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天京变乱的幕后推手是谁?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5
转发:0
评论:0
天京变乱的幕后推手是谁?,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历史的转折点,领导核心东王杨秀清被杀,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被

天京事变 是太平天国历史的转折点,领导核心东王杨秀清被杀,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被天王处死,翼王石达开此后自立山头。在天京变乱中,有一个幕后推手,促使数万天国精英惨遭屠戮,最后也身首异处。他是谁?在天京变乱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他叫陈承,广西藤县人,金田起义后担任洪秀全的侍卫官,不久经由杨秀清大力提拔,节节高升。天朝变乱时,他是天国朝政大总管,承上可面见东王、天王,启下可传令天京内外各部属,是太平天国仅次诸王的权势人物。他为人精明、处事干练,深为洪秀全和杨秀清所信任。

在讲述陈承扮演什么角色之前,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天京变乱过程。1856年太平军连破江北、江南大营,军事形势一片大好。带兵在外的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突然接到天王密诏,火速命令他们进京诛杀东王杨秀清。两人带领三千人马,星夜赶程,于9月2日深夜进入天京。当夜秘密包围东王府,将杨秀清一府上下全部杀死。

杨秀清被杀,余部成为惊弓之鸟,唯恐受到株连。但不久天京哄传一则消息,鉴于在杨秀清事件中滥杀无辜,天王降诏惩罚韦昌辉、秦日纲,两人将受杖刑四百。杨的余部数千人于是到天王府观刑,结果中了埋伏,被韦、秦部队尽数杀绝。此后一个多月,大一直都没有停止,前后共计死了数万余人,天京的高、中级骨干力量被屠戮殆尽。

1980年,英国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柯文南博士,赠给我国一些珍贵的史料,其中有一位叫肯能的爱尔兰人的口述资料。肯能当时是燕王秦日纲的雇佣兵,据他口述,因为天王接到一位高官的告密,说杨秀清谋反,于是才下发的密诏。这个高官不是别人,正是陈承,由于他是杨秀清的亲信,洪秀全才深信不疑。

杨秀清是全军实际统帅,天京城所有守兵全部受他节制。韦、秦三千人马因何能够深夜进入天京?只有一个原因,城里有可靠的人接应,这个人正是陈承,只有他有权力盗用东王名义,将韦、秦三千人马放入城内。杀死杨秀清后,在天王府导演韦、秦二人受罚,陈承也应该是积极参与者,他是朝政大总管,有条件伪造一切假象,也能为伏兵提供隐藏地。

那么,为什么陈承要这样做呢?作为天国实际掌舵者,在作风上杨秀清过于“威风张扬”,欺上凌下,以致朝内不少人“积怨于心,口顺而心怒”。杨秀清曾多次凌辱过韦昌辉,还逼死过他的亲兄长,韦昌辉对他充满仇恨。燕王秦日纲也多次受到杨秀清凌辱,陈承和秦日纲关系密切,1854年在“燕王秦日纲牧马人事件”中,陈承为了声援秦日纲,陪同秦日纲受了杖刑,也对杨秀清心怀不满。

陈承深知洪杨猜忌已非一日,揣摩洪秀全也有除掉杨秀清之意,而除掉杨秀清不仅报了私仇,也会因功进爵为王,挤入最高核心集团。于是,陈承一番思虑后,向天王告密杨秀清谋反,然后将诏书送达韦、秦二人手中,并将三千将士秘密放入城内。

但事态的发展远超陈承F的预料,韦昌辉大开杀戒、滥杀无辜,并有僭逆之心。韦昌辉后来杀石达开不成,石达开逃出了天京城,举兵要求天王处死韦、秦,洪秀全乘势将韦昌辉拿下,并五马分尸。洪秀全又将秦日纲和陈承擒拿,两人被同日斩首。

