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清朝剃发留辫历程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6
转发:0
评论:0
揭秘清朝剃发留辫历程,  明清鼎革以后,满汉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经历了一个从剧烈冲突到长期磨合,进而逐渐融
    明清鼎革以后,满汉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经历了一个从剧烈冲突到长期磨合,进而逐渐融合的过程。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头发和服饰的改变。   
 
    清朝自建立之日起,一道剃发令改变了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全体男性的传统发式。将原来明朝时的蓄全发束于头顶并挽髻的发式,一夜间改为剃发梳辫下垂的发式。由此展开了清代特有的激烈、残酷、持久的民族征服与反征服,暴力强权与文明进步的抗争,构成了清代有别于汉族统治朝代的社会内容。然而,有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是、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
 
    其实很早就发现了这个有趣的问题,很久以前,在看到故宫现存的清朝皇帝画像之后,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雍正以前的清朝皇帝,从画像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他们的两鬓都有鬓角,也就是说,他们的两鬓其实是有头发的,那不是就和清初金钱鼠尾的发制反其道而行么?甚是奇怪。
 
  在“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抗争与过程中,社会大众普遍求治的要求开始显现出来,人们希望能尽快结束明末以来长期的社会动荡,恢复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便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于是,妥协最终出现了:这就是传说中的所谓“十从十不从”。
 
  “十从不不从”,主要指的是在服饰更改的过程中,准许有一些变通,以利于清朝的统治迅速建立。据说这个十从十不从,是由降清的明臣金之俊与入关时掌握清朝实际权力的多尔衮共同确定的,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补篇》载:“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就服饰而言,男人须遵守新朝命令,而女人不一定要遵守;活着的时候要穿满式的服装,而死后入殓时也可以穿汉装;而老人、孩子、和尚道士都可以着明代服装等等。
 
       金之俊是明末的一个侍郎,李自成进京时曾降大顺,农民军曾对他进行“拷掠”,即强令他给农民军出粮饷,后来清军来了,他又率先降了清。与孙之獬的故事类似,金之俊是不是向多尔衮提出了这个“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官书和正史都没有记载,文人笔记和野史却言之凿凿。从有清一代的史实来看,对男人的服装发式,是有严格要求的,而对女姓,的确是没有规定的,孩子小时穿前明的服式,也是常见的,老人死后,以明代服饰入殓,在一些地区也成为习惯,寺庙中的和尚、道士也都保留了原来的服装。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国初,人民相传,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之说。
 
      故生必时服,死虽古服不禁;成童以上皆时服,而幼孩古服亦无禁;男子从时服,女子犹袭明服。盖自顺治以至宣统,皆然也。”事实上,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以武力为后盾的剃发易服,只扫清了表面的东西,汉民族文化心理上深层的、隐蔽的内容是无法短时期全部改变的。而清统治稳定以后,民族关系渐趋缓和,人民间的交往得以发展,民族融合渐成趋势,服饰文化中“互融”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
 
  汉族人民对于满族服饰的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清初曾任四川巡抚的韩世琦,原来是汉族,幼年被清军掳至关外,后入八旗汉军籍。入关后,韩渐至显贵,他的母亲和弟弟仍在家乡,但韩母一生没有到过韩世琦的衙署,原因说起来也简单,“以满汉衣服不便也”!对此,清初人评价说,“母亦贤矣”。(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中华书局,1957年7月版,第35页)韩的母亲因为穿着汉族服装而不愿去见穿着满人服装、已为封疆大吏的儿子,显示出清初汉族对满族服装的不适应,而清初汉族文人对此的评价也体现了一种民族心理。
 
  但是,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民族之间关系也渐趋缓和,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人们的服食习俗开始互相影响。旗籍人口中,陆续出现了改紧身衣为宽袍大袖,学习汉装的情形,清中期后,旗人妇女中甚至也出现了缠足现象,此种情形一再遭到清朝统治者的申斥。在汉族中,习用满人服饰渐成一种习惯,一般小康人家,往往在服饰上向富贵者学习,而清代上层社会的品官、命妇多为旗装,如此,人们在意识深处渐渐接受了满族式的服装发式。以发式来讲,辛亥革命后剪辨子,不仅清朝的遗老们难以接受,就是普通百姓也觉得辨子是中国人的脸面,岂能一剪了之。剪掉清初满族统治者强加给汉族人的辨子反而成了一种革命,要知道,革命是要经历一场痛苦的变革的。
 
