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朱元璋竟以以天象为由就把功臣杀了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9
转发:0
评论:0
朱元璋竟以以天象为由就把功臣杀了,俗话说:“狡兔尽,走狗烹。”革命功成,天下抵定,龙袍加身,朱元璋开始利用特务组织

俗话说 :“狡兔尽,走狗烹 。”革命功成,天下抵定,龙袍加身,朱元璋开始利用特务组织对功勋卓著的文臣武将实施大规模的有计划有步骤的。

开国元勋李善长在朱元璋封赠的功臣中位列于第一,朱元璋把他与汉初的萧何相比,因此对他的猜忌也最大。李善长在受封的第二年即被迫称病退休,回家闲居。朱元璋仍不放心,非要把他置之死地而后快,终于在九年以后,借胡 惟庸谋反案把李善长牵连进去;并指使朝廷的监察官员指控李善长知情不报,犯下了大逆不道的罪行。恰巧当时天象上出现了预示灾异的星变,按古代的政治迷信,必须杀大臣才能压住可能出现的灾难。朱元璋遂乘机下诏处死李善长。他全家七十余口也全都惨遭杀害。

刘基(刘伯温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并博通经史,曾经为朱元璋平定天下数出奇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朱元璋却嫉妒他的才干和威望,在明初大封功臣时,只封他一些虚职,并且在第二年即迫不及待地命他回家养老。刘基在乡间隐居,闭门谢客以躲避灾祸, 可是灾祸仍无情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对他心怀不满的胡 惟庸向朱元璋诬告,说刘基试图在一处有“王气”的地方为自己建造墓地,居心不良 。朱元璋本来就对刘基心怀戒备,因此很容易就听信了这些谗言,下令剥夺刘基的俸禄以示惩罚。刘基诚恐惶恐地赶赴京师向皇帝请罪,不多久即因恐惧和忧郁而身患重病,后来因吃了胡 惟庸派来的医生开的药而不明不白的死去。据野史所说,实际上是朱元璋指派胡 惟庸毒死了刘基。

另一个功勋卓著的大将徐达,也死得不明不白。朱元璋表面上常对徐达称“布衣兄弟 ”,十分慷慨地赏赐给他许多财物,封他为魏国公。可是在内心里却时刻想把他除掉。明洪武十七年,天象上出现了以下犯上的凶兆,朱元璋顿感不安。他把这个凶兆应在徐达身上。第二年,徐达身患重病,背部长了一个痈疽。传统医学认为,患这种病的人最忌食用鹅一类能致病“发”的食物,可是朱元璋却特意派人给他送去蒸鹅。徐达知道皇帝是要他的命,在含泪谢恩后,不得不吃下御赐的“嘉肴 ”,几天后即含冤死去。

对于功高名重的开国元勋,朱元璋或诬陷他谋反,或采取暗杀手段。对于一般功臣则公开地杀戮。冯胜在朱元璋所排列的功臣榜中名列第三,算得上是功勋卓著之辈,但是却因不得朱元璋的欢心而被赐死。其他一些功臣如傅友德、廖永忠、朱祖亮、胡美等人也都被他“赐死”。对这些人“赐死”时, 有的捏造了一些无端的罪名,有的则根本没有任何罪名,实际上也不需要罪名。因为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这就是专制君主的原则。朱元璋所杀的人绝不仅仅是几个功臣,还有成千上万的无辜者。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借宰相胡 惟庸谋反案,杀人达三万之多。洪武二十六年,大将军蓝玉仅因居功自傲被杀,不仅其三族亲戚被抄斩,而且株连达一万五千余人,全部遇害。朱元璋对臣民的远远超过了以前各代的君主,在历史上留下了最为的一页。

不但列将以次诛夷,甚至坚守南昌85日,力拒陈友谅,造成鄱大捷,为朱元璋奠定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养子亲侄朱文正也以“亲近儒生,胸怀怨望”被鞭死。养子亲甥李文忠,十几岁便在军中南征北伐,立下大功,也因左右多儒生,礼贤下士,被诬为有政治野心而被毒死。

