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寿的人 见证整个清朝兴衰历
中国最长寿的人见证整个清朝兴衰历,秦始皇终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最后却死于寻找不老药的路途中,天底下真的有长生
秦始皇终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最后却死于寻找不老药的路途中,天底下真的有长生不老药吗?答案是否定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了死亡的命运。不过长寿的人不在少数,中国最长寿的人李庆远就活到了256岁,经历清王朝的灭亡,也经历了改朝换代。据说李庆远对中医中药颇有研究,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才能活到两百多岁。
1、人物简介
李庆远 (1677-1933),寿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老人。在他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在他200岁时,仍常去大学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李庆远一生娶过24个妻子,子孙满堂。
1933年活了256岁的李庆远与世长辞,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当时的与时代杂志都做了报道。按照这个年代推算,他应该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至民国,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极罕见的长寿星。
2、人物生平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年寿最高者,当数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膝下子孙满堂。由于他对中医中药,尤其对养身、健身都有不凡的造诣和成就,被人们誉为“神仙”。
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
3、长寿秘诀
“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坐如龟,行如雀,睡如狗”这就是李庆远留给后人长寿的秘诀指引。他始终认为保持一个平静安宁的心态是长寿所必须的。他的饮食主要以米饭和少量的葡萄酒为主。他认为自己健康长寿的原因有三:一长期素食,二心静、开朗,三常年将枸杞煮水当茶饮。
他生前十分欣赏清代学者陆陇其的话:“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延年益寿。”李庆远一生遵此“妙诀”,称:“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箴也。得此可长生,不必采灵药,炼金丹也。
李庆远认为:人的寿命有长有短,这是由元气所主宰的。元气,又称原气,禀受于先天而赖后天荣养而滋生。他形象地把爱护与不爱护元气,比作蜡烛存放的位置。若是把点燃的蜡烛置于罩笼内,则燃烧的时间长;若置风雨中,则时间必短或即熄灭。养生之道,亦是如此。 他非常欣赏老子之言:“毋劳汝形,毋摇汝精,毋使汝思虑萦萦(缠绕)。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他说,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养生之庸人所忽视。
他还讲到生活细节的注意事项。提出,凡细小之事,人们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伤身。他告诫人们: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身,损伤之极,即可亡身。所以,按着先人的养生术,行不疾行,目不久视,耳不极听,坐不至疲,卧不至极;要先寒而衣,先热而解,要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要无喜怒哀乐之系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此乃长寿之道也。
李庆远最后告诫说,饥寒痛痒,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爱自全之道,才是养生的准则和关键。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记录:这是经过考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古城兴化的三位状元郎见证了整个明朝的兴衰沉浮
古城兴化,古老的四牌楼在深长的岁月中低诉着无尽的历史话语。一块匾额,一个名人,其中明朝三宰相高谷、李春芳、吴甡的故事格外引人注目。在兴化民间,有明朝出高官、清朝出文人的说法。明朝三宰相的出现,造就了一个地方的传奇。在兴化市西鲍乡沙家村,一尊孤零的石马仍执拗地守望着荒凉的古墓地。这里,就是明代宰相、五朝元老高谷的墓地。高谷,是当时朝廷稳定的力量。从后人留给他的“举止端庄”“忠结主知”的赞誉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成持重、老臣谋国的臣子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以自己恪尽职守的人格力量辅佐朝政、维护朝纲。正统年间,风云突变,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瓦剌兵临城下,风雨动荡中的明朝廷该怎么办?在政局变动之际,人人自危,岂敢多言。高谷却勇敢站出来,支持于谦提出的拥立英宗之弟祁钰继登大统的主张,方才稳住政局。至于后来英宗复位,高谷黯然辞职回乡,已经不重要了。人生有沉有浮,一个人只要担当过历史的...
