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清时期这个城市人口如何组成的?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7
转发:0
评论:0
明清时期这个城市人口如何组成的?,临清市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与河北省隔河相

临清市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交汇处,与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东、晋冀东出的重要门户,是京九铁路自北向南进入山东省的第一站,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市区穿过。今天我们来说说在明清时期临清市的人口数量的变化。

明代临清城市人口有三部分:一部分是编户平民;一部分是“游宦侨商”;一部分是临清卫军户。

1.关于城市的编户平民数量

天顺、嘉靖、隆庆年间,临清州编户为32里。当时临清州虽然领邱县和馆陶县,但因邱县编户为25里,馆陶县编户为22里。显然32里的编户不包括邱县和馆陶县的编户。明代编户每里1 10户,故临清州有编户3520户。天顺年间临清州每户平均7.83入。因此,20户,有人口27561人。据此,将临清城市编户人口估计为此数的1/3,为9187人。其余估计为临清农村人口。

到了崇祯十三年(1640年)“临清县…‘总丁数一万零六百四十九”人。按一丁三人计算,共有31947人。将临清城市编户人口估计为此数的1/3,为10649人。在我国封建时代,因为是小农的自给自足的社会,把一个地区的城市人口估计为这个地区人口总数的1/3,应该说是很高了。又因为当时临清城市处在南北大运河沿岸,绾毂南北,南连徐、淮,北通天津、北京,商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而且早在永乐年间就已进入全国33座有名的商业城市之列了。所以这个估计应该是较为接近实际情况的。

2.关于“游宦侨商”人口数量

“游宦侨商”是临清新城的主要人口,在1日城中也有一些。这是由临清城在明清时期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地位造成的。景泰年间吏部尚书王俱在《临清州治记》中对临清城的形成和发展状况,作过如下一段记述:“元,始创开会通河,出县境与卫河合流,置闸河浒以通漕运。国朝(明朝)迁都北平。永乐辛卯(1411年)复加疏凿。

正统己巳(1449年)筑城浚濠。景泰改元,以济宁左卫为临清卫,来司城守。于是薄海内外舟航之所毕由,开府分曹达官要人之所递临;而兵民杂集,商贾萃止,骈樯列肆,云蒸雾�澹�而其地遂为南北要冲,岿然一重镇矣。”‘261这类记述在临清的地方志中还有很多,诸如临清为“水陆交通,泉货聚集,实京师要会之地也”,“四方杂处……久矣!”“临清南引徐淮,北迤德津,据要而中居之”。

明代在全国各地“设钞关榷商税者,凡七焉。清源(临清)其一”。总之,由于明代南北大运河的畅通,临清正居南北要冲。明代运河上过往漕船每年达1.2万只以上,还有商船和其他船只南来北往,途经临清,使临清城“商贾辐辏”,“市肆毂击”,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临清城内外,“商贩之夫,日益屯聚”。因此,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朝“户部以游宦侨商,日渐繁衍,并令占籍”。此后,“游宦侨商”在临清城内外居住者,又逐年增加,并“不领于有司之版籍”。而在1日城之外的汶、卫二水两岸,逐渐形成了“游宦侨商”居住的新城区。

于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自“砖城(1日城)西北至东南长二十里,跨汶、卫二水建新城”。此城为土筑。这里所记述的“西北至东南长二十里”,是新旧城周长的一半多些,两城合计城周30多华里。

上述事实说明,临清新城基本上是“游宦侨商”居住地。当然,新城内也会有当地群众和当地商人居住,不过,根据新城形成的历史条件,可以肯定新城的居住者中,“游宦侨商”占多数。同样的道理,1日城形成的历史条件,决定了1日城内以当地群众和当地商人居多数,“游宦侨商”居少数。根据这种情况,可以把“游宦侨商”的人口数,视作与旧城编户人口基本相等。即嘉靖、隆庆年间为9187人,崇祯年间为10649人。

3.关于临清城市内的卫军户口数量

临清自“景泰改元”始“以济宁左卫为临清卫来司城守”。按照这个记载,似乎临清卫军户尽数住在城里,以守城。若如此,城内应有卫军户人口5600人。其实不然。文献还记载:“自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海口屯军隶临清万户府。明代设总兵官,驻临

之兵于时最多。顺治元年(1644年)仍明制,置临清镇左右二营。每营领以游击,设守备千总各一员,中军游击管左营事。两营共兵一千八百余名。”既然顺治元年“仍明制”.那么明代驻守临清城的卫兵人数,应与清初所置左右二营兵数大致接近。又因明代“驻临之兵”、“最多”,故比顺治元年的驻城兵数还要稍多一点。那也就是在1800名以上。

综合上述三项,得到嘉靖、隆庆年间临清城市编户人口、“游宦侨商”人口、守城卫兵人口,合计20174人;崇祯年间临清城市编户人口、“游宦侨商”人口、守城卫兵人口,合计23098人。

