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初年为何会有三个都城?

2017-05-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5
转发:0
评论:0
明朝初年为何会有三个都城?,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但是有个问题困扰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但是有个问题困扰朱元璋很久,那就是国家定都的问题,后来明朝竟然出现了三座都城,这是怎么回事呢?

作为成就自己霸业的金陵(南京),北有长江天堑,南依江南富庶之地,既地势险要又有经济基础。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朱元璋以此为基础打垮长江中下游的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在应天称帝,修建宫殿,并称应天为京师。但在朱元璋看来,定都南京是有缺陷的。

一则应天偏居江左,而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京作为都城的掌控性有限;二则元朝势力仍然残存北方,并寻找机会伺机南下,建都南京则有鞭长莫及的感觉;三则自己在修建南京故宫时曾敕令迁三山,填燕雀,南京风水已经破坏。种种顾虑,让朱元璋寝食难安。

朱元璋攻取汴梁后,亲自对其进行考察。汴梁是大宋旧都,曾经繁盛一时。尽管汴梁地势不如南京,无天险可守,但定都汴梁利于北上抗元,也有利于调动民众抗元的积极性,加之汴梁通扼东西,当时西北未定,以汴梁为基础可以运送粮草和兵力。考察后,朱元璋是心动的。

但矛盾来了,南京已为都城,一国焉有二都?于是,他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

然而,当西北平定之后,定都问题再起波澜。群臣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几个城市。大家意见不一,就在相持不下之时,朱元璋竟然破天荒的提出要在自己的老家临濠(凤阳)建都。将老家作为都城,其想要光耀门楣、荣归故里的心理可见一斑。老朱想法一出,自然无人反对。于是,朱元璋下令按照南京的规划在临濠营建中都。如此一来,明初九出现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南北两京、中都(凤阳)三个都城并存的情况。

凤阳前江后淮,尽管有天险可守,但实为偏僻之地,要作为一个都城,显然是不够格的。城市规格不够怎么办?大搞土木工程。明政府派大批的建设人员来到凤阳来营造中都。整个工程直接动用工匠9万人,军士14万人,民夫50万人,如果加上周边省份负责烧制城砖的工匠和各地采运木料、石材、供应粮草的役夫,间接调动的人数有百万之巨。

除了中都城之外,朱元璋还同时在凤阳开建气势宏伟的皇陵。人口不够怎么办?移民啊。早在汉代,刘邦就曾徙天下富豪于关中,明又有何不可呢?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移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全部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回去。江南富豪以前多为张士诚的拥护者,朱元璋此举一方面要打击东南地区的文人和地主阶级;一方面要让富户移居凤阳,扩充当地人口,繁荣凤阳经济。

凤阳城的建设,拥入了大量人口,生活物资极为匮乏,物价也屡屡被抬高,土地变得极为抢手。于是,政府开始强征当地人的土地,当然这里面很多是王公大臣幕后操纵的。毕竟,如果凤阳真要建成国家首都,土地的潜在价值将难以估量。土地被豪强占有,失去土地的农民自然流离失所,纷纷走出凤阳,到各地讨饭去了。

在这种背景下,已经移居的江南富户思乡之情也愈发浓烈。他们也都乔装打扮,混入乞丐队伍,以落荒为名,成群结队地跑回江南老家探亲。两只队伍汇合在一起,声势壮大,这在相对安定,无重大自然灾害的明初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奇怪现象。

不得不提的是,中都凤阳的修建,旷日持久,动用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加之以凤阳为代表的江淮功臣居功自傲,结党谋私,常有违法乱纪之事。如果定都凤阳,江淮势力势必进一步勾结,日后尾大不掉或者威胁皇权,这将是十分危险的。凤阳作为中都之事,也在朱元璋巡视凤阳后给一纸叫停了。

