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起义的名义不知廉耻
了解明末清初历史的都知道,吴三桂在山海关欲返回北京降李自成,由于爱妾陈圆圆被霸占,“冲冠一怒为红颜”,掉转枪头引清兵入关击败李自成,清朝入主北京。
作为统帅级人物,吴三桂审时度势,在身边的参谋合议下,还是觉得自己起兵之后胜算比较大——第一,多年征战,如果比战斗经验,在当时的清朝,还真少有人能和吴三桂比;第二,吴三桂手下将士,百战精兵,战斗力没有问题;第三,云南地险财富,根据地稳固;第四,不仅仅在云贵地区,外省也有他的党羽和嫡系为官为将;第五,事到如今,清朝那些能征善战的满汉宿将凋零殆尽,没什么军事人才能够拿的出来和自己较力。更何况,当朝皇帝嫩毛小伙子,更没有打仗的经验……
待吴三桂主意已定,康熙帝派出的钦差折尔肯一行也抵达昆明。此时的吴三桂,依旧礼敬非常,对待皇帝钦差恭敬加孝敬,表示说自己和手下人正在积极准备撤藩搬迁,让折尔肯等人稍待时日。
当时,担心手下将士思想准备不足,吴三桂不敢仓促行事,不得不容忍钦差大臣发号施令。于是,他明面上恭恭敬敬地拜受朝廷的撤藩诏令,暗中加紧策划起兵。
造反,宣布造反,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吴三桂的动员、激励过程,很类似南北朝时期北齐的高欢。
造反大计已定,手下将领、兵士都知道即将撤藩。于是,吴三桂大摆宴席,摆出一副和手下兄弟喝“断头酒”的架势,先渲染气氛,鼓动情绪。
酒至微醺,吴三桂未言先叹,开始对将士们“掏心窝子”:
“老夫与诸位一起共事快三十年,如今天下太平,我辈已无所用。唉,云贵之地即将远离,回京之后,再迢迢出关,等待我们的不知道是什么呢……今日,与诸位纵欢畅饮,他生有缘,定当再会……”
言至此,吴三桂哽咽在喉,泪星频闪,弄得跟给活人开追悼会似的。看到平西王泪洒面颜,苍然须发,在座将士皆悲从中来,不能自抑,顿时大放悲声,一时间哀声动地!
“吾辈生死,惟王爷所命!”……
就这一顿酒,吴三桂内心安稳,知道手下将士可用。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保证顺利起兵的问题。
事情未发,吴三桂就暂时稳住康熙的钦差折尔肯和傅达礼,没事还假装和他们商量行期,暗中却磨磨蹭蹭,借口多多。
平西王嘛,毕竟身份尊贵,即使钦差也不敢明催他。为了迷惑清廷,吴三桂还给康熙上疏,假装要求在关外为手下增拨土地。康熙接疏奏还挺高兴,马上照准。
此时的吴三桂,撤藩前向康熙“要条件”,其实是麻痹在昆明的钦差和北京的康熙,准备在起兵之时能够实现突然一击,给予清廷最大的打击。
既然决定起兵了,肯定要商量起兵的名义问题。清朝在当时的统治基本都稳定下来,吴三桂贸然起兵,如果没有正当的名义,那就是谋逆,就是造反。
吴三桂的谋士刘玄初有远见,表示说:“明亡未久,人心思旧,应该择立明朝皇族后人,奉其为帝,然后东征,如此,各地老臣宿将,定能誓死为前驱!”
对此,吴三桂最为重要的谋士方光琛却有不同意见:“当年王爷出关向多尔衮乞师,和闯贼一战,目的在于为崇祯帝报仇,天下人都能理解;而后,永历帝窜到缅甸,王爷想方设法把他擒杀,当时的行为,就已经无法向天下人解释。如今,以王爷的军事实力,恢复明朝不难。但成功之后,我们真能继续让明朝的后人当皇帝吗?先前为时势所迫,王爷不能自始至终当成明朝忠臣。但篦子坡之事,做一次犹可,还能再做第二次吗?”
方光琛所言很重。确实,擒获永历帝并缢死于篦子坡,乃吴三桂一生中最大的一个道德污点。现实摆在面前,如果这次起兵拥立明朝后裔,功成之后,是否再干一次篦子坡之事呢?这意思是说,大军起事,利用完了明朝皇帝幌子之后,是否还要再把拥立的明朝皇帝幌子第二次弄死呢?
听方光琛此番言语,吴三桂眉头紧锁,沉吟久之。他深知,自己缢死前朝永历帝之事,历史是不能原谅他的。为此,他就决心自己单干,不再以恢复明朝为目的。
商议之后,吴三桂自立名号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然后暗地寻找工匠,把此名号铸成一方黄金大印,准备起兵后使用。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吴三桂派人暗地铸印,又是那么一大块黄金印,这件要紧的事情,竟然被云南同知刘昆侦知。刘昆警惕性很高,就赶紧报告给云南按察使李兴元和云南巡抚朱国治。同时,刘昆还建议这两名清廷委任的大僚,应该赶紧和钦差折尔肯商量,假装联名上疏皇帝延期搬迁。如此,稳住吴三桂之后,朝廷可以派重兵尽速扼守川西、镇远、常德等险要地带,提前做战争准备。
可巧,云南巡抚朱国治派人给康熙写秘密奏疏,在驿站竟然被吴三桂的兵卒截获。
吴三桂得知事情不密,就加紧准备起兵。
十一月十五日,折尔肯、傅达礼作为钦差,和云南巡抚朱国治一起,到平西王王府谒见三桂,商议行期之事。
酒宴之间,吴三桂依旧虚与委蛇,推三阻四。借着点酒劲,朱国治恼火地说:“钦差大人等候已久,如果王爷您无意撤藩搬迁,就先让钦差大人回京复命好了……”
听朱国治如此无礼之言,吴三桂也急了,当时指着这位云南巡抚的鼻子大骂:“鼠辈安敢尔!先前我把明朝天下都给了别人,云南乃我用血汗挣得,你这贪污小奴,还不容我在此地安身吗?”