除大规模诛灭武将外,朝中文臣亦不能幸免。先后有礼部侍郎朱同张衡,户部尚书赵勉,吏部尚书余(火气), 工部尚书薛祥秦逵,刑部尚书李质开济,户部尚书茹太素,春官王本,祭酒许存仁,左都御史杨靖,大理寺卿李仕鲁??等伏诛。外官也有苏州知府魏观,济宁知府方克勤,番禺知县道同,训导叶伯臣??等相继被杀。茹太素刚直不阿,几次为了话不投机被廷杖、降官,甚至镣足治事。一天,在便殿赐宴,朱元璋赐诗说 :“全□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太素磕头续韵 :“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 !”朱元璋听了很受感动,可不几天还是把他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操以孔融不孝为由将他杀害,孔融是真的不孝么?
曹操以孔融不孝为由将他杀害,孔融是真的不孝么?“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大家肯定在小时候都听过,而且听过的次数不仅一遍,其实我们的父母会为我们不断重复讲述这个故事,也是希望我们能像孔融那样,养成一个谦逊、礼让的道德品质。孔融能在四岁就懂得让梨,的确是一位非常懂事的孩子,既然孔融从小就有如此品质,长大后必定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果不其然,孔融能诗善文,其作品也被曹操所赏识,孔融家学渊源,还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这也为孔融增添了不少光环。但是成年后代孔融变的喜欢评议时政,而且措辞激烈,这也为他惹来了不少麻烦,古代的文人都是有血气的,孔融也不例外。但是在封建社会,太过于暴露自己的锋芒,就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最后曹操以孔融不孝为由将他杀害。依照孔融的品质怎么可能做出不孝之事呢?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为何?孔融十三岁丧夫,父亲孔宙去世后,孔融常常陷入悲痛当中,需要旁人多次开导才能正常生活。当时人们就已经看到...
· 以
以姓以姓,是一个姓氏,来自外域,祖先以卜拉欣(Ibrahim)为阿拉伯人,唐时由西域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中文名以姓来源以姓来自外域祖先阿拉伯人记载《中国回族大辞典》据桂林墓葬碑刻记载及《中国回族大辞典》登载,来桂始祖以抚宸(chen)公,字简堂(1518-1603),祖籍陕西渭南,乃以卜拉欣后裔,明朝武官,官封“都指挥同知”,明嘉靖后期,奉命领兵南征广西浔州(今桂平县)、庆远(今宜州)有功,封“都指挥义宁协戌”,令镇守广西,(义宁为今临桂县五通镇),遂以广西桂林为家,世代繁衍,迄今已历四百八十余年,成为桂林回族望族。抚宸公是桂林以氏始祖。
· 以根为本,以族谱为家风!
吾家族系由河北迁至关外迄今已近二百矣。尊儒重教尚礼厚德之家风,先人淳朴正直与人为善,注重亲情之品格,直传至今,族中虽无功名显赫之士,但亦无不肖狂妄之徒,且人丁兴旺,相传至今已有八代。而族人多有不相识者,对家族关系了解更少。基于上述情况,为确认同祖同宗维系亲情,理顺来龙去脉,吾决意修订族谱。”无根不成本,无祖不成人。2006年1月,年岁已过七旬的外祖父决意修订族谱时,写下了上面的这一段话。从此以后,我们全家在外祖父的带领之下开始了历经十年的漫长修谱之路。跋山涉水寻亲访友因为家族根系的庞大,族人有不少如今定居于山东、河南、内蒙及黑龙江等地,因此查访信息十分困难。为了更好的完成族谱,保证其中没有错漏,我们全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一次浩大的工程当中。我们拿着已经初具雏形的族谱,带他们到各地的族人家中,去查证、去校对、去扩充。每一个族人都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和支持。在此过程中,因为长期的行程,外祖父的...
· 以香养性以馨化德|香道
我们现在最早反映古人用香历史的物品,是“红山文化”、“青浦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香炉和战国时期的铜质博山炉。它们留下了香在数千年前人们生活中的身影,至今好像仍在散逸着那千年的余香。从其造型到功用的设计,是熏香养生和疗疾的器物。从其尺寸及工艺的精美来看它们是典型的室内用具,不仅适用而且还有着装饰或其他作用。实际上汉代开始,香除了养性养生的作用被更加重视以外,香及香具也成为了权利和身份的象征。皇帝用玉炉、皇后金炉、皇子错金炉……大臣铜炉。不同的香气也代表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作用。古人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有椒兰芬茝,沉檀脑麝。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有“焚香伴月”,有“香令人幽”,有“香之恬雅者、香之温润者、香之高尚者”,有祛疫避瘟香、愈疾香,有佛香、道香,有“冷香”、“暖香”,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更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在用香、品香上也讲究心...
· 以茶雅志,以茶行道
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中国茶道与儒家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生们把品茶看做品味人生,酸甜苦涩,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各人有各人的偏爱,各人有各人的再派追求。儒生与茶道的关系是道心文趣兼备,比佛家和道家要复杂的多,但其主体是倡导“以茶雅志,以茶行道”(刘贞亮<茶十德>),怀有积极的入世观。“以茶雅志,以茶行道”在今天喧嚣的社会中更应该提倡,但最好能突破“儒”界。入世也好,出世也罢。茶作为“文人”的精神载体之一,作为饭夫走卒的日常饮料,“茶”成为了中国从古至今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证明了茶在中国的生命力是极强的。如今喝的茶虽然和古人喝到的茶不尽一样,但“茶”这个字,并包裹着厚重的历史涌向现代,涌向潮流,虽然诸多塑瓶饮料茶的味道不能和传统泡法不日而语,但作为新时代的潮流,让更多年轻人接受了“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