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一桩风流案引发的改革葬送大明朝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60
转发:0
评论:0
一桩风流案引发的改革葬送大明朝,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孤家寡人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孤家寡人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覆灭。

毋庸置疑,闯王李自成担当了明王朝掘墓人的历史角色,换了张献忠或者高迎祥,他们不见得能够完成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当年李自成为什么要造反呢?是什么把李自成逼上了梁山呢?

李自成加入起义军其实是一个历史的偶然,这个偶然与崇祯初年一次小小的驿站改革密切相关。

驿站是我国古代的通讯机构,相当于现在的邮局,同时兼有政府招待所的职能。明朝时期,驿站机构已经相当完备,堪称世界第一。当时驿站密密遍布全国,驿站工作人员数以万计。政府传递信息确实极为方便,但是,驿卒们的工资在晚明时期成了政府的一个不小的负担,因为朱明王朝此时已是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了。

即位后的第三年,崇祯皇帝为了节省财政开支,采纳一个官员的建议,颁下一道圣旨,宣布裁撤全国各地的驿站。金口玉言的皇帝老倌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成千上万的驿站小公务员就都下岗失业没了生活来源,而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员。在饿死和造反之间,他最终选择了后者。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于李自成来说,裁撤驿站是不幸,更是幸运,但对于大明王朝却只能是万劫不复的厄运的开始。

那么,到底是哪个官员给崇祯皇帝提了这个最终导致明朝灭亡的绝命建议呢?此公名唤毛羽健,一个不错的名字,可惜人不怎么样,毛羽健当时在朝中担任御史,负责监察百官,给皇帝提意见。为什么说这位毛御史不怎么样呢?因为他建议裁撤驿站并非出于忠君爱国、为国抒难的公心,而是出于大大的私心,出于一桩风流公案引发的火气。

这场风流公案可是精彩的很!

毛御史是个一等一的“妻管严”,可是又实在耐不住偷腥的,于是就趁老婆大人回乡探亲的空档,在北京偷偷摸摸包了一个“二奶”。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段风流事最终还是传到了大老婆的耳中。

正当毛御史和“小三”如胶似漆、难解难分之际,老婆突然从天而降,几个大嘴巴落下来,打花了“小三”的粉脸,打歪了的鼻子,打碎了二人的一场春梦。而河东狮之所以能够腾云驾雾般从遥远的老家赶到京城大发雌威,是因为她“乘传而至”,用现代话说,她是坐着驿站的高速马车(当时的规矩是沿路各站的驿马轮流上路,马歇车不歇)来到的。

因为偷腥儿挨了老婆打的毛御史心里窝囊得能吐出一个臭鸭蛋来,但他面对河东狮可是敢怒不敢言。毛御史既然没有足够的勇气跟家里的一把手叫板,只得把一肚子怒火发泄到驿站上,于是他给大明朝的一把手——崇祯皇帝上了一本,夸大其词地诉说驿站之害,并建议裁撤全国各地的驿站,正因为财政入不敷出而脑袋发胀头疼不已的崇祯皇帝当即拍板通过了,于是,李自成失业了,挨饿了,造反了,最终,大明朝被这个愤怒的前驿站工作人员给灭了。

显而易见,这桩风流公案就是那只导致明朝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的寻找至此已经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如果毛羽健这只猫儿不偷腥或者他偷腥而不惧内,他就不会那么仇恨驿站,意欲除之而后快;如果没有裁撤驿站之举,李自成就不会因失业愤而加入造反者的行列;如果李自成没有被逼上梁山,就不会有后来的闯将、闯王,就不会有李闯王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但是,历史不能假设,一桩风流事最终断送了大明朝。