清代临清城市人口数量

以往,有些著作就是按照上表中这些记载来分析估计临清城市人口数量的,其实,这个记载有两个问题,一是所谓“总丁数”,并不是“总丁数”,而是“完额丁数”。比如,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记载:临清州“人丁旧额六万三千八百一十九丁……优免乡绅、举贡生员,并除豁改归外籍、逃户,节年增益通计增除相抵,完额共二万二百六十三丁。”

这正好是《临清县志》表中所列乾隆四十七年的所谓“总丁数”。显然,这不是实际上的“总丁数”,而是“完额丁数”。“完额丁数”,比实际总丁数要少得多,除了上文中所说的“优免乡绅、举贡生员”不在其内,还有从清代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起,实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下免赋的那些滋生新丁不在其内,还有雍正时实行“地丁合一”、“摊丁入地”后的工商业者也都不在其内。

因此,不能根据“完额丁数”估算当时的人口数量;二是州志中所记载的“完额丁数”20263丁,不是临清县范围内的“完额丁数”,而是临直隶州全州的“完额丁数”。由于表中所列的乾隆四十七年所谓的“总丁数”存亳之二夏个问题,表中其他年代的所谓“总丁数”是否存在上述问题,现在还不得而知。因此,关于清代临清城市人口数量,暂时不便根据上述表中所列资料进行估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清时期的临时戏台
清代皇帝和王室很多都是戏迷,特别是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等人,所以在紫禁城及其旁边的花园里建有多座戏台。清代皇帝又都喜欢在北京周围建立行宫,用以避夏或游玩,于是在北京周围的一些宫廷苑囿里也建有和紫禁城里面形制一样的宫廷戏台。这些戏台中有一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使我们看到宫廷戏台的实际样式。清宫戏台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三类:一,较为普通的戏台,即在建筑规模和建筑形制上与一般民间戏台近似的戏台。如故宫重华宫漱芳斋庭院戏台、北海漪澜堂东侧晴栏花韵院里的戏台、南海中央的纯一斋戏台(又名“水座”)、热河行宫如意洲的“一片云”戏台、圆明园里的敷春堂和武陵春色附近的戏台、颐和园里的听鹂馆戏台以及京城中的南府(升平署)戏台等等,供平时的年节、初一、十五等日常承应演出用。二,有着特殊构造的三层大戏台,如故宫宁寿宫畅音阁戏台和寿安宫戏台、热河行宫福寿园清音阁戏台(已毁)、圆明园里同乐园清音阁戏台和寿康宫戏台(已毁于英法...
· 明清时期如何疏解北京人口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姜涛疏解城市人口,古已有之。为调控北京的城市人口规模,明清时期就曾采取过多项措施疏解人口,取得了一定成效,其疏解之策对于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据《北京志·人口志》记载:明初北京城市人口经过自发离散和明太祖强制迁徙,原元大都地区居民大量流失,只有9.6万。此后人口恢复和增长主要得益于军卫人口和塞外军民等新移民的大量迁入。到洪武八年(1375年)为14.3万。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自南京迁都北京后,依南京之例,将北京城按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城。随着移民政策的不断推进,北京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到嘉靖后期至万历初期,北京城市居民计约13.4万户,以每户5口人计,则明代中后期北京城总人口约68万人。如果加上驻京的军人及家眷以及居于皇城内外直接服务于宫廷的人员,万历六年(1578年)京城人口已达17.9万户、85万人。按照内外城6...
· 明清时期迁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华氏明清时期进士名录
华氏明清时期进士名录来源:本站作者:华冬福发布于:2014-09-05点击:201次1、明朝科举目录华显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戊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8名赐同进士出身华秉彝1466年明成化二年丙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87名赐同进士出身华清1472年明成化八年壬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92名赐同进士出身华山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12名赐进士出身华仲贤1475年明成化十一年乙未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88名赐同进士出身华烈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甲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54名赐同进士出身华福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甲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03名赐同进士出身华珏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甲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29名赐同进士出身华峦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42名进士出身华琏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殿试金榜第三甲第176名同进士出身华津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殿...
· 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晋氏
清雍正十三年修成并刊刻的《洪洞晋氏族谱》该谱由晋德肃等修,记载了以晋友谅为始祖,居住在山西洪洞的晋氏。该谱五卷,活字本,16册,线装,3函,附事功图,原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美国盐湖城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有缩微胶卷。现在已知洪洞晋氏族谱两种,除了上述雍正十三年所修本外,还有晋焕如光绪九年续修的抄本一册,不分卷,版心题“晋氏族谱”,卷端题“洪洞晋氏族谱”该谱现藏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儿,内容包括:宗派续录告成记、宗派、续修谱牒跋三部分,主体是宗派即世系表部分。雍正谱世系到晋淑端与子家资为止,光绪谱接着从十六世荣祖续起,世系名字旁的小注记载简略,且续纂部分篇幅不及雍正谱世系部分多,光绪续修谱的资料价值很有限。光绪《洪洞晋氏族谱》为《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著录。晋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出自山西。依据南宋史学家郑樵的说法,晋是以国为氏的古帝王氏:“晋,大夏之墟也,尧之所都平阳,其国曰唐。及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