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古代帝王使用最长的帝王年号(朝鲜沿用256年)
崇祯--古代帝王使用最长的帝王年号(朝鲜沿用256年), 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在位年间纪年所立的名号。我国建立“年号”,并作为制度传下来
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在位年间纪年所立的名号。我国建立“年号”,并作为制度传下来,始于公元前140年的西汉武帝刘彻。他在这一年即位称“建元”元年。以后立年号一直沿袭到民国。不过,公元前841年周历王失位,周、召二公共理国事时曾号“共和”,这是史载最早使用的年号,但只是周、召二公在位14年间使用而已。其后的六七百年之间,基本上没有年号。
不过,一个皇帝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元代及其以前的朝代,有的皇帝因在位期间,出现祥瑞或遇到重大事件,就重新立号改元。所以有一个皇帝执政时常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的。如汉武帝在位55年共改元11次。但是也有几个朝代或一个朝代中几任皇帝重用一个年号的。到了明朝以后,一个皇帝一般就只用一个年号了,所以史学界常有以年号称谓皇帝的说法。如称明成祖以其年号称为永乐皇帝、称清圣祖玄烨为“康熙”、“崇祯”、“乾隆”等也均是以年号代称皇帝。明朝也有例外,明英宗开始年号为正统,因土木堡之变被俘后,中间夹杂了个明代宗,回来明英宗,改年号为天顺。也就是说,明朝皇帝中明英宗是例外,使用了2个年号。
可以说,自从汉武帝开始用“建元”纪年以来,中国皇帝的年号不仅成为本国封建帝王正统的标志,同时也影响着周边许多国家,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与中国接壤的朝鲜了。朝鲜作为中国最忠诚的藩属国,其王国除中国处于战乱和分裂时期之外,一直都在使用中国封建王朝赐给的年号、颁发的历书。如朝鲜李氏王国从太祖、定宗到光海君、仁祖,无一例外的尊奉明朝为“正朔”,所有文书也一律使用明朝皇帝的年号。
一般说来,国家灭亡以及皇帝去世,年号也随之终结。但明朝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已经完成 历史使命的“崇祯”年号,不但没有被尘封,反而一直被朝鲜李氏王朝所使用,加上朱由检在位时的十七年,前后累计达到265年。如此看来,“崇祯”年号的使用时间,远远超过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被普遍认为使用时间最长的清朝“康熙”年号(它共使用了61年),堪称被中国皇帝年号使用年限之最。
是什么原因导致朝鲜在明朝灭亡后,依旧使用崇祯年号数百年呢?原来,明朝灭亡之时,朝鲜李氏王国鉴于清廷 军事和政治上的胁迫,被迫俯首称臣,成为清朝的藩属国。虽然换了新主子,朝鲜王室却对满清政权不大“感冒”,相反更加怀念旧主。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比较一下,明朝与清朝对朝鲜的不同待遇。
早在明太祖时期,他就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朝鲜方面也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尤其是朝鲜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这件事让后来的诸位皇帝都不敢轻易反明。所以,那怕明朝虽已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坚守着心底里对明朝的怀念。
满清对朝鲜执行完全不同的政策。先前,不但两度大规模入侵朝鲜(朝鲜史书上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还强迫朝鲜世子入北京扣为人质。后来,清朝把朝鲜当成天经地义的蕃属,二等国和滥施淫威、索拿卡要的对象,多次直接干预朝鲜内政,自然激起朝鲜对满清政府的不满。他们视清廷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朝鲜孝宗帝甚至以光复大明为己任,倡议北伐。他曾对大臣们说:“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后来,由于朝鲜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加上清朝连续出现顺治、康熙两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执政,北伐计划一直没有实施。
按说,受清朝统治,使用什么年号纪年,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对此,不忘故主的朝鲜王室表现的有些阳奉阴违,除了对清廷的公文贺表使用清朝皇帝年号外,其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地方官使用的疏章、笺文也如此。
据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记载,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中,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其刻书所用年号则标以“崇祯后××年”。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除了继续使用“崇祯”年号外,李朝国王对明朝皇帝年号的尊崇也达到了极点。无论是文书、古印,还是马牌、御画,只要有明朝年号,一律收集整理,予以珍藏。同时,朝鲜李氏王室对于明朝的各种追思活动也与日俱增。仁祖时,每逢重要节日,宫中都要行“焚香望阙之礼”;肃宗时,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之后又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1749年(乾隆十四年),李朝王室又以明朝太祖(洪武)、神宗(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都会进行,一直延续到李朝末年。
