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毁在王化贞 袁崇焕败在毛文龙
袁崇焕是晚明重臣,很多时候悲剧都是疏通同归,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袁崇焕和熊廷弼的悲情故事。崇祯元年袁崇焕二度出山,距离他离职只有一年的时间,某些方面与熊廷弼当年第二次出任辽东经略很相似:
首先都是新君即位,意欲有所作为,对他们寄予厚望。
第二,二人都提出恢复辽东的宏大规划,熊廷弼的设想是三方协进,以图恢复。袁崇焕的设想是五年平辽。
第三,两个人的战略思想都是注重防守。
差别在于,熊廷弼在朝廷内外所面对的权力环境更为复杂,外有不服气的王化贞,内有大学士叶向高、兵部尚书和一大帮不友好的言官。相比之下,袁崇焕受到的干扰就要小得多。此外,二度出山的熊廷弼自己就比较消极、悲观,袁崇焕则要积极得多。
两个人的对手也不一样:熊廷弼面对的是老谋深算的努尔哈赤,袁崇焕面对的是工于心计、锐意进取的皇太极。
实际上,在袁崇焕的心目当中,也一直装着一个潜在的、不听话的对手,那就是遥远大海当中的毛文龙。
毛文龙的年纪比袁崇焕大,在辽东事务上的资历也比袁崇焕老。天启元年八月,毛文龙由参将进为副总兵官,驻守镇江。天启二年六月,毛文龙升为平辽总兵官,而此时袁崇焕才刚刚接触辽东事务。
天启二年十二月,粮饷、布匹、军器、火药等物资送到毛文龙所在的海岛上,同时给他带去平辽总兵官的敕印和旗牌。毛文龙高兴,放出豪言,只要再发给他四万名川、浙精兵,他就可以夺回辽东。
这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一直以来就有一个倡议,要给毛文龙增派福建等地的几千名援兵,嚷了好几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见那些兵的影子,更别提四万精兵了。
天启三年,毛文龙被授总兵官,左都督,赐尚方宝剑,在皮岛设立军镇。皮岛属于朝鲜,又称为东江,绵亘八十里,岛上不生草木。皮岛的位置在鸭绿江口以南的大海中,紧邻朝鲜,向北不到一百里就是后金的地界。这里距离明朝廷控制的山东半岛太远,许多的物质供应需要从朝鲜输入。
皮岛上的居民原来都是辽东百姓,辽阳失陷之后逃亡岛上。这些人被八旗军夺去家园和亲人,与八旗军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毛文龙在他们中间募集兵士,力量不断壮大。
天启五年五月,光禄寺一位名叫郭自维的官员渡海登上皮岛,在岛上住了二十多天。从他的描述来看,皮岛四面环海,岛上没有耕地,向东三十里是朝鲜的铁山,靠近镇江,那里土地肥沃,毛文龙安置了许多辽民去那里耕种。
毛文龙号称拥有马步兵十万。郭自维也拿不准这个数目对不对,凭感觉,他认为人数确实不少。可惜兵器太差,甲胄不全。总体来看,归附毛文龙的辽民背景离乡,扶老携幼,生活非常凄惨。随后的几年当中,毛文龙多次率军主动出击,但胜少败多。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的权位提高,开始统管辽东全局。他对毛文龙的作为不满意,认为毛文龙的将领和军士的数量都太多,应该适当裁减,节省军饷。又提出毛文龙驻扎的岛屿的位置不合适,距离辽东越来越远,距离朝鲜越来越近,他希望毛文龙更逼近敌境,“水可泛棹三岔,陆可扬鞭四卫”。
一般说的河东四卫,从北到南依次是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大体就是辽东半岛,而毛文龙所在的皮岛却在朝鲜的近岸。
兵部尚书王永光在回复袁崇焕的时候认为:“毛帅与朝鲜近,与奴酋远,姑留以为虚声。”
蓟辽总督王之臣也怀疑毛文龙的作用,只是他居住遥远的大海之中,难以核查和控制,如果加派官员进行监督,又担心毛文龙难以相容。总体而言,大家都明白毛文龙夸大了自己的战绩和作用,耗费的军饷又太多,但他的存在毕竟还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