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被杀悬案 大儒宁死不屈
方孝孺是明朝学士方克勤的儿子,方孝孺自小受到父亲的教育,而他的父亲相当于现在县学校的老师。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方孝孺,年幼时期就表现出了聪慧,这可能是和他的父亲有关。方孝孺从小就喜爱作诗和写文章,并且对于读过的书更是过目不忘。年纪轻轻的方孝孺是宁海县的一个小神童,被称作“小韩非子”。不过,此刻笼罩在各种光环中的方孝孺,他能预见到自己日后死得不明不白吗?
洪武四年(1371),方孝孺一家迁离宁海,因为受朝廷任命,方克勤接受了山东济宁知府的官职,方孝孺也就和父亲一起离开故乡,远赴济宁。方孝孺一家北上济宁之后,方孝孺就拜师学艺,江南第一大儒宋濂是方孝孺的老师。当时的明代开国元勋宋濂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门下弟子无数,这些弟子中也不乏优秀人才,例如当时有名的胡翰和苏伯衡,但是他们和方孝孺比起来还是逊色了一些,唯独方孝孺是最为优秀的弟子,而宋濂对于方孝孺也是十分的器重。
“仁政”的思想一直是宋濂所坚持的,“仁”就要求反对杀戮和,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以德治国的明君,而不是以暴制暴,受后人怨恨和指责。宋濂还主张恢复古代的礼乐,他认为情操的陶冶和思想的熏陶让人受益匪浅。方孝孺深受老师的影响,这一切仁义道德虽让方孝孺感受颇深,却免不了受到的牵连,“空印案”的发生,致使方孝孺之父方克勤难逃被诛的命运。
洪武九年(1376)发生的“空印案”,让一向清廉守法的方克勤受到牵连被诛,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让宋濂也受到牵连。方孝孺几年间看到自己的父亲和老师先后遇难,方孝孺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打击。后来,方孝孺一直都提倡仁政和反对。年轻的方孝孺受到了很多关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被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进京。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年轻的方孝孺,认为这样一位举止端庄的人是个奇才,而且方孝孺言谈举止间流露出来自己的才情,让朱元璋也很欣赏。可是论及方孝孺的为政思想,朱元璋却对他产生了芥蒂。朱元境不赞同方孝孺的那些仁政和教化的想法,只是给了方孝孺厚礼,让方孝孺回到了故乡。
年轻气盛的方孝孺身怀旷世之才却得不到重用,只是拿了一些勉强的厚礼,不能步入仕途,这对于方孝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他不能够从政为官造福百姓和报效国家。不过方孝孺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而是用了十年的时间隐居在家,潜心撰写自己的著作。
《周易考次》和《宋史要言》是方孝孺的代表作品,空怀政治抱负的方孝孺在著书上花费了很大的心血,甚至一度断了米粮,方孝孺仍是潜心于著作,从来没有停笔。生活清苦却未放弃理想的方孝孺大概是感化了朱元璋。
在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经人再次举荐的时候,朱元璋终于松口让他当了陕西汉中府学教授,方孝孺的才情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但是,真正让方孝孺一展才华的人是朱允�桑�即建文帝。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病逝,随后朱允�杉次唬�年号为“建文”。建文帝生性善良,他很是器重方孝孺,认为方孝孺的“明王道、致太平”很适合国家的政治,年轻的朱允�擅挥信懦夥叫⑷妫�而是重用方孝孺。
“仁政”和“尚武”是政治的极端,朱允�捎凶抛约旱囊惶椎闭�理念,因此当时那些饱读诗书的才子都受到重用,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等人都是因为建文帝的仁政而遇到了一展抱负的机会,方孝孺的仁政思想和建文帝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二人有着相见恨晚的感觉,建文帝对方孝孺的才情青睐有加,于是方孝孺的官职是节节高升,先是在翰林院任职侍讲,后来又做了文学博士,每日的任务就是伴随在建文帝身边,建文帝和方孝孺惺惺相惜,建文帝也正在针对社会的弊端进行改革,“建文新政”是建文帝在方孝孺的辅佐下完成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改革。
