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水利工程提案 无人敢尝试
永乐九年即公元1411年9月,由中央被贬到交趾的解缙踏上了奔向京城的路。此时永乐还未迁都,首都还是应天府南京,不是后来顺天府北京。解缙面圣心切马蹄急,很快就到达京城。这一次,他像一个凯旋的将士,怀揣一件宝物,要给皇帝献上“战利品”,以期得到皇帝嘉奖。
解缙怀揣的是什么“宝物”?
这是一个惊天的“水利工程”提案。提案的名字叫:《请凿赣江通南北》。
这个水利工程设想,注定要引起轰动。因为前无古人敢尝试。
解缙的想法足够大胆,就是要在中国五岭之首:大庾岭上建设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利工程。具体做法是,将大庾岭中间打通,令赣江和珠江两江交汇,把珠江水引入江西,打通两江水陆通道,永久解决江西干旱问题。
不能不说,才子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解决家乡干旱和交通。历史上江常发生大旱,而这项工程一旦实施完成,功在千秋。
但是,就当时中国的人力物力而言,这个工程设想还是有些不切实际。其难度不亚于今天在喜马拉雅山炸个口子。令人咋舌。就像前几年一部电影《不见不散》描述,看过这个电影的观众应该对这个片段记忆深刻——葛优扮演的男主角,幽默在讲台上炫点子:“如果用原子弹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甭多了,五十公里的口子,把印度洋的水汽引入大陆,就能彻底解决中国的缺水问题。”
这是个经典笑话。从生态环境和技术都是天方夜谭,行不通的。用原子弹强行改变生态环境,只会造成生态灾难。况且,把两万立方公里的山体炸开,大致会堆积相当于数千座泰山的碎石料。怎么移走?再者,就算你真把喜马拉雅山开出一个山口,水汽就真能飞过去了?整个青藏高原海拔平均四千米,相对于印度洋仍然是高耸的世界屋脊,水汽还是很难翻越过去。难道你要把整个青藏高原,全部炸平、炸成“青藏平原”不成?所以这个设想从气象学上来说,都是荒谬的。
当然,解缙的这个水利工程提案,没有葛优那么神奇,也不是躺在被窝里想出来的,他确实进行了大量考察研究。上次往返京途中,经过老家江西,才子目睹了大灾,那里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旱情严重。于是就萌生了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的想法。他把目光没有盯在喜马拉雅山,而是放在中国五岭之首:大庾岭。大庾岭位于江西西南,是赣江与珠江分水岭。只有陆上通道,没有水上通道。如果劈开大庾岭,水路和陆路打通,那么中国另一条“京杭大运河”,岂不是呼之欲出吗?
类似想法,历代不是没人想过,但都没有实施。即便是创造华夏最辉煌篇章的盛唐,开元盛世,在丞相张九龄的坚持下,大唐也不过就干了一点局部工程,开凿了大庾岭梅关古道驿路,而大明比大唐如何?解缙又比张九龄如何?难度相当大。
这说明才子还是在修改历史、编书立说的文科方面上靠谱在行,而在具体水利科技等理工科方面,经验和眼力都颇为不足。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古代科考,只考作文,胜出的大多是文艺青年,不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如果不经过长年实践历练,根本不可能成为造福一方的工程师。
但是才子就是敢想敢写,他用了一年时间,考察,书写奏章。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计划,保障水利工程经费,解缙上疏考虑得很细致,他了解到朱棣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北京,所以在《请凿赣江通南北》中,特别建议皇帝修改兴建北京新都计划,或延缓建成时间,从中拨出一些银子,赈济灾民,留出水利工程经费。
解缙这样做,自认为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皇帝应该理解赞许,但殊不知,就一个被贬官员而言,如此上书皇帝,已犯了大忌,且不说这个提案的可行性,仅就提案的动机上,就可能被“诛心”,被搞两个阴谋论:一是收买人心,为家乡谋利,二是劳民伤财,激发民间对皇帝不满。
而在这方面,解缙的前辈刘伯温是有过前车之鉴的。
刘伯温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建国前备受朱元璋推崇,建国之后因为个性使然被边缘化,于是刘伯温请假回老家休假。在老家附近,刘伯温发现有一个叫“谈洋”地方,三不管,比较乱,贩私盐的不法商贩,地方黑社会,还有盗匪长期作乱,祸害老百姓。于是上书朱元璋,建议设立一个巡检司,把它管理起来。
但是这个合理建议,却令刘伯温命运急转直下。首先是刘伯温的左相胡惟庸提出“阴谋论”,说谈洋这个地方有帝王之气,刘伯温看中了谈洋地作为家族墓地,当地百姓不愿意转让,所以刘伯温才建议设立巡检司,利用夺地,并且,不排除他这样做的是搞自己的武装,以图大事!让民怨沸腾,自己捞尽好处。这番阴谋论告发,令朱元璋震怒不已,马上夺了刘伯温的俸禄,令其火速进京,引咎谢罪,刘伯温被迫回京,不久身染重病,与世长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辈刘伯温的遭遇,解缙不可能不知,但立功心切的他把一切危险抛在脑后。可见才子的智商很高,但官场情商并不高,觉察不到危险。怀揣提案,他踌躇满志进京面圣,就此掀开了自己命运的最悲惨一幕。
归心似箭的解缙,进京之后,马上递上奏章,然后才到驿馆休息,他怀着激动心情,等待着皇帝的嘉奖。
事情并未像才子想象的那般美好发展,而是起了变化。准确地说,是恶化。
接到奏章之后的朱棣,发出冷笑。他的耐心换来了才子的自投罗网。终于,才子触碰了朱棣最后的高压线:大嘴者死。
朱棣收网了!他果断下手,令锦衣卫解缙,投入诏狱。可叹才子,满心欢喜地在驿馆等着皇帝的召见,嘉奖,召回,但等来的却是锦衣卫冰冷的镣铐!
至于罪名,朱棣早给解缙预备好了:
“人臣受事辄引而避去,乃更欲劳民如此”。
身为人臣,不安本分,到处乱窜,不守规矩,还鼓动皇帝劳民伤财。显然,这是新账老账一起算,此时的朱棣,肯定是回忆起才子“无礼”的前前后后所有事。可见,虽然朱棣是从解缙的水利工程提案发难的,但实际上解缙触犯的最敏感“罪行”是“无人臣礼”。犯了这项大罪,非贬即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