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不受乾隆皇帝待见的人
张廷玉是清朝的肱骨之臣,三朝元老,深受前两任皇帝器重,但却既不受乾隆皇帝的喜欢,这是为什么呢?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 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张廷玉死后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
雍正当政的时候,张廷玉官职做到了军机大臣(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的位置,这在汉人中是史无前例的。张廷玉死后,也没有任何汉人,达到过这个高度。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张廷玉陈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专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乏归田终老之理?”
乾隆十四年(1749年)当年冬天,张廷玉再次乞求离职养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退休,并御制诗三章赏赐。张廷玉入谢,而见乾隆帝时,他在感谢皇上恩典之时,重提了先帝雍正之遗命。他说:“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他的意思是提醒乾隆,他死后“配享太庙”的事情,还请皇上记下哦。其实,依我理解,张廷玉此举,只是仅仅向皇上表明,我只是一个凡人俗子而已,不懂“老而戒得”的道理,是没有什么抱负的人,皇上自可放心。然而,乾隆没有听出来,他不高兴了。“上意不怿”。不过,还是顾于情面,替他“颁手诏”,并以明朝刘基(刘伯温)乞休后仍有配享为先例。第二天,皇帝颁布手诏赐之。因有风雪,张廷玉年迈没有到场,“不亲至”,而让次子张若澄代为谢恩。乾隆因此大发雷霆。其实,乾隆早对张廷玉有所不满了。乾隆帝很不高兴,但还是拟了手诏,申明雍正帝的成命,并赐诗以安其心。诗云:”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淮钦此,去国余恩或过之。可例青田原佑庙,漫愁郑国竞摧碑。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
乾隆帝因张廷玉不亲自谢恩颇为恼火,传旨令他明白回奏。当时,由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旨还未下达。翌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乾隆帝更为不快,认为这是军机处泄露消息的原故。切责了汪由敦漏言。于是廷臣会议,商议剥夺张廷玉的宫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容。于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激怒了乾隆帝,于是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去。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南巡,张廷玉以接驾来迟,再度受到乾隆的大骂,此时廷玉已然恍惚。二十年三月病故于家,乾隆追命,仍以廷玉配享世宗庙。其实,非是乾隆独恶廷玉,而是乾隆新政,鄂尔泰、张廷玉各张,积不相能,朝廷以鄂尔泰、张廷玉为意,不重君命,乾隆因而动怒,以诗抄事件打击鄂尔泰,以配享事件打击张廷玉,自此,君权再度拔升,以致神圣。
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古人之训不欺吾也:“伴君如伴虎”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