不得不说一点,一个国家三座都城,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在是劳民伤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明朝初年曾有南京、北京和凤阳三个首都
南京的历史与明朝、与朱元璋有着紧密联系,但又有谁知道朱元璋定都南京其实并不情愿?原来,开封、凤阳等城市一直都是国都的有力竞争者,明朝初期,甚至一度出现中都(凤阳)、南京、北京三个首都的特殊现象。昨天,南京出版社推出新书《明朝都城》,学者孟凡人通过几十年来对明代都城进行考古学、古建筑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交互研究,对这些历史问题一一破解,填补了明代都城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为何朱元璋对定都南京并不情愿?原来,他对当时儒生们“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这种说法一直念念不忘,且十分想仿效周、汉时期的两京制度,达成他“春秋往来巡狩”的复古愿望,因而其根本意图在于建都中原地区。还有一层比较隐晦的原因,即朱元璋对立都于南京的六朝“国祚不永”颇为忌讳。然而元末战乱之后,中原满目疮痍,民生凋敝,考虑到在中原建都必定更加重当地人民的负担,一旦如元末修黄河引发中原民变,则局面更难控制。权衡再三,朱元璋只得不太情...
· 朱棣为何将明朝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
燕王朱棣登极称帝后,陷入极度恐慌之中,甚至做起百日噩梦。他的夺权,不仅遭到建文儒生的抵制,而且遭到建文官员的反抗。一天,永乐皇帝在南京皇宫迷迷糊糊地做了个白日梦,梦见一个叫景清的人手持宝剑,绕着皇帝宝座跑,想要追杀他。他赶快退避,退得愈快、追得愈快,退得越慢、追得越慢。景清何许人也?本姓耿,讹姓景,陕西真宁(今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建文帝曾派北平参议景清,从南京到北平,察看燕王府的行动。燕王宴请景清,见他言论明爽,举止清雅,心中大加赞赏。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夺取皇位后,委任景清,官复原职。景清却“身在曹营心在汉”,八月十五早朝时,怀揣利刃,违制独穿绯(大红色)衣上朝。待朱棣下朝出殿门时,景清突然犯驾,挥起利刃,刺向皇帝(一说被搜出),被御前侍卫擒拿。永乐帝责问,景清答:“欲为故主报仇耳!”且高声谩骂。永乐帝命敲掉他的牙,景清边被敲牙,边破口...
· 明朝崇祯应把都城迁到宁远
明朝在清军已能从长城轻易攻入围攻北京而讨论迁都,迁往南京只能形成第二个南宋,这是能预见的,不迁则最终导至崇祯的下场,所以迁都是必须的,关建是迁往哪儿。笔者认为应迁往宁远(今兴城)前提是把锦州建成山海关那样的东起渤海,西至燕山的封闭的关墙。在宁远外海华觉岛(今菊花岛)建行宫。这样可最大限度的节约兵力,集中全部的红夷大炮。明军主力就可守一处,而不必分两处(宁锦防线和北京一线)。这样皇太极攻锦州关可集中全部兵力击退之。清军长途数千里进长城攻山海关,也可集全力山海关一�然髦�。万一有失,崇桢可躲到觉华岛,万无一失。这样相持数年,我推测清人会将盛京北迁到到现在长春一带。
· 明朝都城为何迁到北京朱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还不知道:明朝都城为何迁到北京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元末天下大乱,参加起义军,最后成为一代豪杰,代替蒙古人坐了天下。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朱元璋在权衡之下,选择了自己的起家之地应天府(今南京)作为大明的国都。后来我们知道随着朱元璋的驾崩,他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辈们,而是选择了已经早他之前去世的太子,朱标的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继承了大统。对于能力,魄力,胆识各方面都像他的朱棣却与皇位无缘。这本身就让朱棣这个皇叔心里不平衡,一直想找个机会代替自己的侄子。后来随着建文帝上台没多久,听身边的近臣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决定削藩。这个时候朱棣就以自己侄儿身边有小人奸臣在挑拨皇亲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以清君侧的名义,起了兵反了朝廷,史称靖难之役。朱允炆后来朱棣成了最后的大赢家,也就是后来我们所属知的明成祖朱棣。著名的郑和下西洋,还有耗全国之力编著的《永乐大典》,也是在他手下...
· 古代都城为什么大多建于北方?有三个原因
朝代都城是皇帝向全国发号施令的地方,它所具有的特点就是一个词:权威。一般来说都城是帝国中心,也是帝国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历朝历代到统治者对都城的所在地都极为重视。选择都城首要元素:地面要开阔平坦选择平坦开阔的地面建城,更加有利于都城区域的布局和发展,才能拥有比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农业活动。中原大一统王朝所固定的三个都城选址: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北京紫禁城都具有这个最主要的特点。选择都城第二大元素:水源要充足,依山傍水战国秦三都都排列在渭河北岸,加上关中地势平坦,便于行马,不管是走水路或陆路,都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全国的信息送到都城。战国魏惠王挖鸿沟,隋炀帝开挖大运河都是这个原因。至于依山傍水则是出于国都的防守考虑,作为一国的命脉,国都沦陷就等同于江山崩塌,所以必须选址慎之又慎,细之又细,把国都打造得铁桶一般。古城西安之所以成为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因为关中地区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