这可以说是崇祯皇帝自己把自己逼死的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宫廷移宫案: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桩奇案
移宫案背景复杂。移宫案这一案件在《明史》等相关史料都有相关记载,它是明朝宫廷内部的产物,与万历朝的梃击案、泰昌朝的红丸案并称为三大悬案。移宫案发生在乾清宫,乾清宫乃内廷正殿,是皇帝寝宫,此地点是皇室立储,皇位更迭的关键地点。图片来源于网络移宫案背景与明熹宗朱由校,西李等人有关。西李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宠妃,初为选侍,地位较低下。西李因善于撒娇献媚而深得当时身为太子的光宗宠爱,她恃宠而骄,太子妃郭氏病逝后,完全不把当时地位尊贵于自己的王才人放在眼里,经常欺凌王才人母子。王才人是太子的长子朱由校的生母。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王才人经常受到西李凌辱,最后不堪殴打致死,朱由校虽然心怀怨恨,但从小备受受李选侍的“侮慢凌虐”,整日哭泣,养成惧怕西李的软弱性格,为后来西李摆布他提供了有利条件。王才人致死一事,西李并没有获罪受罚,她反而夺得抚养太子长子的资格。因此,西李成为朱由校的养母。而朱由校,由于他...
· 清嘉庆年间的一桩官贿案
清嘉庆年间曾发生一起李毓昌秉公查赈而遭毒害的大案,一时震动了朝野上下。李毓昌,字皋言,山东即墨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分发江南,以知县候补。在候补期间,于十四年夏初,奉两江总督铁保委派,查勘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县)赈灾款发放事宜。当时的黄河流经徐州、苏北入海。因河道逐年淤高,河水泛滥,加上苏北的诸湖、河水道堙塞,常有水灾。这样,年年修河,年年赈灾,而工款和赈款,大部分为贪官污吏侵吞中饱。河道总督所属的河工官员与苏北的地方官员,都成了最肥的职位。上司也常派出查勘委员,但来时盛宴相待,去时厚礼相赠,如此逐级敷衍交差,各有所得,相安无事。甚至把派员查勘作为对候补人员的一种照顾。李毓昌奉派后,即带领跟班仆役李祥、顾祥、马连升三人到了山阳。李毓昌是一个还未沾上封建官场恶习的新进人物,他以为民做主、忠君尽职为己任,竟认真地查勘起来,亲历受灾各乡各户查对,结果查明山阳县浮报冒领、侵吞赈灾巨款,而...
· 战争演变逻辑——引发改革的惨败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宋仁宗起用一位刚从战场上回来的重要朝臣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并由他负责组织宋代第一次重要改革——庆历新政。这位大臣就是范仲淹。在仁宗时代,北宋的经济发展恰好达到了最高峰,皇帝也个性宽容,生活节俭。那么,到底是什么动力让仁宗下决心推动改革呢?原来,五年前,北宋经历了一次战争危机。危机所带出的问题,使得仁宗痛下决心进行改革。这次军事危机,就是由西夏王李元昊引起的宋夏战争。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代,北宋和西夏的关系有过一段时间的缓和。当宋辽澶渊之盟达成后,北宋社会和平稳定,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到了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人的领袖已经换成了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与祖父和父亲不同,李元昊更加果敢大胆,他不仅进攻甘南,切断了北宋与吐蕃人的联系,还大胆地要求与宋、辽平级,自称皇帝。李元昊割据时,北宋还能够接受和忍耐,他一称皇帝,立刻触到了北宋的忌讳,双方爆发了严重的军...
· 孝文帝改革的后遗症:汉化改革引发北魏分裂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登上中原的历史舞台。游牧民族与汉族、游牧民族之间,争城夺地,相互杀伐,战胜者对于战败者进行压迫。北魏统一北方之时,鲜卑政权建立起来,为巩固统治,形成种族间的容忍,便开始了安集工作。初期的安集政策是禁止官吏扰民,奖励耕作,增加农业生产。而后的均田定户,则是北魏政府安集人民最有效的办法。经过安集,消除以往的矛盾。游牧民族与汉族在相处之间,彼此逐渐了解,生活习惯也逐渐接近。于是种族间的差异也消除了。例如,游牧民族的复姓改为单姓,就与汉族的“姓”相同了;游牧民族的语言与汉族语言相互混合,在孝文帝时代,索性下令禁绝了鲜卑语,只用汉语;游牧民族与汉族相互通婚,不只是上层贵族之间通婚,鲜卑等游牧民族的贵族也与汉族平民通婚;游牧民族采用汉族官制,穿汉室官服,禁止胡服。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
· 南唐江州惨案:一条鱼引发的全城大
北宋初年,为了统一天下,宋太祖赵匡胤命令大将曹彬攻打南唐,由于南唐军队疲弱不堪,一时间宋军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占领了南唐的国都金陵,并俘虏了南唐后主李煜。在曹彬的逼迫下,李煜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南唐全境的所有军队停止抵抗,各郡县全部向宋军投降。这道诏书一经发布,宋军不费一刀一枪就占领了南唐绝大部分地区。只剩下了南唐唯一一座军事重镇江州。该城的最高军事长官胡则接到李煜的诏书后,拒绝服从命令。他要求全城军民与宋军作战到底,直到最后一人。胡则的做法,彻底激怒了宋军,曹彬派下属曹翰率数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江州。尽管宋军兵精粮足,但由于江州城城池极为坚固易守难攻,加之军民又殊死抵抗上下一心,宋军打了几个月都没有攻下,伤亡巨大。对此,曹翰若无良策,只能把江州城围了起来,打算困死城中军民。虽说城池没有被占领,但胡则的心情也极度烦闷。如今他是无依无靠,前途无望。国家早已被灭,自己虽还守有江州,可江州是一弹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