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的货币汇率是怎样的?
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潇洒。可是好汉们花的钱究竟是什么币种、当时北宋年间的货币汇率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宋年间的货币情况吧。
实际上即使到北宋年间,古代冶炼贵金属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即使官方全部垄断银矿开采,白银的全国产量也不过二十万两上下。而在公元1005 年宋真宗签下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向辽国输纳绢二十万匹、白银十万两的“岁币”,能够留在宋朝境内的白银十分稀少,1两白银的购买力便非常之高,无法用于日常消费。因此宋朝政府铸造了铜制“制钱”,用于社会上大宗商品流通。理论上,北宋时代的一两白银可换一千文制钱,还经常高至一千五百文到一千八百文,有时甚至涨到两千文。
以米价作为基准,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约59公斤。如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公斤合295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295元人民币,所以当时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295至590元。
这1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非常丰富,一斗米卖5文钱,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5元来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590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2950元。
令人嘀笑皆非的是现在很多人对银子更加毫无概念,特别以当代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明朝建立后,本来沿袭元朝旧制搞单一纸币,结果造成通货膨胀,大明宝钞和元代纸币一样沦为废纸。此时,中国商品已远销日本、南美洲、欧洲等地,由于广受当地人欢迎,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巨商富民权贵每有大额交易,更喜欢选择金银。
到明英宗时期,朝廷承认了白银的现实地位,将其定为国家税收的法定支付手段,米粮都要折算为白银入库,称为“金花银”。到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时,税收力役都要一体折算为白银缴纳。白银从此成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至少缴税时离不开。此后到清朝,白银都是具有官方地位的交易货币,在大额交易中充当主角。不过在明清的平民生活中,白银虽然比宋朝时普及一些,但日常小额交易用的仍以官方铸造的铜制“制钱”为主。
据比利时耶稣会士鲁日满记载,在康熙初年的北京买 1 磅糖需 80 文钱,1 磅面粉 13 文,1 磅羊肉 55 文,3 磅牛肉也只要 130 文。北京酱园还有所谓“四碗一文”,即酱、油、醋、酒各一碗共一文钱。而根据英国人记载,1832 年上海的棉布每匹约售白银三、四钱(合三、四百文)。到鲁迅小说中清朝末期的浙东鲁镇,孔乙己吃一次酒也不过要九个制钱。由此可见,白银虽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日常消费中用制钱绰绰有余,很少需要掏出“真金白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