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宋年间的货币汇率是怎样的?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9
转发:0
评论:0
北宋年间的货币汇率是怎样的?,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潇洒。可是好汉们花的钱究竟是什么币种、当

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潇洒。可是好汉们花的钱究竟是什么币种、当时北宋年间的货币汇率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宋年间的货币情况吧。

 

实际上即使到北宋年间,古代冶炼贵金属的技术还比较落后,即使官方全部垄断银矿开采,白银的全国产量也不过二十万两上下。而在公元1005 年宋真宗签下澶渊之盟后,北宋每年要向辽国输纳绢二十万匹、白银十万两的“岁币”,能够留在宋朝境内的白银十分稀少,1两白银的购买力便非常之高,无法用于日常消费。因此宋朝政府铸造了铜制“制钱”,用于社会上大宗商品流通。理论上,北宋时代的一两白银可换一千文制钱,还经常高至一千五百文到一千八百文,有时甚至涨到两千文。

以米价作为基准,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约59公斤。如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公斤合295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295元人民币,所以当时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295至590元。

这1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非常丰富,一斗米卖5文钱,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5元来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590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折合人民币2950元。

令人嘀笑皆非的是现在很多人对银子更加毫无概念,特别以当代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明朝建立后,本来沿袭元朝旧制搞单一纸币,结果造成通货膨胀,大明宝钞和元代纸币一样沦为废纸。此时,中国商品已远销日本、南美洲、欧洲等地,由于广受当地人欢迎,大量白银涌入中国,巨商富民权贵每有大额交易,更喜欢选择金银。

到明英宗时期,朝廷承认了白银的现实地位,将其定为国家税收的法定支付手段,米粮都要折算为白银入库,称为“金花银”。到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时,税收力役都要一体折算为白银缴纳。白银从此成为了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至少缴税时离不开。此后到清朝,白银都是具有官方地位的交易货币,在大额交易中充当主角。不过在明清的平民生活中,白银虽然比宋朝时普及一些,但日常小额交易用的仍以官方铸造的铜制“制钱”为主。

