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时期缠足陋习大起底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8
转发:0
评论:0
清朝时期缠足陋习大起底,三寸金莲的背后隐含的是古代男人对女人视为玩物,对女性极其蔑视的有力证据。下面,我

三寸金莲的背后隐含的是古代男人对女人视为玩物,对女性极其蔑视的有力证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寸金莲发展到清以后的一些状况。

中国妇女裹脚最早出现于宋朝,流行于明清。人们把裹过脚的称之为“莲花”,不同大小的脚也分为不同的等级,据记载,大于四寸的称为“铁莲”,四寸的称为“银莲”,而极品裹脚的尺寸是三寸,便是我们熟知的“三寸金莲”。

根据清朝乾隆时期民间习俗《清俗纪闻》所说,民间的女孩子在七八岁时,就要用缠脚布将脚的前部紧紧包裹起来,防止继续生长。因此,女孩子七八岁以后就不能轻易出门了。平时活动总是需要侍女的搀扶才行,要是出远门就得做轿子,步行是万万不能的了。

女子的一生,缠足是最重要的事,不缠足的女孩被叫做“天足”,而当时是“夫以为耻,母以为辱”,甚至会因此无法出嫁。俗话说“裹大脚嫁瞎子,要吃馍馍背褡子;裹小脚嫁秀才,要吃馍馍来”,所以脚越小越受追捧。

女子缠足这事对大户人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般人家也给女儿缠足,但是对于贫困人家来说,缠足的规矩就不那么严格了,因为女子需要干活持家。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汉族女子追求窈窕曼妙的身姿,这种传统就是女子缠足习俗形成的最原始动因。除此以外,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由于脚小不便于行走,让女人缠了足就可以防止“红杏出墙”。就如同中世纪的欧洲男人为女人制作了带。

清朝入关之前,皇太极就曾下令,不准关外妇女缠足。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即下令,严禁女子缠足并试图改变汉族妇女缠足之风。顺治到康熙时期,清廷曾多次发布禁止女子缠足的命令。

康熙三年(1664年)规定康熙元年以前所生女子的缠足不再追究。元年以后所生的女子禁止缠足,违者严惩:对于父亲有官职的就由吏部、兵部处置;没有官职的平民家由刑部责打40大板,并流放10年;对失察的官员,也要由吏部等部门处理。

康熙七年(1668年),都察院左都御史王熙认为这种规定太过严厉,会造成民间诬妄举报,以致牵连无辜,他建议放宽禁止缠足的法令。他的建议得到批准,缠足的禁令就此放宽。

此后,清政府虽然也时不时颁布新法禁止缠足,但汉族强大的文化传统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而清廷对汉族习俗的干预也引起了士大夫的反对,所以在实际执行中,他们不再对汉族女子裹小脚严格干预,只严令禁止旗人妇女缠足。

清廷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清代却是缠足最为流行的时期。清初满汉之间即有“男从女不从”的默契,所以女子还要受缠足之苦。在汉族人看来,裹小脚已经不是单纯的习俗,而被上升到保持汉族传统,彰显民族气节的高度来严格执行。

男人为留发牺牲之大,对女人继续裹小脚的风气影响非常深远。陕西和山西的妇女裹脚最为有名,有“从来小脚说山西”的说法。要缠足的女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得把脚缠起来,不让他们生长。她们把四个小脚趾折到脚下,紧紧的压住,再用缠脚布使劲的裹起来,只留下大脚趾在前面。

这些女子长大后多为残疾,要借助拐杖才能行走,成为“三足”。最典型的“三足”女子是陕西女子,即使是缠足之风不甚流行的广东地区,富贵人家也要以缠足来显示其出身的高贵。

