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陲县城为何有皇帝行宫
我们印象中的皇宫,一定是矗立在繁华的帝都,因为他是最高权利的象征。但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里,居然会有一座迷你版的皇宫鹤立其间,这是什么缘故呢?
位于贵州西南边陲的安龙县,峰峦叠翠,山奇水秀。就在这风景绝佳的安龙县城,有座迷你版的皇宫,皇宫说不上宏大,但也金碧辉煌。当地人将这座小皇宫称之为“永历皇宫”,官方在后来将这座“皇宫”修缮以后,对外开放,称之为“南明历史博物馆”。离这座“皇宫”不远处,还有一座“十八先生墓”,现如今,“永历皇宫”、“十八先生墓”已经成了游客们前来游览的胜地了。
安龙无论是从贵州视域、还是全国视域,其都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边陲小镇,进不可直驱中原,退不可保全其身,怎么就成了南明永历皇帝的行都了呢?难道是永历这个落难天子真看上这里绿崖撑云,碧水静流的风景了,还是这里真有“帝王之气”?还真别说,这确实大有来头。
话说,当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不久,吴三桂便“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大明王朝覆灭。但退驻南京的各位大臣闻知天下有变,便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相继经历了绍兴、隆武、永历政权,史称“南明”。“南明政权”当中就数永历皇帝在位时间最长,苟延残喘了十八个年头。
永历政权之所以能在清廷入关以后,依然能在覆巢之后幸存下来,这主要得力于当初的贵州抗清名将何腾蛟与李自成的残军联合,在湖湘大地与清军殊死搏斗,建立了一道防线。同时,在大西军张献忠在被吴三桂射杀于西充凤凰山后,其部将孙可望、李定国等人进入贵州与南明政权结成抗清同盟,建立了第二道防线。两条防线的建立,有效的保全了湖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并与台湾的郑成功遥相呼应,让南明政权得以幸存下来长达十八年之久。
就在永历皇帝正踌躅满志的准备夺回大明天下时,清军攻破了其大本营广州,从此其便过上了东躲的日子,广州城破,其逃亡肇庆,肇庆陷落,逃亡梧州,梧州告急,又匆忙逃到南宁。其身边的一干众大臣惶惶不可终日,永历帝也终日心惊胆战。有人主张逃到南海,有人主张进入越南,有人主张进入贵州投靠孙可望。说来说去,就是没个主意,但前方战事容不得其考虑。于是永历帝便在慌忙之中封孙可望为秦王,离开南宁,前往贵州。
坐镇贵州的孙可望也心怀鬼胎,欲借永历帝的名望号令天下。担心永历帝到达贵州之后,会被其节制,于是便前往贵州与广西的边境线红水河边上亲自迎驾,把永历帝安置在安笼这个边陲小镇。安龙当初还叫安笼,明初朝廷曾在这里设立了属于普安卫的安笼千户所,军事设施一应俱全。虽然说这里没有帝都的威严,但作为一个紧急避难之所,也不失是一个好地方。
安笼“城跨山腰,半踞平陆”,四周山峰险峻,城池虽小却坚固可守。孙可望除了看重这里有险可守的地形地貌以外,主要是看重安笼这个名称,他的本意就是要把永历帝“笼”在其中,自己坐镇贵阳。而永历帝到来之后,甚觉安笼之名有“牢笼”之意,于是索性将“安笼”改为“安龙”,安抚他这条落难之“龙”。
可别以为这皇帝的到来,定会庞毕生辉,殊不知这仅仅是个“难民收容所”,因为永历帝一干人不仅被孙可望“笼”在这边陲小镇,其一切用度食物全靠孙可望施舍,想给就给点,不想给就让其自食其力。每日发放粮米之时,还要特别注明“皇上一名、嫔妃几口、月支银若干”。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只好选择卫所附近几间破房作为“行宫”,暂把这边陲小镇作为“帝都”,权当为抗清的根据地。
在这里生活了四年以后,孙可望就不干了,急于称帝的他百般虐待这个落难天子。永历皇帝身边的一些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准备将李定国请到安龙来护驾。可事机不密,被孙可望察觉。于是孙可望便将永历身边的吴贞毓、郑允元、杨钟、蔡t、张福禄、全为国等十八人杀害。当地人见此惨状,不忍这十八位大臣暴尸荒野,便将他们全部埋葬于城北。永历皇帝亲自书写“明十八先生成人处”。
这十八位大臣遇难以后,其他人惴惴不安,孙可望与李定国发生内讧。后孙可望投降清军,李定国带着永历皇帝再次逃亡缅甸,不久后,便被吴三桂从缅甸带回逼死于昆明,南明政权就此终结。隐退乡里的明朝旧臣扶纲在得知永历皇帝遇难后,前往昆明将其尸首带回,埋葬于自己的家乡都匀大坪镇高塘山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