据比利时耶稣会士鲁日满记载,在康熙初年的北京买 1 磅糖需 80 文钱,1 磅面粉 13 文,1 磅羊肉 55 文,3 磅牛肉也只要 130 文。北京酱园还有所谓“四碗一文”,即酱、油、醋、酒各一碗共一文钱。而根据英国人记载,1832 年上海的棉布每匹约售白银三、四钱(合三、四百文)。到鲁迅小说中清朝末期的浙东鲁镇,孔乙己吃一次酒也不过要九个制钱。由此可见,白银虽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日常消费中用制钱绰绰有余,很少需要掏出“真金白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咸平之治的评价:北宋年间少有的太平盛世
专家对于什么是咸平之治的定义是在北宋宋真宗咸平年间出现的一个少见的繁荣盛世,宋真宗即位之前国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混乱状态,而宋真宗赵恒一上位就勤于政事,任用了几个清正廉洁的大官当宰相,逐步改良政治上的弊端,并且注重农业生产,减免了五代十国以来非常繁重的税赋,使得这一时期成为北宋年间少有的太平盛世。宋真宗赵恒为了咸平之治的出现分别进行了几方面的措施,在政治上改良政治制度,任用贤臣甚至不惜越级提拔,在经济上注重铁质工具和制作技术的进步情况,而且减免了非常繁重的赋税,在科举制度上还允许在职官员参加科举制,在法律方面进一步废除严刑苛法,他本人也提倡谨慎用刑。什么是咸平之治?这个问题的官方解释是一段前后经历三十余年时期太平盛世,到了996年咸平之治的主要局面大体确定下来,后世史学家统计在咸平之治这段时间内,宋朝的耕地增加了3亿多亩,而且还引进了一种新的占城稻,使得农作物产量倍增,其它的纺织染色质瓷...
· 北宋宦官梁师成是怎样的人?是北宋“六贼”之一吗
梁师成(?-1126)北宋末宦官,籍贯不详。为“六贼”之一,字守道。政和间为徽宗(赵佶)所庞信,官至检校太殿。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并找人仿照帝字笔迹伪造圣旨,因之权势日盛,贪污受贿,卖官鬻职等无恶不作,甚至连蔡京父子也谄附,故时人称之为“隐相”。钦宗(赵桓)即位后贬为彰化军节度副使,在行至途中时被缢杀。梁师成外表愚讷谦卑,看上去老实厚道,不象是能说会道的人,实际上却内藏奸诈,善察言观色,处事老道,深得徽宗的宠信。梁师成原本在贾祥的书艺局当役,因为本性慧黠,加之在书艺局耳濡目染,也略习文法、诗书。贾祥死后,他便领睿思殿文字外库,主管出外传导御旨。这可是个肥缺,所有御书号令都经他手传出来,颁命天下。天长日久,他也看出些门道,找来几个擅长书法的小吏模仿宋徽宗的笔迹按照他自己的意愿拟圣旨下传,外廷人不知底细,也不辨真伪。梁师成虽多少懂些诗书,但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大手笔,他却喜欢附庸风雅,自我标榜吹嘘...
· 清朝康熙年间的“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康熙在位的61年间,水灾与旱灾持续侵犯,旱灾和蝗灾又总是相伴而生,所以康熙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有关天气正常和异常的报告。在康熙初年,他已经接触到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赫治清介绍说,康熙是一位善于学习的君王,他从这些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形势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国各地都安排亲信的人帮他观察与记录,那时尽管还不会做出天气预报,但是记录天气成为康熙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他希望能从已记载的文献中找出气候的规律来。康熙三十二年夏季,淮徐及至江南地区大旱,到了阴历六月中才降雨,李煦奏报收成和米价后,康熙御批道:“五月间听闻得淮徐以南时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因为天气总是和粮食收成及米的价格紧密相关,五月间听说江南一直旱到了阴历六月才下雨,所以康熙凡见到南方来人都要询问详情,他还命...
· 北宋时期的少女阿云是谁?她有着怎样的故事
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年正月,十三岁的登州(今山东登州)少女阿云,还在为母亲守孝,孤苦无依。没想到阿云的叔父贪图钱财,竟以几石粮食,就将阿云卖给了名叫韦大的老光棍为妻。韦大一贫如洗,容貌丑陋,阿云对这门亲事死活不愿意,可又拗不过自己的叔父。于是,阿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杀死韦大。阿云晚上悄悄来到韦大的家里,适逢韦大正在熟睡,阿云拿起砍柴刀,朝着韦大一阵乱砍。被惊醒的韦大,下意识地翻身起来,用手阻挡,阿云一见韦大醒来,又惊又怕,丢掉柴刀,扭头就跑掉了。阿云当时只是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女孩,柔弱无力,对韦大一阵乱砍,除了砍掉韦大一个手指头外,韦大的其他地方都是些皮外伤,没什么大碍。由是,差点送命的韦大立即报了官,说有人要杀他。知县接到报案,迅速赶来勘察现场,并对韦大及其邻居进行了审讯。这个韦大,是个穷得一间屋子能剩下四个墙角,连小偷到他家门口都是绕着走的人。又因长得太丑,平时大家都不喜...
· 北宋蔡京是怎样的奸臣?蔡京最后是怎样死的
蔡京(1047~1126),北宋奸臣。字元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与北宋政治家、书法家蔡襄是同乡。熙宁二年(1069年),在满朝保守派大臣的反对中,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宰相,实行变法;次年,兴化军仙游县蔡京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开始步入仕途。后据明代弘治年间编写的《重刊兴化府志·蔡京传》记载,蔡京登第后,“调钱塘尉,舒州推官,累迁起居郎。使辽还,拜中书舍人。时弟卞已为舍人,故事入官以先后为序,卞乞斑京下,兄弟同掌书命,朝廷荣之”。短短数年,蔡京由地方政府官员变成朝中大臣,受到宋神宗,宋徽宗和王安石的重用。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变法顺利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一面世,解决了北宋面临的种种危机。新法推行后,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政府收入有所增加;促进农业生产,全国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在莆田,就有侯官(今闽侯),“长者”李宏应诏,携带巨额家资来莆田建造木兰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