建文帝主张礼教和文治,废除之前的严刑酷法,以及赦免了之前的很多牵扯到文字狱中的人。建文帝还兴办学校和重视农桑,对于付不起田租以及身处危难的百姓,建文帝给予了极大的救助,努力做到让百姓生活改善,国家也繁荣昌盛,欣欣向荣。建文帝的这一番改革受到很多人支持,仁政永远比深得人心。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仁政的实施,建文帝的改革遇到了阻碍,因为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中的建文帝没有经历过百姓的疾苦,没有感受过现实的残酷,而且任用的大多数读书人远远不能够满足政治的需要。
仁政的思想较于固然优越,可是却缺乏现实的基础,有时候未免过于理想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方孝孺建议建文帝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而且还依照古时候的某些政治来改革吏治,这样的改革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建文帝的改革本意虽好,可是缺乏实际。他照搬那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甚至想要依靠古人的政治来的国家,最终建文帝失国,败在自己叔叔的手中,这和他的性格有着莫大的关联。
后来朱棣起兵,朱棣的大将姚广孝就建议不要杀方孝孺,认为这是一位不肯归附的倔强人才。而朱棣也听取建议,在政变成功之后,将方孝孺关进监狱。方孝孺将自己的命运和建文帝紧紧相连,他过分依赖于这个帝王,最后自己随着建文帝的失败而入狱。身在狱中的方孝孺没有受到什么刑法,明成祖朱棣非常敬重他。朱棣让方孝孺帮其拟登基诏书,一来是想让这一位才子为自己办事,看是否能够归降,二来是朱棣想要借着方孝孺的名气为天下人做一个榜样,好让天下的有才之士都识时务地归顺于他。但是朱棣的预想没有实现,方孝孺誓死不从。纵使朱棣三番五次派人规劝,方孝孺硬是不答应朱棣的要求。
朱棣没有放弃对方孝孺的规劝,无奈之下,朱棣让方孝孺上殿觐见,方孝孺却穿着丧服。方孝孺一进殿就开始大哭,是在为器重自己的建文帝哭泣。朱棣见不得方孝孺的此番行为,便要人撕去方孝孺身上的丧衣,让人给他换上了上朝的朝服。紧接着朱棣的表现更是让人诧异。朱棣给方孝孺赐座,而且劝解他不要难过。一个君王能够如此对待一个不愿归顺的大臣,这显然是朱棣为人的深谋远虑之处,而方孝孺却是一心关心朱允�傻娜ハ颍�朱棣说朱允�勺苑偎懒恕�
之后,方孝孺提出立君要立成王的弟弟或者是儿子,但是朱棣刻意回避,说是家事不要别人操心。朱棣还是要让方孝孺为自己写下登基诏书,方孝孺写下了“燕贼篡位”之后就放声大哭起来,朱棣终于抑制不住怒火,称要灭了方孝孺九族。方孝孺哪里顾得了这些威胁,灭十族也动摇不了方孝孺忠君爱国的决心,因为他认为建文帝是正统,朱棣是乱臣贼子。
方孝孺的嘴巴被割开,一直流血,随后朱棣了方孝孺的家人,展开了对方孝孺全家的杀戮。自己的家人受牵连方孝孺非常难受,可是他仍然不肯屈服于朱棣。后来,年仅48岁的方孝孺被押到南京城聚宝门外处死,其妻子和两个儿子都上吊自杀,两个女儿投河自尽。这一次,受方孝孺牵连的家人共有八百七十三人,数千人入狱或者是充军流放。因为方孝孺整个方氏家族都惨遭。
明代历史学家王士性曾经说过:“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清代学者齐周华也评价这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中,受伤最大的莫过于方孝孺。”后人对于方孝孺全家被诛杀的事情称颂不已,在政治的年代,能够做到像方孝孺这样不畏权势的又有几人?深受儒学忠君思想影响的方孝孺宁死不屈,甚至是以全家人的性命为代价。这里既有方孝孺与建文帝之间的君臣情感,即建文帝对怀才不遇的方孝孺的知遇之恩,也是方孝孺忠君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更多精彩推荐:
揭秘明代名臣况钟的生平 况青天
海瑞为何仕途坎坷 明朝第一清官
返回大全页:
我国古代文臣武将悬疑案件汇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