朱国治也不服,急赤白脸和吴三桂争辩。
按理说,朱国治是云南巡抚,应该仰吴三桂鼻息才对。大概气场不对,朱国治先前从江苏巡抚调到云南之后,由于主动向吴三桂索取重贿,使得吴三桂非常看不起他,双方由此结怨。朱国治呢,有事没事就给清廷写密疏参劾吴三桂。由于京中眼线甚多,吴三桂竟能把朱国治上报的密疏原文抄录下来,再得意洋洋转给朱国治看……从那时起,双方其实已经闹掰。
看到平西王和云南巡抚两个人拍桌大骂,钦差折尔肯也尴尬,赶紧调和。但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不是言语能摆平的。
吃没吃好,喝没喝好,折尔肯等人只得告辞。回去商议后,平西王最近动向异常,事情重大,即使是皇帝钦差也不敢做主,于是折尔肯就先让傅达礼先回京报告。
傅达礼出城没多久,就为吴三桂手下截回,只得回到昆明城。
事已至此,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清晨,吴三桂召集四镇十营总兵马宝、高起隆、刘之复、张足法、王会、王屏藩,以及胡国柱、吴应期、郭壮图等各将官、谋士,齐集平西王王府。而后,接到“邀请”之后,云南巡抚朱国治也率其所属官吏奉命而来。
朱国治以为吴三桂回心转意,找自己商量撤藩的事情。结果,入得王府,看到吴三桂全身戎装,一脸怒容,威坐在殿上,当众正式宣布和清朝决裂,并且勒令朱国治和云南府衙的官员投降。
别看朱国治是个贪官,可造反的事情他还知道后果的,马上严词拒绝。于是,吴三桂一声令下,朱国治和一些云南当地不降的官员即刻遭到逮捕,其中包括云南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以及云南同知刘昆等人。
由于痛恨朱国治先前秘密参劾吴三桂,平西王手下的大将胡国柱刚把朱国治押出王府,就和手下把这位云南巡抚乱刀砍死在当地。
这位朱国治,其实也是该死。当初他在江苏巡抚任上,滥杀无辜,大兴文字狱,大才子金圣叹就是被他杀掉的,其为人在当地民愤极大。为此,当时苏州就有民谣:“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今年圣叹国治杀,明年国治被国柱歼”。谶谣有时候也很奇怪,当初编造的时候,百姓可能是为了合辙押韵,但日后朱国治在昆明被杀,还真是被一个叫“国柱”的胡国柱所杀。冥冥之中,确实算是报应了。
吴三桂起事之初,为了招徕清朝官员,收拾人心,本来不想多杀人。但既然朱国治脑袋都掉了,也就算了。于是,他派人把被捕的清朝官员都放了,皆令官复原职,但李兴元、高显辰、刘昆等人依旧不降,就只得重新看押起来。至于康熙派去的钦差折尔肯和傅达礼一行人,也被吴三桂派人起来。
于是,年过花甲的吴三桂意气风发,亲临大校场,召集昆明的众将士们训话。
“撤藩令下,行期逼近,朝廷严催,老夫我拖延至今,恐怕得罪。我想了想,诸君还是乖乖走吧,否则,钦差震怒,尔等平白受辱……”
经此一激,在场诸将大怒:“朝廷逼人太甚!”
吴三桂叹息道:“朝廷严命,不能延缓。诸军思之,我们能在云贵安身立命,得享福贵,是谁赐予的呢?”
“都赖王爷您所赐!”诸将异口同声。
“不!”吴三桂忽然卖了一个关子。
他扬脸望天,深沉言道: “今日富贵,乃先朝之力啊。想当初,我受明朝厚恩,效力辽东,但闯贼攻入京城,逼死先帝,我被迫向清朝乞师,以复君父大仇。后来,率领诸君平定云贵,得以在此栖身。所以,我们今日能在此地安享余年,应是先朝余荫!故君陵寝在这里,我们将离开云南,该向他告别啊!”
此番话语讲完,吴三桂手下不少人还愣怔了一下:故君是谁啊?哦,原来是先前被王爷缢死的永历帝啊……
事情紧急,大家也来不及多想,一激之下,都跟着吴三桂上马。
事先,吴三桂已经派人秘密赶工,给永历帝重修了没有尸身的“陵寝”。这个工程,目的只有一个:起兵之时,当成吴三桂激励誓师动员的场所!
到达目的地之后,群情更加激奋,于是复发易服,高呼反清口号。
骑在马上,豪气顿生。吴三桂宣布,他自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建国号“大周”,以明年为大周元年。
接着,吴三桂换了一身孝服,跪倒在永历陵前,亲自酹酒祭祀,而后失声痛哭,近乎晕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