  在“男从女不从”的规矩下,男人的发式彻底改变了,而妇女缠了近千年的小脚却得以保留,甚至成为旗下妇女的模仿的对象。另方面,以旗下女装为基础改进的“旗袍”却渐渐成为流行的服装。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汉族妇女不着满装,并未受到清王朝的注意。至于清中期以后,有汉族妇女学着穿满族服装,则与少数旗下妇女学着缠足一样,是民族关系发展与民族融合的表现,也是妇女这一时尚人群在推动习俗变迁中影响的表现。晚清以降,妇女着旗袍成为一种时尚,后来更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表装,是民族间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事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男子剃发留辫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不剃发留辫会怎么样
清朝男子剃发留辫的习俗从哪里来?为何成为观念变革的重要因素。清朝时期的男子都留着长长的辫子,其实这个习俗来自于满族人,自从清军入关后,统治阶级就逼迫所有汉人也要留长辫子,满族人认为辫子是真魂栖息之所,因此格外重视这个习俗,这个习俗就是剃除脑袋前面的头发,留下后脑勺的头发从而长成辫子。而起初汉人不愿意剃发,因为大家崇尚的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原则,为此统治阶级还颁布了法令,不剃发留辫的一家处斩刑,因此后来整个大清的男子都留着辫子了。在影视剧中,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没有不留辫子的,不过古人留着这么长的辫子,要怎么呢?而且作为男人总是拨弄自己的头发会不会很娘呢?要知道古代女子梳洗自己美丽的头发,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影视剧中也从来没有男子洗头发的情景。平时生活中一般人洗头的频率大概在一周三次或者更频繁,可是过去条件有限,他们不可能如此频繁的洗头发。其实,对于平民百姓而言,他们大多会选择在夏天洗头,...
· 同样被满清铁蹄征服,为什么朝鲜人没有剃发留辫?
\有人问,为什么同样被满清人征服,明朝的汉人都剃发易服了,而朝鲜人还保留着类似于明朝人的装束?满人为什么不让朝鲜人也留辫子?简单点回答,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时机问题,一个是国与国关系问题。朝鲜不是清朝的领土,而只是清朝的附属国。清朝跟朝鲜的关系,不是中央政府跟地方的关系,而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说白了,清朝政府无权管到人家朝鲜人是否剃发易服。清朝跟朝鲜的关系远比清朝跟明朝好。我们知道,在1618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时候,曾经有对明朝的“七大恨”,与明朝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一定要荡平明朝不可。明朝呢,后金的女真人算什么?不过是看不起的蛮夷而已,现在竟然敢起兵造反,还连连让大明朝损兵折将。竟然满清的目标是打垮明朝,明王朝又怎么能善罢甘休,两个政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满洲人一旦打下北京城,打垮大明朝,就想着以征服者的姿态统治清朝的属地,让清朝的臣民全部“满洲化”,把剃发易服...
· 剃发易服
背景古代汉人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汉族传统的服饰形式有交领、右衽、盘扣、对襟、系带等特征,日本、朝鲜、越南、琉球的传统服饰也有部分这些特征。中国东北兴起之满洲人的风俗与汉人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剃发留辫,将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满州人服饰以旗装马褂为主,特点有厂字交领、对襟、盘扣等特征,有学者指出满人的服饰是来源自诸葛亮所造的筒袖铠。1644年(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明崇祯帝上吊自杀。满清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协助下入关,随即对占领地区推行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变换发型为满洲人发型并穿着满洲人服饰。因为发式在古代汉文化中占有重大意义,故引起不少汉人激烈反抗。推行过程入关之前清兵入关之前,为了易于辨识顺逆,便强迫被征服或投效的汉人剃发易服,如16...
· 清朝推行的剃发令有哪四种人不用留发?并不包括所有汉人
清兵入关后,因为满清人口不足百万,而中原汉人却过亿,为了便于统治,清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比如著名的清初六大弊政,“剃发令”就是其中之一。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时曾颁发过“剃发令”,随着攻入南京、江苏等地,多尔衮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自布文十天之内,全部剃发。这便是历史上“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汉族自古以来非常重视衣冠服饰,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说。“剃发令”是为了削弱汉族的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清朝三百年,几乎所有汉人都留这种发型: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就要被处死,辫子犹如手指粗细,必须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这种发型被叫做“金钱鼠尾”。当然,并不是所有汉人都剃发,有四种人可以像明朝时一样蓄发。第一种是女人,男人必须剃发,女人则不用,而且也不需要学满人女性的发髻样式,这是因为女人地位低;第二种是小孩,年幼时可以任性留各种发型,但是长大成...
· 元代男服辫线袄
元代辫线袄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代的稍大。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平日燕服,多穿窄袖袍。地位低下的侍从仆役,常在常服之外,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袍服的形制,除辽金通用者外,还有一种样式,为圆领、紧袖、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辫线袄产生于金代,至于大规模使用则在元代,最初可能是身份低卑的侍从和仪卫的服饰,后来穿辫线袄已不限于仪卫,尤其是在元朝后期,一般“番邦”侍臣“官吏形象,大多穿此服。这种服饰一直沿袭到明代,不仅没有随着大规模的服制变易而被淘汰,反而成了上层官吏的装束,连皇帝、大臣都穿着。蒙古族男子,戴一种用藤篾做的“瓦楞帽”,有方圆两种样式,顶中装饰有珠宝。本图为戴瓦楞帽、穿辫线袄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