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这个城市人口如何组成的?
临清市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与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东、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进入山东省的第一站,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过。今天我们来说说在明清时期临清市的人口数量的变化。
明代临清城市人口有三部分:一部分是编户平民;一部分是“游宦侨商”;一部分是临清卫军户。
1.关于城市的编户平民数量
天顺、嘉靖、隆庆年间,临清州编户为32里。当时临清州虽然领邱县和馆陶县,但因邱县编户为25里,馆陶县编户为22里。显然32里的编户不包括邱县和馆陶县的编户。明代编户每里1 10户,故临清州有编户3520户。天顺年间临清州每户平均7.83入。因此,20户,有人口27561人。据此,将临清城市编户人口估计为此数的1/3,为9187人。其余估计为临清农村人口。
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临清县…‘总丁数一万零六百四十九”人。按一丁三人计算,共有31947人。将临清城市编户人口估计为此数的1/3,为10649人。在我国封建时代,因为是小农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把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口估计为这个地区人口总数的1/3,应该说是很高了。又因为当时临清城市处在南北大运河沿岸,绾毂南北,南连徐、淮,北通天津、北京,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而且早在永乐年间就已进入全国33座有名的商业城市之列了。所以这个估计应该是较为接近实际情况的。
2.关于“游宦侨商”人口数量
“游宦侨商”是临清新城的主要人口,在1日城中也有一些。这是由临清城在明清时期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造成的。景泰年间吏部尚书王俱在《临清州治记》中对临清城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作过如下一段记述:“元,始创开会通河,出县境与卫河合流,置闸河浒以通漕运。国朝(明朝)迁都北平。永乐辛卯(1411年)复加疏凿。
正统己巳(1449年)筑城浚濠。景泰改元,以济宁左卫为临清卫,来司城守。于是薄海内外舟航之所毕由,开府分曹达官要人之所递临;而兵民杂集,商贾萃止,骈樯列肆,云蒸雾�澹�而其地遂为南北要冲,岿然一重镇矣。”‘261这类记述在临清的地方志中还有很多,诸如临清为“水陆交通,泉货聚集,实京师要会之地也”,“四方杂处……久矣!”“临清南引徐淮,北迤德津,据要而中居之”。
明代在全国各地“设钞关榷商税者,凡七焉。清源(临清)其一”。总之,由于明代南北大运河的畅通,临清正居南北要冲。明代运河上过往漕船每年达1.2万只以上,还有商船和其他船只南来北往,途经临清,使临清城“商贾辐辏”,“市肆毂击”,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临清城内外,“商贩之夫,日益屯聚”。因此,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朝“户部以游宦侨商,日渐繁衍,并令占籍”。此后,“游宦侨商”在临清城内外居住者,又逐年增加,并“不领于有司之版籍”。而在1日城之外的汶、卫二水两岸,逐渐形成了“游宦侨商”居住的新城区。
于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自“砖城(1日城)西北至东南长二十里,跨汶、卫二水建新城”。此城为土筑。这里所记述的“西北至东南长二十里”,是新旧城周长的一半多些,两城合计城周30多华里。
上述事实说明,临清新城基本上是“游宦侨商”居住地。当然,新城内也会有当地群众和当地商人居住,不过,根据新城形成的历史条件,可以肯定新城的居住者中,“游宦侨商”占多数。同样的道理,1日城形成的历史条件,决定了1日城内以当地群众和当地商人居多数,“游宦侨商”居少数。根据这种情况,可以把“游宦侨商”的人口数,视作与旧城编户人口基本相等。即嘉靖、隆庆年间为9187人,崇祯年间为10649人。
3.关于临清城市内的卫军户口数量
临清自“景泰改元”始“以济宁左卫为临清卫来司城守”。按照这个记载,似乎临清卫军户尽数住在城里,以守城。若如此,城内应有卫军户人口5600人。其实不然。文献还记载:“自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海口屯军隶临清万户府。明代设总兵官,驻临
之兵于时最多。顺治元年(1644年)仍明制,置临清镇左右二营。每营领以游击,设守备千总各一员,中军游击管左营事。两营共兵一千八百余名。”既然顺治元年“仍明制”.那么明代驻守临清城的卫兵人数,应与清初所置左右二营兵数大致接近。又因明代“驻临之兵”、“最多”,故比顺治元年的驻城兵数还要稍多一点。那也就是在1800名以上。
综合上述三项,得到嘉靖、隆庆年间临清城市编户人口、“游宦侨商”人口、守城卫兵人口,合计20174人;崇祯年间临清城市编户人口、“游宦侨商”人口、守城卫兵人口,合计23098人。
清代临清城市人口数量
以往,有些著作就是按照上表中这些记载来分析估计临清城市人口数量的,其实,这个记载有两个问题,一是所谓“总丁数”,并不是“总丁数”,而是“完额丁数”。比如,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记载:临清州“人丁旧额六万三千八百一十九丁……优免乡绅、举贡生员,并除豁改归外籍、逃户,节年增益通计增除相抵,完额共二万二百六十三丁。”
这正好是《临清县志》表中所列乾隆四十七年的所谓“总丁数”。显然,这不是实际上的“总丁数”,而是“完额丁数”。“完额丁数”,比实际总丁数要少得多,除了上文中所说的“优免乡绅、举贡生员”不在其内,还有从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下免赋的那些滋生新丁不在其内,还有雍正时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地”后的工商业者也都不在其内。
因此,不能根据“完额丁数”估算当时的人口数量;二是州志中所记载的“完额丁数”20263丁,不是临清县范围内的“完额丁数”,而是临直隶州全州的“完额丁数”。由于表中所列的乾隆四十七年所谓的“总丁数”存亳之二夏个问题,表中其他年代的所谓“总丁数”是否存在上述问题,现在还不得而知。因此,关于清代临清城市人口数量,暂时不便根据上述表中所列资料进行估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