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蒲松龄为何难以入仕 屡试不第大文豪

2017-05-2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7
转发:0
评论:0
蒲松龄为何难以入仕屡试不第大文豪,蒲松龄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经史皆过目了然'学过文章能“倒背如流”。然而,这

蒲松龄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经史皆过目了然'学过文章能“倒背如流”。然而,这样一位聪明好学的才子为什么会每每落榜、屡试不第呢?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影响,他自幼就热衷科举,并且在19岁的时候接连考取了县、府、道三试第一,成了秀才。但是此后,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却全都落榜,直到71岁高龄的时候,才破例成为了贡生。为何才华横溢的蒲松龄屡试不第,这其中的原因后世的学者也是众说纷纭,经过总结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蒲松龄屡屡落榜是和对对子有关。清朝顺治年间,朝廷采用了“以汉制汉”的策略,终于剿灭了明朝残余势力,正式成为了中原的霸主。顺治帝随后采纳了汉臣的意见,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了笼络人心,维持政权稳定,顺治帝特别授意摄政王多尔衮和汉臣范文程一起,在京郊开了一家文昌客栈,大张揭帖。声称凡来此地住宿的人,只要能够对出店主的上联,就可以免收饭钱和住宿费,并且在临走时还有十两纹银相赠。顺治帝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来网罗人才,为己所用。

顺治十六年,时年20岁的蒲松龄上京赶考入住了文昌客栈,蒲松龄自恃才高,要求对对子。于是范文程就出了一句:“千里为重,重水重山重庆府。”蒲松龄自幼熟读诗书,对许多对联故事都娴熟于心。他清楚地记得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有对联天子之称的朱元璋给四川重庆府一个落魄秀才的出句。当年重庆秀才的对句是:“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这一对句得到朱元璋的赞赏。于是蒲松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可是,令蒲松龄没有想到的是,范文程却在顺治帝面前添油加醋。说他“恃才疏狂,不说圣朝”,理由就是蒲松龄随口答出的那句对子。顺治帝本想将蒲松龄逮捕入狱,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便做出对蒲松龄“永不录用”的口谕。康熙继位以后,自然遵照顺治帝的意思。可怜蒲松龄不明所以,还接二连三地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落榜。后来他在《聊斋志异自序》一文中有记载道:“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编写了这本书。”满腹才华,却落得如此境遇,必定会孤愤不已。当然这个说法只是民间的一个传说而已,没有可靠的史料依据。

第二种说法认为,蒲松龄屡屡落榜的原因与他写《聊斋志异》有关。根据史料记载,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影响到科举考试,于是就写诗“聊斋且莫竟谈空”,以此暗示他要专心备考科举。但是蒲松龄听不进任何的劝告,每逢听到奇闻逸事,就会详细了解考证,然后写到自己的书里去。

根据《三借庐笔谈)中的记载,蒲松龄为了收集更多的民间传说写到《聊斋志异》里面,就在家乡柳泉旁边摆了一个茶摊,请路人喝茶讲故事,听完后回家撰写修改,从而著成了《聊斋志异》一书。鲁迅对于这个说法曾经做过详细分析,认为此事不可能存在。根据史料中的记载,蒲松龄做了45年的私塾老师,家境贫困潦倒,根本就没有时间和金钱去摆茶摊。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蒲松龄听到任何奇闻怪事的时候,都会收集起来写进小说。

第三种说法认为,蒲松龄考场失意和县、府、道三试主考施闰章有关。蒲松龄一生不得志,他这个不得志恰恰是从少年得志开始。蒲松龄19岁的时候,参加秀才考试,他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省,三试第一,成了秀才。当时的主考官施闰章也是有名的大诗人。清初诗人有“南施北宋”之说,“北宋”是山东人宋琬,“南施”指的就是这个施闰章。