那么,杨秀清到底有没有谋反呢?洪秀全后来给杨秀清平反了冤案,1860年又将第五子洪天佑过继,袭爵幼东王。可见,杨秀清谋反是陈承一手捏造的。天京变乱后,洪秀全掌控了朝政大权,应该是最大的赢家,但国力受到严重创伤,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之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康熙铲除鳌拜的幕后推手是谁?
导读:鳌拜可谓是满清第一大恶人,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只能任由他在眼皮底下作威作福。但是好景不长,坏人鳌拜终于被皇帝杀死。可是皇帝怎能想得如此妙招,背后的主谋到底是谁呢?康熙幼年智勇双全除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历史文学作品里的热门主题,虽说是一朝之君,但小小年纪如何清除顽党,或许幕后的推手才是不可缺失的角色。网络配图玄烨继位后,四辅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可否,惟唯诺而已。”可见孝庄放手使用,四辅臣权力很大。加之缺乏监督、约束的机制,辅臣中个别人逐步走上结党营私、擅权乱政之路。玄烨年龄还小,对此自然难以应付,但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不露声色地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在继续任用辅臣的同时,采取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禀照祖母慈谕,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典礼,索尼的儿子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宫,遏必隆之女落选,成为皇妃。在为孙儿择立皇后时,孝庄舍去遏必...
· 鳌拜怎么死的?谁是除鳌拜的真正幕后推手
康熙幼年智除鳌拜的故事一直是历史文学作品里的热门主题,虽说是一朝之君,但小小年纪如何清除顽党,幕后的推手是不可缺失的重要角色。玄烨继位后,四辅臣“搪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则别无可否,惟唯诺而已”。可见四辅臣权力很大,加之缺乏监督、约束的机制,辅臣中个别人逐步走上结党营私、擅权乱政之路。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某些政见不同,辅臣中两黄旗的索尼(正黄旗)、遏必隆、鳌拜(镶黄旗),与正白旗苏克萨哈的关系日渐紧张。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居功自傲,权力欲逐步滋长,他联合遏必隆,扩展镶黄旗实力,擅杀朝中与自己存有积怨的满臣,专横跋扈的作风愈来愈显着。四辅臣于辅政期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然而对处理满汉关系,却采取保守、倒退方针,在恢复祖制、首崇满洲的旗号下,歧视汉官,使后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当时,反清复明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因满臣还缺乏治理经验,又不能与汉官密切合作,以致大大...
· 揭秘:“将相和”幕后的真正推手
导读: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将相和”只是蔺相如为赵国着想,面对廉颇的挑衅,处处忍让。然而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将相和”中隐藏着更深刻的内涵,不仅关系到廉颇蔺相如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整个赵国的外交路线。网络配图首先,战国时期,赵国是东方强国,国内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但是,不管是廉颇还是蔺相如,他们在赵国都是权重之臣,却并不是位高之人。因为战国时期,一个人在政治上有成就的主要标志并不在于封将拜相、担任国家的重要军政职务,而是封君命侯、获得贵族爵位。廉颇战功卓着,但是面对赵国边将难封的政治现实,他也用了三十年才得以封君。但是,战功远不如廉颇的乐毅、赵奢、赵括都早早的封君,甚至连外国降将都能轻易地封君拜侯。为赵国出生人死的廉颇,却远不如这些人。这让廉颇的心里颇为难受。对蔺相如而言,他的政治生涯更为辛酸。因为他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舍人,是通过缪贤才进入赵国政治中心。即使蔺相如十分得宠于赵王...
· 康熙清除鳌拜党羽的真正幕后推手是谁?
四辅臣于辅政期间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然而对处理满汉关系,却采取保守、倒退方针,在恢复祖制、首崇满洲的旗号下,歧视汉官,使后者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当时,反清复明的战火尚未完全平息,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因满臣还缺乏治理经验,又不能与汉官密切合作,以致大大妨碍了的正常运转,而一些投机分子逐步取得辅臣信任,为非作歹,更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玄烨亲政前夕,已是“学校废弛而文教日衰”,“风俗僭越而礼制日废”,地方、朝中弊端丛生。玄烨年龄还小,对此自然难以应付,但政治经验丰富的孝庄,却不露声色地密切注视事态发展,在继续任用辅臣的同时,采取了一些防患于未然的措施。网络配图康熙四年(1665年)九月初八日,禀照祖母慈谕,12岁的玄烨举行大婚典礼,索尼的儿子内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宫,遏必隆之女落选,成为皇妃。在为孙儿择立皇后时,孝庄舍去遏必隆之女,选中赫舍里氏,旨在防范鳌拜借镶黄旗之女成为皇后之机,进一...
· 洛神甄宓之死婆婆卞夫人是幕后推手?甄宓的死因
甄氏之死,婆婆卞夫人是幕后推手?甄氏的死,似乎已经是定案。《三国志》明确记载:“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确实,甄氏的死,和曹丕的另一个女人郭女王密切相关。郭女王在甄氏死后成为魏国皇后,是甄氏之死的最大得利者。同时,甄氏的死,也源自曹丕的薄情,如果不是曹丕的冷淡和残忍,郭女王不可能下狠手整死甄氏。不过,历史永远是复杂的,在害死甄氏的整个行动之中,还有一个隐匿在幕后的无形推手,此人就是甄氏的婆婆卞夫人。在史籍当中,甄氏和卞夫人的关系极好。裴松之大量引用了《魏书》中相关的记载。这些文字大都是歌颂甄氏如何贤德,如何宽容,如何孝顺,尤其是有关孝顺的文字很生动。有这样两件事。其一。在建安十六年,曹操率军征讨关中,当时卞夫人随军出征,军队驻扎在孟津,曹丕和甄氏留守邺城。当时,卞夫人身体偶有不适,消息传到邺城,甄氏非常担心,白天晚上都不停的流泪。身边的人说卞夫人身体已经好转了,不用担心了。甄氏还不相信,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