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历史上各朝代是怎样反的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9
转发:0
评论:0
历史上各朝代是怎样反贪腐的,夏朝衰亡是因为太康骄奢贪逸,商纣亡国也是贪贿所致,周厉王被国人赶走还是缘于其重

 

夏朝衰亡是因为太康骄奢贪逸,商纣亡国也是贪贿所致,周厉王被国人赶走还是缘于其重用贪臣……历史上,因贪亡国的教训数不胜数。于是,历代贤君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不仅举起“肃贪”大旗,而且“败”的招数不断翻新——


  周公考察官吏“廉政”为重要“尺度”


  夏时,帝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I,作《五子之歌》。旨在告诫统治者不要骄奢贪逸。此后,周公姬旦深刻总结商亡教训,要求统治者“应像保育自己的幼儿一样保育百姓,像关心自己疾病一样关心民间疾苦。”不仅如此,周公还作《周礼》,规定把“廉”作为考察官吏政绩的重要尺度。法家管子把“廉”比喻为国家大厦的四根大柱之一,如果任一柱子倒了,那么大厦也就岌岌可危。也就是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朱元璋亲自编印教材《醒贪简要录》


  《醒贪简要录》是中国历史上首部教材,其编写思路很吸引眼球,方法就是帮你算政治账、经济账:书里先详细计算官员所得俸禄,如折合成稻谷是多少?按照平均亩产折算需要多少亩地?农民耕种这些地需要花费多少劳力等等,他希望以此唤醒官吏们的良心,可谓用心良苦!


  朱元璋曾语重心长地对官员说:“四民之中,士最为贵,农最为劳。士之最贵者何?读圣贤之书,明圣贤之道,出为君用,坐享天禄。农之最劳者何?当春之时,鸡鸣而起,驱牛秉耒而耕;及苗既种,又须耘耨,炎天赤日,形体憔悴;及至秋成,输官之外,所余能几?一或水旱虫蝗,则举家皇皇无所望矣。今居官者,不念吾民之艰,至有剥刻而虐害之,无仁心甚矣。”


  《秦律》规定“通一钱者黥为城旦”


  一些开国君王不仅重视廉政教育,更深知“己身正,不令也行”的道理,十分注重以身作则,感化百官。春秋时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但从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唐太宗李世民患有风湿病,不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很长时间他却住在隋朝阴暗潮湿的旧宫殿里。他多次对太子和大臣们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感化和教育尽管必要,但同样并非万能!于是一些君王为震慑贪官,强调以严刑肃贪。


  《秦律》规定:“通一钱者,黥为城旦”。意思是哪怕受贿一个铜钱,也要受到脸上刺字,修城服苦役的惩罚。《唐律》规定官吏如在其辖区收受百姓财物,牛羊瓜果等,或向百姓借贷财物,役使人力等,均以贪污罪论处。明朝是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朝代,《大明律》对惩治贪官十分严酷,包括凌迟、挑筋、剥皮实草等。剥皮实草是把人皮剥下来,用草填充起来示众。明朝先后处死了15万名贪官,其中二品以上官员152人。明朝大太监刘瑾,所贪钱财可抵国库,最后被凌迟3357刀,千刀万剐了三天三夜。老百姓掏钱从刽子手处买其血肉,或蒸、煮、烧、烹,和酒而食。处罚贪官的严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唐太宗李世民金世宗完颜雍“不赦贪官”


  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四年大赦天下,罪无轻重,包括死罪,皆赦免,却特别申明:“枉法受财之赃官不在赦列”。尽管宋王朝以忠厚开国,但也规定“凡罪罚恶从轻减,独于赃吏最重”。视贪赃为不赦之罪,并将贪官与“十恶杀人者”同罪。金朝世宗完颜雍也规定:“吏犯赃罪,虽令赦不叙”。


  重用廉吏,褒扬清官,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也是古代“肃贪”的一大法宝。汉昭帝、宣帝时重用名相黄霸,是因为此人“以廉称”。唐太宗李世民对魏征褒奖有加,除了“敢谏”,廉洁也是重要的一条。魏征死后,太宗亲写碑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魏征去世,朕亡一鉴矣”。


  魏晋等朝设“登闻鼓”便于百姓“击鼓”


  一些朝代在“败”中还特别重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仅鼓励百姓举报,还鼓励百姓“越级上访”,让贪官无藏身之地。


  秦汉时设有“公车司马”的官职,专门接待上访直诉者。魏晋以下各朝,正式设置“登闻鼓”,便于百姓“击鼓”。明朝允许百姓将害民贪官直接越级“绑缚赴京治罪”,若各级官吏敢有阻拦者,全家族诛。贵州黔阳县安江驿丞李添奇,“恣意为非,贪污受贿,害民不止一端”,被百姓拿获赴京,了解案情后,朱元璋当即命人砍去其脚趾。