· 见证北宋兴衰的呼家将,第四代成亡国见证者
北宋年间出现了不少著名家族,诸如杨家将、曹家将和高家将等,他们都为北宋王朝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只不过由于文艺作品的影响,后人记住了杨家将而忽略了其他家族。本文要介绍的,就是北宋建国一直到衰落、灭亡的见证人和参与者——呼家将。呼家将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呼延赞。关于他的事迹,在《宋史》中有个人传记。下面就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呼延赞,并州太原人氏,出生于军人世家,早年便投身军旅,成为后周军队中的一名骁骑兵。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认为呼延赞作战勇猛,将其提拔为东班都领、骁雄军使。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呼延赞随大将王全斌出征后蜀,呼延赞“身当前锋,中数创,以功补副指挥使”,从此成为宋军高级将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对呼延赞信赖有加,曾亲自将其提拔为铁骑军指挥使,并与大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让呼延赞与自己一起出兵北汉。在夺取北汉都城太原的战斗中,呼延赞“先登乘城,及堞而坠者...
· 马氏祠堂——家族百年兴衰发展的见证
这座马氏祠堂坐落于山东章丘白泉村,整座祠堂虽然面积不大,但在马氏后人眼中,这座祠堂对他们却有着非凡意义,除了逢年过节对马氏先辈进行祭祀外,在旧时每逢族内有大事,族亲们便会在祠堂聚集,对事进行公议后再进行决断。那么这座马氏祠堂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呢,又有什么来历呢?据马氏族谱记载,马氏一族原在明朝洪武四年由河北迁往章丘,500年前在白泉落户扎根,历经几百年繁衍,至今张氏一族已传几十代。在马氏祠堂中,至今保存古碑一座,虽已残破,但字迹依旧可以辨认清道光等字样。马氏祠堂至今存有马氏族谱两本,并根据马氏后人与族谱推算,此座祠堂距今至少已有200年以上历史。祠堂外观虽不雄伟,内饰亦不繁华,却带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质感,如今马敦忠无事时,便会与马氏家族后人一道,经常来到这里探讨族谱等相关历史。时光不曾静止,岁月未曾停留。马氏祠堂历经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却就像白泉村一样,虽隐于市井之间,藏于闹市之中,与远...
· 刘墉是整个古代难得一见的长寿之人
刘墉书法刘墉的一生不仅官运亨通,位高权重,他在书法方面也是极具有盛名,在他生前曾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这四位并称四大家且位居第一。康有为还曾称他是清朝的“集帖学之大成者”。刘墉的书法是清代帖学的一座重镇,他的书法不同于古人,精华内蕴,味厚神藏。对清代的书法家以及近当代的书法家都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关于他的书法,或许是受儒家中庸的思潮的影响,传统艺术审美以“中和”为主。他自幼就出生于封建家庭,学习以儒家经典为主,以“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奋斗目标。从刘墉的书法角度来看,主要还是来源于颜真卿和苏东坡。颜真卿的书法严谨、端庄、浑厚;苏东坡的书法风格追求自然,抑扬顿挫之感。刘墉岁身居高位,心足满意,但操守严谨。书法虽有颜真卿,苏东坡的的形态,但他的字里行间却拥有“中和”之美,而且还具有相当高的审美价值的自家风格。他作书一般喜欢用豪放的风格,注重墨笔的浓黑程度,有时候他的一个字就如同一个小黑团,...
· 廖化是什么身份?他见证整个三国时期的变化
见证整个三国时期的廖化,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见证整个三国时期的廖化。“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办事没有能力出众的人做的时候,就让能力一般的人来负责。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而这当中的廖化,又被后世之人认为是能力一般的人,如果廖化在世的话,相信他一定会气得吐血。廖化这一生,虽然干过的大事没有多少,但是我们却不能随意诽谤他的能力,他并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平庸。而且,如果他是个平庸的人的话,那他就不会当初被刘备所看中。在我看来,廖化是整个三国当中,最令人心痛的那个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是不喜欢自己的国家的,而廖化也是一样,他征战一生,也是为了令自己的国家更加美好,但是他最后却见证了,自己国家的灭亡,最后在去洛阳的路上,久病成疾,不幸离世。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廖化的一生。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廖化是在什么时候登场的,他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山贼,和杜远狼狈为奸,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