后来,朝鲜方面不再使用“崇祯”年号也是有原因的。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从此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所说的三皇五帝,均是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为何称为“皇”和“帝”呢?《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上》:“皇,君也。”“帝,君也。”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家,故三皇称皇。”“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称号,二字相连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德合天者谓之皇,合地者谓之帝,合人者谓之王,父天母地,养人理物谓之皇帝。”“皇帝”一词,早在《尚书•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
· 古代帝王的各种称谓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所说的三皇五帝,均是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为何称为“皇”和“帝”呢?《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地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尔雅•释诂上》:“皇,君也。”“帝,君也。”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皇,大也。日出土则光大,日为君家,故三皇称皇。”“皇”和“帝”都是君主、帝王的称号,二字相连也是君主、帝王的合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德合天者谓之皇,合地者谓之帝,合人者谓之王,父天母地,养人理物谓之皇帝。”“皇帝”一词,早在《尚书•吕刑》中就曾出现过两次:“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这里的“皇帝”是对前代帝王的尊称。《庄子•齐物论》中也曾出现“皇帝”一词:“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这里的“皇帝”则是指的三皇五帝,尤指黄帝。而“皇帝”一词作为封建时代君主的正式称号,起源于建立...
· 揭秘英祖李昑是朝鲜王朝寿命最长的帝王吗
英祖李昑在位时间比较长,而且他也是一位比较英明的君主,至少比起之前的几位国王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当时李昑本来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可是因为前任君主并没有任何的子嗣,而李昑也是唯一一位还活着的成年王子,在这种情况下李昑只能登上王位成为君主。然而之前的生活对英祖李昑的生平造成很大影响。那么英祖李昑的生平是怎样的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在英祖李昑的生平中他深深了解党派纷争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灾难,于是在他上位之后一直致力于平复朝廷内部的纷争。他甚至为了恢复兵役税而深入到各个阶层的人士之中了解他们的意愿。同时英祖李昑还减轻农民身上的负担,之后又整顿了国家在财政发面的制度,英祖李昑生平一直致力于改变国家的一些原有政策,希望让社会可以更加平稳的发展。英祖李昑生平对商业虽然不是很了解,可是他是那种非常开明的君主,在商业方面通过扩大垄断的方式让国内的经济迅速的提升增加。另外英祖李昑还曾经想要改变国内爱好奢...
· 古代帝王贵族的陵墓为何总是被盗?
在中国古代,帝王贵族的陵墓不管多么隐蔽,设置多么厉害的机关,几乎都会被盗,这是为什么呢?一、价值不菲的陪葬品帝王将相和贵族的陵墓里通常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等各类价值不菲的陪葬品,为了这些财富,盗墓贼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偷,即使可能丧命。这些盗墓贼各个身怀绝技,潜入王宫贵胄的陵墓,避开各类机关,盗取里面的陪葬品,然后卖了换钱。二、对权力的挑战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不仅是他们的安息之地,也是他们身份和权力的象征。盗墓贼盗窃墓葬物品,某种程度上是对这些权力象征的破坏,满足了一种对权威的挑战欲望。三、社会动荡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法律制度往往不够健全,监管力度较弱,这也为盗墓贼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些时期,盗墓活动往往更加猖獗。四、技术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盗墓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简单挖掘到后来的精细探测,盗墓贼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手段,使得盗墓变得更加容易。五、文化观念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死后世...
· 古代帝王称呼的演变
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的专称。周代君主称“王”。从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号都是自称。谥法起于周孝王以后。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有褒贬之意。即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谥法有固定用字,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布义行刚曰景,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战国中期以后,周王的权力日益削弱,威信已无。各国的诸侯相继称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他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决定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就成为封建帝王的称号。秦王政还废除旧有的谥法,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