在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年龄大的奶奶有着一双“解放脚”或“半裹脚”,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莲”已经消亡于历史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为什么会流行起“缠足”这种陋习,说穿了两个字
女性缠足,最早起源于南唐,也就是宋朝之前。缠足最早出现于宫廷,史料记载:“南唐后主有宫女嫔娘,纤丽善舞。乃命作金莲,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璎珞,中作品色瑞莲,令嫔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后来,这种缠足的风尚逐渐由宫廷发展到民间,而那些文人雅士,由于见过世面,性情细腻,所以对于小脚十分偏爱。北宋末年,甚至发展到以大脚为耻的地步。那么古代人为什么形成“缠足”这种恶习呢?目前的研究表明,缠足的出现,与社会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缠足兴起的时候,其实是富人阶层彰显身份的方式。这套逻辑在今日可能很难被理解,但在古人看来,缠足意味着这名女性失去作为劳动力的资格,她不需要干活。家里能白养着她,代表这个家庭很有实力。说白了,女性被缠足,是当时人们炫富的方式。因为涉及到财富问题,所以攀比之风盛起。许多家庭,本身经济状况并不好,但碍于面子还是给女孩子缠足,这一风气得以流行起...
· 清朝官员工资大起底:连两斤肉都买不起?
若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评价方式,一般可以用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来评价一个人的生活水准,系数≤20者为极度富裕、系数20—40的为富裕。照明清时代的通常说法,一个人吃饭每天需米一升,每月需米三斗。中国古代的家庭人口数据则显示,每户平均是4—5人。县令月薪7.5石米,假如其一家是5口人,那么吃饭每月需米不过1.5石,仅占月薪的20%。米是主食,假定其他食物花费与米的价值相同或稍低,那么,按恩格尔系数计算,工资可以使县令一家处在系数≤40的水准,因此他虽然算不上极度富裕,至少也应该处在富裕水平。网络配图这么看来,朱元璋当时制定的官吏工资标准绝不像顾炎武等人所说低得让人无法接受,反而算得上是“重禄”了。但是,明代官员生活拮据似乎又是事实。这里面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俸禄标准执行不到位、物价上涨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还不是这些,而在于中国古代的家庭制度,特别是妻妾制度。以海...
· 四川远古姓氏大起底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这一天,祭祀先祖时寻根溯源,成为不少人的心愿。现在的四川人,大多认为自己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其实,古代巴蜀是有大量土著民族的。在商周到战国时期,巴蜀腹地在三星堆一带,主要的社会形式是以部落为主,蜀国还基本上处于有氏无“姓”状态。也就是说,只有部落的名称,没有个人的姓名。与蜀国不同的是,活动于川东北地区的賨人率先有了“鄂、罗、朴、昝、度、夕、龚”7个姓氏。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与演进中,古蜀人的姓氏仍留在这片古蜀民族起源的土地上。如果你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欢迎拨打热线电话028-96111。蜀人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留下过至今仍是密码的巴蜀图语。从秦灭蜀开始,四川经历过至少6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今汉族已成为四川的主要民族。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与演进中,古蜀人的姓氏仍默默地隐藏在这片古蜀民族起源的土地上。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对四川省...
· 四川远古姓氏大起底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这一天,祭祀先祖时寻根溯源,成为不少人的心愿。现在的四川人,大多认为自己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裔。其实,古代巴蜀是有大量土著民族的。在商周到战国时期,巴蜀腹地在三星堆一带,主要的社会形式是以部落为主,蜀国还基本上处于有氏无“姓”状态。也就是说,只有部落的名称,没有个人的姓名。与蜀国不同的是,活动于川东北地区的賨人率先有了“鄂、罗、朴、昝、度、夕、龚”7个姓氏。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与演进中,古蜀人的姓氏仍留在这片古蜀民族起源的土地上。如果你的家族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要与大家分享,欢迎拨打热线电话028-96111。蜀人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留下过至今仍是密码的巴蜀图语。从秦灭蜀开始,四川经历过至少6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如今汉族已成为四川的主要民族。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与演进中,古蜀人的姓氏仍默默地隐藏在这片古蜀民族起源的土地上。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通过对四川省...
· 腊八节的由来大起底
腊八节是中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也就是阴历的十二初八,十二月中国人俗称腊月,所以,也就有了腊八一说,那么腊八节是怎么由来的呢?有什么样的传说呢?腊八节应该吃什么呢?有什么习俗呢?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说起腊八节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数了。相传,在古印度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