  清朝也鼓励百姓越级上告贪官,甚至可直接拦皇帝圣驾,明确规定不允许“截访”,而且严厉警告各衙门,“凡扣压平民上书者,全家族诛”。康熙帝一次南巡时,苏州一民拦路上书,陈请罢免贪官,减免当地百姓税收。康熙帝了解情况后,下令摘掉了贪官的乌纱。小白菜为救杨乃武冒死越级告状,慈禧虽罪恶昭彰,但她亲自平反了这个冤案,而且为此罢免的贪官多达100多人。


  遗憾的是,尽管一些王朝“肃贪”亮点频出,甚至出现“允许百姓越级上访、而且对截访者严惩不贷”等非常举措,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本质,决定了“肃贪”不可能彻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各朝代名称的来历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手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国号就是一个国家的称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朝代的名称是由什么决定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所或政权统治的区域;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具体说: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用以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
· 历数各朝代名将
历数各朝代名将,(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1、孙武世界第一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中国乃至东亚军事学之父帅三万步卒入郢,创造了军事史上罕见的奇迹2、吴起亚圣其治军思想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战国第一名将军政两道奇才,战国早期改革家之一3、李靖唐初第一名将《李卫公兵法》与《唐太宗李靖问对》的作者骑兵战天才其对突厥的决定性胜利间接导致了阿拉伯帝国的瓦解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中国一胜利西边就倒霉,定式也)少了个成吉思汗,但老成是中国人么?可议。至少多数老外不这么想II、半人半神的名将4、韩信汉初第一名将西汉的实际缔造者(刘邦老兄,晚上别掐我:))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张良)(说实话,老韩实在很劲,但考虑到其缺乏国际影响,兵法也没传下来,只能委屈了。而且,老韩最恶劣的影响便是背水阵在后世成就了无数的失败者,与空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ps:垓下之战与小西皮阿击溃汉尼巴的扎马之战同年,这年好是热闹,奠定两个...
· 田氏各朝代郡望
田氏各朝代郡望秦汉时期,人们主要以开宗立派的始祖来区分统一姓氏的人群;魏晋隋唐时期,人们主要以居住区域和血缘关系的结合――郡望来区分同一姓氏的人们。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郡望来代表某些显赫姓氏的家族。魏晋南北朝前期,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士族与庶族之间不相往来,士族往往控制政权,十分显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氏郡望主要以北平田氏为代表。这些田姓望族现了不少闻名后世的人物,他们中有足智多谋、淡泊名利的义士;有屡建奇动、清廉朴素的将军;有做事认真、憎恶腐败的清官;有奉公守法、百姓信赖的廉吏。北平田氏:(西汉置郡。郡治:河北满城。)议郎田畴(169―214)始祖是田文(孟尝君)。杰出的将军田豫(172―254)为官清廉。京兆田氏:(汉时置郡。田`之族所在)冯翊太守田安兴冯翊太守田长乐(安兴子)渭南太守田式(长乐子)高平田氏:足智多谋的骠骑大将军田弘。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田仁恭(弘子)。尚书驾部...
· 关于中国各朝代的盔甲
中国古代铠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问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零碎来推测研究。我国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点,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就会腐烂,造成保存不易。而欧洲铠甲除了本身材料特点易于保存外,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传下来的也不少,再加上现在盔甲成为高档装饰品,更加深了现代西方人对盔甲的兴趣。这里推荐一本书,书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万里机构出版,在三联书店应该可以买到,港币是85元。书中以“斩”、“打”、“扎”、“射”、“城”、“火”、“暗”、“甲”八个类别对中国古代兵器进行描述。书中对各种不同类型古代兵器的长度和重量数据描绘非常精确,长度单位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日本人的严谨认真可见一斑。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
· 中国各朝代典籍列表
先秦易经(周易,以及易传)尚书诗经穆天子传奇竹书纪年山海经周礼(周官)仪礼(礼经)礼记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列子荀子管子墨子尉缭子鬼谷子孙子兵法春秋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左传谷梁传公羊传国语山海经韩非子吕氏春秋楚辞战国策尸子晏子春秋容成氏秦汉史记新语新书新论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汉书白虎通德论四民月令九章算术说文解字论衡汉艺文志考证汉书艺文志拾补前汉艺文志注补后汉书艺文志后汉艺文志巴郡地说益州记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巴蜀异物志华阳国志南阳风俗传陈留风俗传冀州风土记蜀本纪蜀郡乡俗记巴郡图经广陵郡图经百官公卿表郊祀志食货志礼乐志陈胜传楚元王传魏晋南北朝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文选文心雕龙世说新语抱朴子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齐民要术搜神记刘氏钱志顾烜钱志周易注太玄经注浑天仪说新林卜韵洞林玉管定真经尔雅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楚辞注江赋古史考(谯周)隋唐一切经音义唐方镇年表唐律疏议唐六典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反经贞观政要通典周易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