施闰章给参加道试的山东秀才们所出的第一道考题叫《蚤起》,这个题目是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来的。当时的科举考试是考八股文,既然题目叫《蚤起》,顾名思义,就要阐述孟子在《蚤起》里面所讲的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可是蒲松龄却用虚构的方式写了一篇类似于小说的文言文,而这样的写法是不符合当时八股文的要求的,但是蒲松龄遇到的主考官却是爱才如命的大文学家施闰章,他非常欣赏蒲松龄的这篇文章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随后,施闰章大笔一挥,蒲松龄就成为了山东的头名秀才。县、府、道三试第一以后,蒲松龄踌躇满志,准备考取更大的功名。可是施闰章对蒲松龄的评价也误导了他,导致蒲松龄认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文章就应该如此写。在之后近四十年的科举考试中,他再也没有遇到像施闰章那样的“伯乐”,主考官们根据八股文的要求来选拔人才,所以蒲松龄屡屡落榜,终身不得志。

可是,蒲松龄为什么在屡屡落榜的情况还非要走科举这个独木桥呢?因为这是他唯一的选择。科举考试是当时像蒲松龄这样的众多穷知识分子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遗憾的是,蒲松龄穷其一生都未能如愿以偿。这也许就和上述的三个说法有关,但导致他怀才不遇、终身不得志的根本原因还是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黑暗的封建仕途。


更多精彩推荐:

曹雪芹家族败落之谜 落魄的百年望族

“扬州八怪”的身份探考 江南多才子

返回大全页:

中国文化名人悬案大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他生逢乱世屡试不第却靠社交走上仕途!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网络配图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这种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优秀作品的一面。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卢纶的生年,现在一般工具书称约为唐...
· 才子金圣叹为何屡试不第他的试卷写满囧笑话
明末清初文坛奇才金圣叹,为人诙谐幽默,学问渊博,作文不拘一格,但因为他恃才傲物,在试卷上嬉笑怒骂,所以每次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他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他答题时在试卷上绘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参加科考时,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在试卷上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又因此被除名。又一次岁试,有“西子”题目,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结果,金圣叹再次名落孙山。
·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一代文豪却屡试不中,他的一生为何如此悲惨?
在306年前的今天,1715年2月25日(农历1715年1月22日),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去世。提到蒲松龄,我们最熟知的就是他的《聊斋志异》。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至此,名著《聊斋志异》诞生。一代文豪,文学成就如此突出,为何一生悲惨,还屡试不中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探讨蒲松龄的一生!屡试不中,生计困难1640年蒲松龄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且有四个儿子,父亲请不起私塾教师,只好亲自教孩子们读书学习。蒲松龄聪明早慧,反应力和记忆力超群,深得父母喜爱。19岁的蒲松龄参加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一举成为了秀...
· 宋朝苦心维稳的安抚制度:让屡试不第者成“公务员”
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僧多粥少,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考虑到这些读书人“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老榜官。宋朝老榜始于太祖开宝三年(970),经由科举录取进士张拱等八人后,又额外录取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未及第人司马浦等一百零六人。老榜录取有着严格的年龄限制,优待对象主要为五六十岁的老年士子:仁宗时曾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虽然后来各朝应举数屡有变更,但年龄条件基本不变。那时,名登“老榜”并非易事。宋朝规定:达到“四举”、“五举”、“六举”乃至更多举的老年士子才有资格入选。宋朝确立了三年...
· 屡试不中
江南陆家镇是个千年古镇,世代名人辈出。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个后生叫诸世器,从小聪明颖慧,十五岁就补博士弟子员,可后来却十余次闱试不第,其中原因传说的很多,今单说其中一个……传说陆家镇上有个陆员外,膝下无子,仅有一个女儿叫陆晓晓。晓晓生得异常标致,温柔贤淑。县太爷的儿子早就垂涎陆家小姐的美貌,于是就央求县太爷请媒婆前去提亲。陆员外一听是县太爷的公子,一口答应下来。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亲事说成没几天,陆晓晓竟然一病不起了。说来也怪,晓晓这病毫无先兆,说不行就不行了,食不下咽,一天下来一口水都喝不进去,没几天,本来好好的一个女孩儿就瘦得没个人样了。这可把陆员外急坏了,本来他一直对外封锁消息,不想让县太爷知道晓晓生病的事。可晓晓这病是拖不了多久的,陆员外赶紧差手下人出去偷偷请来方圆百里的名医,可说来也怪,没一个人能治晓晓的病。陆员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知道,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放出风声,广招名医来给晓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