住,就开了边门星夜北逃,大明军随即占领了元大都,朱元璋来到了昔日令人醉生梦死的元皇宫,但皇宫里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求饶的后宫之人。在众多宫人之中,有一个女子长得尤为特别,男人见了没有不掉魂的,她姿容娇美,妩媚妖艳,一下子就把阅女无数的新皇帝朱元璋的魂给勾去了,当场他就下令将她收为妃子。据说这位超级美女原系元顺帝的太师...
· 刘伯温和朱升谁更厉害?朱元璋身边第一谋士是谁?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呢?在熟知历史的毛泽东看来,不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因为张良尽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他从未提出过纲领性的国策。也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虽有纲举目张的《隆中对》,但并没有使刘备统一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鼎立之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自己也最后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更不是被民间高度神化的刘伯温,因为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并无太大的作为,朱元璋1370年大封开国功臣的名单中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名才排到了刘伯温。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宁人,字允升,号枫林。元末的135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隐石门,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门,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就是的根据地,不要让根据地丢掉;“广积粮”就是...
· 曹操身边的首席谋臣为何最爱熏香?
在古代,从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俗。“容臭(即香囊)”佩戴于身,既可美身,又可表示对他人的尊敬。在曹操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爱熏香的谋臣——荀彧。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不会不知道“荀彧”,世人对他的评价有四个字——“王佐之才”。他聪慧过人,善于军事谋略,不过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爱香成痴。据说他身上的香气百步可闻。《襄阳记》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虽有夸张之嫌,但可见荀彧爱香这件事已经世人皆知。据说当时有个叫刘季和的人也喜好熏香,他连上完厕所都不忘熏香。他的一个朋友就说,人家都说你是俗人,果然不假。他分辩说,我远不及荀彧,为何要责备我呢?后世就以“荀令香”或“令君香”形容大臣的风度神采,也泛指人风雅倜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吝于夸人漂亮的,他若夸一句“外貌甚伟”,那这人肯定是个帅哥了。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三国志》中对荀令君的外貌竟做了这样的描述:“清秀通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